分析大学生就业难问题.doc

上传人:鲁** 文档编号:548436420 上传时间:2023-09-29 格式:DOC 页数:40 大小:15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分析大学生就业难问题.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0页
分析大学生就业难问题.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0页
分析大学生就业难问题.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0页
分析大学生就业难问题.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0页
分析大学生就业难问题.doc_第5页
第5页 / 共4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分析大学生就业难问题.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分析大学生就业难问题.doc(4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分析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又是一年年关后,各种招聘会又像雨后春笋般重现各大城市,规模、数量真是与时俱进,然而,面对招聘会,求职者到底能不能找到合适的职位,能不能找到职位?总体来说,前途是不容乐观的。单单就普通高校毕业生来说,2004年就有三成的学生有及时就业,加之中国数以万计的民工和下岗再就业人员,即便政府每年提供了900万的就业机会,还是不能解决社会就业的根问题。其中最为令人不解的就是在中国这样一个经济发展十分迅速的国家,对人才的需求理应十分的迫切,但是为什么普通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形式越来越不乐观,问题越来越严重呢?对这个问题首先要从高校扩招开始说起。全国普通高校的扩招从1999年开始,国家制定这样

2、的政策是有目的的。1997年开始,东南亚的经济危机使整个亚洲的经济蒙上阴影,几乎所有的国家的对外贸易都受到严重影响,我国经济增长赖以生存的出口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打击,国家开始制定政策扩大内需,把国民经济从依赖对外调整为内外兼修的经济模式,那么怎样让消费观念保守的中国百姓把存在银行的数万计存款拿出来消费,既可以使国家少拿利息,还可以活跃市场,刺激经济发展,高校扩招就成了最好的方式,这样老百姓心甘情愿的把钱拿出来消费掉,而且这样做在提高整个国民素质上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于是高校改革、合并、规模扩大、学生扩招在全国各地开始如火如荼的进行了,家长和学生们无不欢欣鼓舞,拍手称快,父母们没有完成的大学梦终

3、于在子女这代实现了。99年之后明显的大学好考了,研究生也好念了,然而隐藏在其中的问题确是三四年以后才能凸现出来的,才能被发现。从积极的方面看,高校的扩招在人才培养,拉动经济,提高全民素质上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也正是这样的政策让中国成功的度过了经济相对困难的几年,这几年之后,中国的经济增长一直以8%10%的速度飞快增长着。四年之后的2003年高校扩招还在继续,增长数量和种类也在扩大,然而第一批扩招的大学生发现就业并没有想象的顺利,前途也不像预计的那样美好,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在于扩招的并不是社会需要的人才。改革开放的20年把中国变成“世界工厂”,这样的中国需要的是“设计产品生产产品销售产品”的人才

4、,于是在中国,理工科的高等知识人才例如理工科大学生廉价的但是有技术的劳动力例如技术工人有销售经验的人才例如市场营销和国际贸易专业的人才,在中国就成了稀缺和抢手的人才,和有钱的外国人作生意外语的也需要一点,计算机也需要一点,这才是中国目前的人才需求结构。,总体上来说更多的文史学科的毕业生在一定的时期内的工作前景越来越不乐观,这是由文史学科的学科性质决定的,说白了,理工科的活文史科的作不了,那是技术活,但是办公室的文员由于技术含量不高,理工科的人可以“客串”。值得一提的是世界上的大国中恐怕也只有中国的国家领导人很长时间是理工科出身的,因为他们更加了解怎样修建高楼、公路、厂房其实,在急功近利的中国企

5、业面前,管理,诚信等其他软件根本不受重视,人力资源、财务管理,法务,企业管理,全部“客串”的现象也不鲜见。好不容易想找一个文职的,那么多人在等着工作,自然要找个好的,在英语四级这个大学硬性指标上面,企业对文职的要求远远强硬过那些理工科的。然而在这样的情况下,中国的高校扩招并没有按照社会需求的方向进行,什么高校都扩招,什么专业都扩招,没有侧重没有突出,甚至没有指导,不仅如此,在学科的设置上也是为了提高高校的本身实力而求大求全,现在,几乎所有的大中专院校都有英语和计算机专业,而这样的专业就业形势也不见得乐观。令人遗憾的是,5年过去了,国家对与高校的指导性政策也少之又少,也并没有用行政手段规范高校的

