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马克思原理第四章第二节

上传人:cn****1 文档编号:548435286 上传时间:2022-08-29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79.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大学马克思原理第四章第二节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大学马克思原理第四章第二节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大学马克思原理第四章第二节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大学马克思原理第四章第二节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大学马克思原理第四章第二节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大学马克思原理第四章第二节》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大学马克思原理第四章第二节(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四章第一节资本主义的形成以及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的矛盾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形成(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1、 产生原因: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发展的必然结果2、 资本主义萌芽出现时间:14世纪末15世纪初的地中海沿岸的一些城市。3、 资本主义萌芽出现的途径:一是从小商品经济分化出来,二是从商人和高利贷者转化而成。4、 封建社会末期,手工业和商业构成了城市经济的基础。5、 封建社会末期,城市里出现了各类手工业行会。6、 封建行会约束下的小手工业,是建立在私有制和自身劳动基础上的、以交换为目的的简单商品经济。7、 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一部分条件较

2、好的作坊主成为最早的工业资本家;多数作坊主则沦为雇佣工人。8、 手工作坊中的师徒关系逐渐转变为雇佣关系,成为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的形式之一。9、 表现形式:商人和高利贷者在奴隶社会就已逐渐控制商品生产者10、 作坊主连同其帮工和学徒成了商人或高利贷者的雇佣工人11、 商人或高利贷者成为工业资本家(二) 资本的原始积累转化成12、 概念:所谓资本原始积累,就是生产者与生产资料相分离,货币资本迅速集中于少数人手中的历史过程。转化为13、 表现:(1)社会生活资料和生产资料 资本 (2)直接生产者雇佣工人14、 必要性:新航道的开辟,使世界市场迅速扩大,要求商品生茶以更大的规模和更快的速度发展。15

3、、 条件:新兴资产阶级的暴力手段16、 过程:起始:15c70s,高潮:16c,结束:19c6、重要途径:(1)基础:用暴力手段剥夺农民的土地 圈地运动 建立资本主义土地私有制 (2)重要方式:利用暴力手段掠夺货币财富 国外:掠夺殖民地,贩卖黑奴,实行保护关税制度,商业战争 国内:实行国债制度、课税制度、保护关税制度7、 结果:积极:大大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消极:为殖民地的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小结:资本的原始积累过程是一个充满暴力与罪恶的过程。残酷的剥削与掠夺不仅针对国外的殖民地,连国内的人民也难逃劫难。各种血腥、肮脏的剥削在法律制度的掩护下,为新兴资产阶级积累了巨额的货币资本,使资本主义迅

4、猛发展。(三)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形成强烈要求相互促进1、必要性:生产力(不断发展) 生产关系(不断发展和成熟) 上层建筑彻底变革2、 背景&条件:地主阶级同农民的矛盾极端尖锐;封建统治已被农民战争严重动摇;新兴资产阶级日益成熟。3、 手段:新兴资产阶级利用广大农民和其他城乡劳动者的力量,通过暴力手段,政治夺权进行产业革命4、 形成过程:(1)时间:17c中18c后半期 (2)经过:英法等国先后建立资产阶级政治统治最终建立 机器大工业代替了工厂手工业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5、 结果:促进了社会生产力和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空前大发展,建立起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小结: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上层建筑一

5、定要适合经济基础发展地状况。二、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商品经济发展经历简单和发达商品经济两个阶段,揭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要从剖析以私有制为基础的简单商品经济的内在矛盾及其运动规律出发。(一)商品经济产生的历史条件1、商品经济由自然经济产生发展而来。自然经济是一种以自给自足为特征的经济形式。其生产规模小,社会分工不发达,社会生产力水平低,是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基本经济形式。2、商品经济是以交换为目的而进行生产的经济形式,产生的历史条件:(1)社会分工的出现社会分工,指社会劳动划分和独立化为不同部门和行业。此过程中产生相互交换产品的要求催生商品生产。(2)、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

6、属于不同的所有者。私有制下,为维护利益,私有者采取商品生产与交换的形式以等价交换。发展阶段:简单商品经济(以生产资料私有制和个体劳动为基础)发达商品经济(以生产资料私有制和雇佣劳动为基础)(二)商品的二因素和生产商品的劳动的二重性洪映兰、徐月秀琦铃1、商品的定义及其二因素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含义;价值是交换价值的基础,交换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2、商品的价值和使用价值的对立统一关系: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互相依存,互为条件,缺一便不是商品;二者又是互相矛盾的,要想得到商品的使用价值就得不到价值,要想得到商品的价值就必须失去使用价值。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价值寓于使用价值之中劳动的二重性1、生产商

