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一年级下册数学说课稿三篇》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一年级下册数学说课稿三篇(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人教版一年级下册数学说课稿三篇 【导语】数学不仅是一门科学,而且是一种普遍适用的技术。它是科学的大门和钥匙,学数学是令自己变的理性的一个很重要的措施,数学本身也有自身的乐趣。以下是我整理的相关资料,希望对您有所帮助。【篇一】一、说教材1、教学内容北京市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实验教材数学(北京版)一年级下册第五单元认识图形第一课时。教科书第75-76页的内容。2、教材简析认识图形这部分内容,是在第一册认识了立体图形的基础上,让学生初步认识平面图形,为以后学习更深层的几何知识打下基础。教材体现了从立体到平面的设计思路,注重让学生通过操作活动体会面与体之间的关系。二、说目标知识目标:通过学生观察、操作,经
2、历从立体图形到平面图形的过程,初步认识并辨认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和平行四边形,初步体会“面”在“体”上。能力目标: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形成空间观念和创新意识。情感目标:通过图形在生活中的广泛运用,感受到数学知识与生活息息相关,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三、说重难点教学重点经历从立体图形到平面图形的过程,初步认识并辨认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和平行四边形教学难点体会“面”在“体”上。四、说准备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立体图形实物若干、平面图形若干、白纸、彩笔等。五、说教学过程(一)说导入同学们,上学期我们学过一些图形,你还认识么?看课件说名字。再看桌面的立体图形,说给大家听你手里拿的是什么立
3、体图形?规范语言:我手里拿的立体图形是长方体。刚才大家认得都很清楚,记忆力真不错!它们都是立体图形。在图形的大家庭里,除了立体图形,还有另一个庞大的家族,那就是平面图形。(课件出示:平面图形)揭示课题:今天,我们就来认识这些平面图形。【结合学生已有的知识背景,再让学生认识和了解立体图形,丰富学生对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的感性认识。还可以营造轻松愉快的课堂气氛,从常见的物体出发,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初步体会图形与生活的紧密联系。】(二)操作交流,探究新知1、感知“面”在“体”上(1)观察操作。提出要求:这些平面图形就藏在你的立体图形上,它的某一个面就是平面图形,请你找一找、摸一摸,赶快行动吧!(2)
4、汇报交流追问:你的手掌上是什么感觉。(滑滑的,平平的。)摸:平。对了这就是平面图形。(引导学生说出“面”的主要特点是平。)【篇二】1、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一年级下册第二单元“20以内的退位减法”,第一课时十几减9。2、教材简析:20以内退位减法对进一步学习多位数计算和其他数学知识非常重要,必须在理解算理的基础上学会计算方法。作为第一课时尤为重要,通过系统学习十几减9的计算方法,为十几减几的学习构建基本的学习思路。3、教学目标:经历与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理解十几减9的算理,构建20以内退位减法的基本思路。正确计算十几减9的题目。感受20以内退位减法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数学
5、的应用价值。培养学生积极参与数学活动的兴趣,体验探索与创造的快乐。4、教学重点:探究算法,正确计算。5、教学难点:理解算理,在自我反思的基础上建立自己的计算方法。二、关于教法:本节课属于计算教学。传统的计算教学往往只注重算理、算法(单一)及技能训练,比较枯燥。依据新的数学课程标准,本节课在教法上力求体现以下几点:1、创设生动具体的教学情境,使学生在愉悦的情景中学习数学知识。充分运用教材提供的教学资源,利用多媒体教学课件为学生展现一幅幅带有活动情节的画面,引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情感投入,激活学生原有知识和经验,以此为基础展开想象和思考,自觉地构建知识,学会计算方法。2、鼓励学生独立思考、自主
6、探索和合作交流。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转变教师角色,给学生较大的空间,开展探究性学习。让他们在具体的操作活动中进行独立思考,并与同伴交流,亲身经历问题提出、问题解决的过程,体验学习成功的乐趣。3、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满足多样化的学习需求。由于学生生活背景和思考角度的不同,所使用的计算方法必然是多样的,教学中应尊重学生的想法,鼓励他们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提倡算法多样化,使每个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方法。这里要说明的一点是:多种方法中肯定有比较简便的方法,但是并不是每个同学都能很快接受快捷方便的方法,因此教师只能够引导学生进行比较,同时给他们留出消化吸收的空间,千万不
7、要强加给学生,应让他们在逐步的体验中自然而然的接受,从而选取更优的方法。三、关于学法:依据新的课程标准,必须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本节课在学生学习方法上力求体现:1、在具体情景中经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理解问题和初步解决问题的过程,体验探索的成功、学习的快乐。2、在动手操作、独立思考、进行个性化学习的基础上,开展小组合作交流活动,通过比较、批判“自我反思”,完善自己的想法,构建学习方法。3、通过灵活、有趣的练习,巩固计算方法,提高计算技能。4、联系生活实际解决身边问题,体验数学的应用,促进学生的发展。四、关于教学程序创设情境,导入新课。联系学生生活实际选择话题,通过节日愉快的情景与数学学科的联系