6、专业设置和扩招工作,更为严重的是这时国家又开始了国有企业的大规模改革,全国几千万的下岗工人需要再就业,国家的政府工作也第一次把增加就业岗位提上日程。5年高校积攒的越来越多的学生就业问题还没有解决,国有企业职工的再就业问题迫不及待的需要解决,于是招聘会上出现父子一起找工作的讽刺现象,单纯的学生扩招没有加之以配套的政策相协调,这恐怕是中国政府近20年来少有的政策的失误,同时,大量社会问题也随之而来,社会闲散人员的不断增加,全社会对大学生能力的怀疑,大学生群体自身的困惑,无疑在不断影响着整个社会的健康发展。限制大学生就业的第二个原因就是用人单位盲目的设置各种障碍。其中最重要就是经验障碍,动辄两三年工

7、作经验以上,完全把刚刚毕业的学生挡在门外,试问:刚刚毕业的学生哪来的工作经验,或者应该简单的计算一下:大学四年一共8个假期,每个假期不论寒暑40天就很多了,即便8个假期全部用来实习工作也只有320天,如果在繁重的学期过后休息一下,或者过年过节的休息一下,恐怕只有200多天了,就算不休息加上五一、十一的假期全部也只有376天,恐怕这也不够用人单位的要求,更别说是部分用人单位要求正式的工作经验而不是实习的工作经验了。如果在招聘会上欺骗用人单位,那么毕业生就被各大媒体说成弄虚作假。说实话工作经验不足,人家肯定不要,说假话可能被录用,但露馅了就被说成缺乏诚信,还是不要,毕业生到底何去何从?实际上按照用

8、人单位的工作经验要求,恐怕每年二三百万应届毕业生没有一个能满足要求的,更严重的是几乎所有的用人单位都在招聘有经验的应聘者,这些用人单位根本不了解大学生的基本情况,只是按照他们自己的要求在在设置招聘条件,即使在面向毕业生的招聘会也是如此,不能不叫人失望。另一个限制恐怕是学生永远也改变不了的,就是性别、身高等生理条件的要求,坦白的说这方面女生的遭遇要比男生还要惨淡,很多用人单位有意无意的制造着性别差异,给大学生就业设置了巨大的障碍,从根本上说歧视女性或者过分,但是这起码是一种对女性的不信任,还有一些用人单位在招聘时,对专业的要求几近苛刻,而实际上大学的很多专业在课程设置上都有相同之处,甚至可以说相

9、同的课程多,不同的课程少,但是用人单位似乎对名称更加信赖,明明可以胜任,却因为不是所招聘的专业而拒之门外,充分体现了用人单位的无知与盲目。原则上,招聘会应该是一个平等的双向选择的互动的过程,但是由于中国的社会现状,大学生自身的社会意思不足和用人单位的盲目托大,使得招聘会完全变成用人单位单向的选择过程,这个过程中学生已经变成了弱者,因为几乎所有的用人单位在参加完招聘会后都能得到厚厚的简历,数量恐怕远远超过其要招聘的数量,而适合应聘者的单位恐怕没有这么多了,每个应聘者心里都应该清楚,拒绝自己的单位多,自己拒绝的单位少,因此在现今的人才市场中,招聘者不能招到合适的人选恐怕应该从自身找原因,媒体中说的

10、大学生就业时要调整心态,恐怕要调整心态的不只是大学生,用人单位的心态更加需要调整,因为大学生在招聘中本来就处与被动的地位,难道还要大学生做出调整吗?这样的调整能调整到什么程度为止呢?更何况他本身就是不公平的!当然大学生自身也不是完美的,有的大学生好高务远也是影响其就业的原因之一,但是在下认为整个社会对于大学生自身问题探讨的已经不少了,在这里不在赘述。大学生就业难是一个错综复是杂的具有现实性的社会问题,他的产生有其偶然性和必然性,自然不是在下能用三言两语能说明白的,作此拙文只是想唤起全社会对大学生就业的关注和大学生自己的理性思考。往年各大企业都早早地启动了校园招聘计划,各大高校内也因此呈现一片欣

11、欣向荣的景象。但是由于遭受金融风暴的影响,就业市场整体不景气,企业裁员风潮不断涌现,而今年的校园招聘在起动期便寒意阵阵。然而11月了,有些高校的校园招聘显得冷冷清清,部分往年的招聘大户和积极分子非但不见了身影,甚至有企业宣布取消了校园招聘计划。先,大学毕业生要相信市场是公平的。职业化程度高、学习能力强、团队合作好的大学生,永远会被市场需要;要自信通过努力,是可以找到一份适合自己的工作。“适合”含义丰富,也很简单,人和岗位的匹配就是核心; 其次,要多尝试,不气馁,会总结。要客观评价自己。避免高不成低不就。找到一份工作,开始职业生涯,大部分人不是从起点上,就区分了胜负,关键在以后怎么做; 再次,要