7、品的劳动可分为:具体劳动 和 抽象劳动 具体劳动:指生产一定使用价值的具体形式的劳动 形成商品的使用价值抽象劳动:指撇开一切具体形式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即人的体力和脑力消耗 形成商品的价值实体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同一劳动的两种规定。任何一种劳动,一方面是特殊的具体劳动,另一方面又是一般的抽象劳动,这就是劳动的两重性。 决定 商品的二因素(使用价值和价值)2、 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对立统一关系 一方面,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不是各自独立存在的两种劳动或两次劳动,它们在时间上和空间上统一的,是商品生产者的同一劳动过程的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 另一方面,具体劳动所反映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它是劳动的自然

8、属性,而抽象劳动所反映的是商品生产者的社会关系,它是劳动的社会属性(三)价值量的决定1、商品价值的内容及其决定因素:社会必要劳动时间2、(1)生产商品所需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与劳动生产率成反比,(2)、商品价值量与劳动时间成正比,与劳动生产率成反比,(3)、劳动生产率是指劳动者生产使用价值的能力,影响其因素有很多,其高低也有不同测量方法简单劳动与复杂劳动1.含义简单劳动:不需要经过专门训练和培养的一般劳动者都能从事的劳动。复杂劳动:需要经过专门训练和培养,具有一定文化知识和技术专长的劳动者所从事的劳动。2.关系复杂劳动=简单劳动*N复杂劳动=简单劳动的N次方少量复杂劳动=多量简单劳动3.两者转

9、化条件: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实现:商品交换过程中(不是商品生产者自觉计算出来)4.与商品的价值量的关系(1)形成商品价值量的劳动,是以简单劳动为尺度的。(2)相同的劳动时间里创造的价值:复杂劳动简单劳动(四)价值形式的发展与货币的产生马克思从简单形式出发,经过扩大的价值形式,一般的价值形式,最后到达货币形式,一方面进一步揭示了价值的本质,另一方面阐明了回避产生的历史过程。货币的出现有利于经济的发展,却会使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深。(五)价值规律及其作用五、价值规律的形式及其作用价值量 决定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地位:是贯穿于整个商品经济的一般规律 基 商品流通&商品生产:支配于价值规律等价

10、交换原则 础 表现形式:商品交换价值规律 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 自发地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各生产部门呢之间的分配比例积极 自发地刺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自发地调节社会收入的分配作用 导致垄断的发生,阻碍技术的进步消极 引起商品生产者的两级分化对社会资源的自发调节,可能出现比例失调的状况,造成社会资源的浪费(六)私有制基础上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1.两重性:在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中,商品生产者的劳动具有两重性:既是具有社会性质的社会劳动,又是具有私人性质的私人劳动。商品生产者的劳动的社会性质是由社会分工决定的。商品生产者的劳动的私人性质是由生产资料私有制决定的。2.意义: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

11、构成私有制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这一矛盾贯穿商品经济发展过程的始终,决定着商品经济的各种内在矛盾及其发展趋势。首先,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决定着商品经济的本质及其发展过程。其次,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是商品经济的其他一切矛盾的基础。最后,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决定着商品生产者的命运。3.私有制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使资本主义制度最终被社会主义制度取代具有可客观必然性。三.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意义(一)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1.马克思劳动价值论为剩余价值论的创立奠定了基础。它用劳动的二重性回答了劳动创造价值,通过生产商品中所耗费的劳动来解释价值。 2.马克思劳动价值论解释了商品经济的

12、一般规律,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提供了理论指导。马克思在劳动价值论中所揭示的关于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一般理论对我国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二)深化对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认识 1.深化对创造价值的劳动的认识,对生产性劳动做出新界定。从自然属性看:劳动是人与自然之间的过程从社会属性看:劳动是在一定的生产关系下(资本主义条件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进行的。 2.深化对科技人员经营管理人员在社会生产和价值创造中所起的作用,把大力发展科学技术摆到重要位置。 3.深化对价值创造与价值分配关系的认识。区别:价值创造属生产领域,价值分配属分配领域。联系:价值创造是价值分配的前提和基础。第二节

13、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本质一, 劳动力成为商品与货币转化为资本(一) 劳动力成为商品的两个基本条件1,劳动者是自由人,能够把自己的劳动力当作自己的商品来支配2,劳动者没有别的商品可以出卖,自由得一无所有,没有任何实现自己的劳动力所必需的物质条件。PS:1,劳动力成为商品,标志着简单商品生产发展到资本主义商品生产的新阶段。2,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二) 劳动力商品的特点与货币转化为资本1,劳动力商品的特点:劳动力商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第一,劳动力商品的价值包括三个方面:(1) 维持劳动者本人生存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2) 为维持劳动者家属的生存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3) 劳动者接受教育和训练所支出的费用此外还包含历史和道德的因素第二,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1) 劳动力的使用价值是价值的源泉,劳动力被消费时创造出新价值和使用价值(2) 一旦货币购买的劳动力带来剩余价值,货币也就变成了资本(3) 资本家购买的是雇佣工人的劳动力,而不是劳动二、 资本主义所有制(二) 资本主义所有制及其本质 奴隶社会制度、封建社会制度和资本主义社会制度的异同点相同点不同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初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