8、,引出课题。探究新知,构建方法。1、解决“卖气球”问题。2、解决“套圈游戏”问题。3、解决“卖风车,猜字谜”问题。4、小结计算方法,选取自己喜欢的比较简便的方法。5、阅读课本,质疑问难。这一环节,旨在让学生在具体的问题情景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然后通过动手实践,独立思考、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解决问题。在亲身经历探究知识的过程中,不断完善自己的想法,掌握自己认为好的计算方法,自觉地构建退位减法的基本思路。课堂练习,巩固提高。通过由浅入深,形式各异的练习,巩固基本的计算方法,提高计算的技能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体验数学的应用,同时培养学生迁移类推的能力。课堂小结,激励评价。对学生在知识掌握、技能提高
9、、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与发展方面的情况作全面的总结;让学生结合自己在课堂上的表现,进行自评、互评,发扬优点,弥补不足,不断进步。【篇三】一、单元教学内容:第三单元(分类与整理)二、单元教材分析分类是一种基本的数学思想。它是根据一定的标准,对事物进行有序划分和组织的过程。分类能力的发展,反映了儿童思维的发展,特别的概括能力的发展水平。在实际生活中,分类思维有着广泛的应用。本单元主要是为了让学生掌握初步的分类方法。先让学生学会按一定标准分类,然后,让学生自己选择不同标准分类,并对分类结果作出简单的整理与分析。三、学情分析一年级学生,年龄小生活经验少,教材将本部分教学内容由原来的一年级上册调整到下册
10、学习,并且在原来只单纯教学分类进行简单数据统计的基础上增加了对数据的整理和用简单统计表表示结果的内容。这时候的学生经过了一学期的学习生活之后,对周围的一些实际现象或事物有了一些观察和思考的意识,他们强烈的好奇心和乐于观察、思维活跃的特性有利于更加深刻的理解本部分教学内容。更有利于培养学生从根据事物的非本质的、表面的特征把事物进行分类,发展到根据事物的功用进行分类,最后能够根据客观事物抽象、本质的特征进行分类的能力,并能用简单统计表表示分类结果。从而初步促进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形成和发展。三、单元教学目标1、使学生能够根据给定的标准或自己选定的标准进行分类,体验分类结果在单一标准下的一致性和不同标
11、准的多样性。2、使学生经历简单的数据整理过程,能够用自己的方式(文字、图画、表格等)呈现分类的结果。3、使学生能够对数据进行简单的分析,并能根据数据提出简单的问题。四、内容安排及其特点1、教学内容和作用分类思想是一种基本的教学思想。它是根据一定的标准,对实物进行有序划分和组织的过程。心理学和教育学的研究成果认为,儿童数概念的形成起始于对物体集合的感知,他们对物体数目的理解是建立在对物体的匪类、排序和比较多少的基础上的。因此,历来的教科书都讲分类、排序和比多少作为学生徐诶数和计算的知识准备,安排在准备课中。由于标准(2011)讲“分类”放在了“统计与概率”领域,突出了分类与统计的密切联系,解开了
12、在上一轮教材实验中教师对于教学“分类”这一单元内容的“目的”的困惑。2、教材编排特点1、从解决问题的角度出发,设计了学生熟悉而又现实的学习活动,让学生体会统计的完整过程。由于统计过程本身就是一个解决问题的过程,教材注重体现了这一点,让学生体会用统计解决问题的全过程。如,例1通过解决简单而又熟悉的实际问题“有这么多气球,可以怎样分类呢?”引入,并给出了具体的解决问题的过程,之后再分析计数的结果,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例2的安排也是类似的。从而让学生体会到了分类的含义、方法及目的,突出了分类的实际意义,又完整的体验了统计的全过程。2、为学生的探索留出了空间,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例1中,对气球分类计数
13、结果的呈现是学生通过自由探索得出的。例2中,学生自行选择标准进行分类计数也给学生留出了探索的空间,并且可以引发学生对于分类的深层次的思考。这些都充分体现可对学生个性发展的尊重。3、从易到难,坡度合适。本单元在难易程度的把握上非常注意由易到难。例题设计由给定标准到自己选择标准、由单一标准到不同标准、由形象的表达分类结果到利用统计来表达。练习中由简单的基本训练到复杂的综合训练、由只记录结果到在记录的基础上进行数据分析和提出问题等,难度逐渐加大。五、本单元课时安排本单元用3课时进行六、单元教学建议与注意事项1、为学生提供充分地从事教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使学生从中体会分类的意义。可以设计各种形式的分类
14、活动,如分学具、整理书包等。使学生充分体验分类,培养动手操作的能力和合作学习的意识。2、要重视学生的经验和体验,紧密结合学生的生活设计徐诶素材。首先,在引入时,应注意由熟悉生活情境引入,突出分类的实际需要。其次,可结合学生的日常生活组织分类活动。如整理书包、整理自己的房间,让学生感受分类在生活中的作用。最后,教学中要结合具体情境强调分类结果正确的重要性,同时要将分类结果的呈现方式由实物图逐步过度到图和表。3、对学生不同的方法可以可定但要有引导,突出分类的实际意义。首先因为学生的知识经验不同,对问题的理解和看法也会千差万别。体现在对物品的分类上,选择的标准往往不同。对于学生对所选标准所作的解释,合理的应当肯定。但不要过多引导学生找不同标准,否则会使分类失去意义,也将难以驾驭课堂。七、分课时分析教学重难点例1的教学重点是掌握不同的标准进行分类的方法,在具体分类过程中做到不重复不遗漏。难点是会用不同的标准进行分类。例2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会按不同标准进行不同的分类,并用简单的统计表表示分类的结果。难点是体验不同分类标准下的结果的多样性。这里关键还要让学生从中体会到虽然分类标准不同,分类结果也不同,但是有一点是相同的,那就是物品的总数是不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