12、建立一个信念。即使这个城市只有一个岗位需要人,为什么不是我。换句话说,求人不如求己。找差距,肯努力,天道酬勤。而毕德才则告诫大学毕业生,在毕业之前就应该多了解当前的宏观经济走势和就业形势,并提早规划自己的职业,不要把自己关在学术的象牙塔里。尽管大学生就业当前还面临着不少困难,有些困难可能还需要较长时间的调整,但是,从国家社会经济发展的总趋势来看,大学生就业的前景总体上是非常乐观的,虽然我们不能指望大学生进入劳动力市场的过程总是一帆风顺的。经济增长与产业结构升级将为大学生就业创造广阔的空间。作为一个拥有13亿人口的大国,其潜在的经济需求是极大的。更关键的是,通过30年的改革开放,这些需求已经被成

13、功启动,首先在大中城市,然后是沿海的小城市与农村地区,随之而来的将是广阔的中西部地区。中国同时兼具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型、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转型,工业基础设施与信息基础设施的建设都是最为关键的经济发展平台。在未来很长的一段时间内,这都将是吸引就业需求的一个重要渠道。特别重要的是,伴随着我国经济结构的调整,经济发展对大学生的需求将会更大。全球竞争以及中国总体生活水平的提升导致中国不能永远享受劳动力成本的优势,产业结构升级是必然趋势,对受过高等教育的专业人员的需求应该有比较大的空间。一个突出的例子是国家创新战略,这将使得我国21世纪的社会经济发展在很大的程度上有赖于基于长期人力资本投资而形成的高端

14、劳动力群体。可以说,我国的经济发展与产业结构调整初步进入了一个良性循环的状态,这为大学生就业需求的增长准备了广阔的空间。政府就业政策的持续优化将会为大学生从学校到工作的转换创造更好的就业环境。政府消除对高校毕业生供给与需求的政策抑制,建立全国统一的大学生就业市场,实施大学生自由就业制度,在全国范围内取消对大学毕业生(含高职毕业生)的一切户口指标限制和人事指标限制以及各种各样显性或隐性的行政限制,打破大学生就业市场的行政分割,促进大学毕业生无障碍就业和自由流动,优化我国高素质人才的配置机制,提高资源配置效率,维护就业市场稳定,促进经济增长。此外,为鼓励大学毕业生到特定的地区就业或从事特定的职业,

15、实施高校毕业生人力资本投资收益的补偿机制是国际惯例。美国的补偿措施就包括联邦政府贷款减免政策、各州贷款减免计划、军队贷款偿还计划(激励毕业生到军队服役)、美国护理教育贷款偿还计划(受益的护士在护士短缺地区合格的机构提供服务)等。我国自2003年起开始实施就业激励政策,并且取得了显著的成效,这些政策在2004年以后得到进一步完善和强化。国务院规定,政府支持的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国家西部地区“两基”攻坚等重大项目,要积极吸纳高校毕业生。加大实施“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力度,扩大由中央财政支持的西部志愿者规模。国家就业激励政策的实施将会更有效地支持国家整体人力资源发展战略,支持国

16、家经济和社会发展战略的要求,最终实现个人、用人单位和国家“三赢”结果。高等教育的持续改革将会逐步改进大学生更好地满足劳动力市场需求的就业能力。第一,高等教育改革使得大学更加关注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市场内涵。我国经济的市场化、知识化与全球化使得就业政策与教育政策正在围绕“职业路径”进行重组,整合教育与工作的联结机制,提升就业能力,实现充分就业与满意就业的目标。大学已经开始强化对外部市场的反应速度和能力,增强大学的人才培养的质量和竞争能力,增强大学的投入和产出的效率,极大地提升大学生的就业能力,以消除大学生劳动力市场上的结构性失业问题。为此,我国的大学可能需要创新教学,创新课程,创新专业乃至于创新大学,创新高等教育。第二,大学正在将就业能力的市场内涵转化为教学创新行动。在教学模式创新行动方面,以强化通识教育为目的的通识型教学、以需求驱动的实践基地建设为标志的实践型教学、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