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自然灾害间的相互联系表现在哪些方面

上传人:汽*** 文档编号:548430291 上传时间:2022-12-30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51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精选)自然灾害间的相互联系表现在哪些方面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精选)自然灾害间的相互联系表现在哪些方面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精选)自然灾害间的相互联系表现在哪些方面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精选)自然灾害间的相互联系表现在哪些方面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精选)自然灾害间的相互联系表现在哪些方面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精选)自然灾害间的相互联系表现在哪些方面》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精选)自然灾害间的相互联系表现在哪些方面(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自然灾害间的相互联系表现在哪些方面?答:自然灾害是指由于自然异常变化(包括人类活动诱发的自然变异)造成的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社会失稳、资源破坏等现象或一系列事件。它的形成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要有自然异变作为诱因,二是要有受到损害的人、财产、资源作为承受灾害的客体。 地球上的自然变异,包括人类活动诱发的自然变异,自然灾害孕育于由大气圈、岩石圈、水圈、生物圈共同组成的地球表面环境中。无时无地不在发生,当这种变异给人类社会带来危害时,即构成自然灾害。因为它给人类的生产和生活带来了不同程度的损害,包括以劳动为媒介的人与自然之间,以及与之相关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灾害都是消极的或破坏的作用。所以说,自然

2、灾害是人与自然矛盾的一种表现形式,具有自然和社会两重属性,是人类过去、现在、将来所面对的最严峻的挑战之一。 自然界中气候灾害、地质灾害和生物灾害之间存在着关联性,自然界中的气候灾害、地质灾害和生物灾害之间构成一个灾害链,如大灾之后有大疫;气候灾害常常诱发滑坡、泥石流及塌陷,造成更大危害等。去年12月印度洋地震前,我国深部钻孔中氦、氩、二氧化碳气体出现异常,地下水从钻孔中喷出高度达 50米,水库和热矿水也有翻滚异常,这充分表明各种灾害之间的关联效应。灾害链就是一系列灾害因成关联而相接发生的现象,还包括出现某种灾害后是另一种灾害不再出现的情况,这是一种链。根据初步研究,灾链约有以下几种。 因果链

3、这种链就是下一种链的诱发条件,或本身转化为另一种灾害。例如大震之后引起瘟疫,旱灾引起森林火灾,这是前一灾害诱发后一灾害或对后一灾害的形成提供了有利条件。另外,暴雨和滑坡引起水库决口,这是一种 转化性因果链,在因果链中有的有潜伏期有的则无,例如地震可引起当即滑坡,也可使山地震松,后来遇雨而形成滞后滑坡。 同源链 这种链是一系列灾害相继发生同它们之外的某一因素有关。例如太阳活动高峰年,因磁暴或其它因素心脏病人死亡多,地震也相对多,又是气候也有重大灾情。再如大旱之年,禾木枯焦,这本是灾情;另外温度条件适于蝗灾,也适易于火灾等,这都属于同源链。 互斥链 互斥链就是这一灾害发生后另一种灾害不再发生的现象

4、。例如在我国华南和东南沿海各省都广泛流传着“一雷打九台”的谚语。根据我国广东、福建、浙江三省许多气象台站的研究,海上有台风但未影响本站时,如果本站有系统性雷暴出现(亦即不是局部地区雷暴,气团内雷暴)则台风一般不会影响本站。又如“大风无霜”的谚语也是一种互斥链。在地震方面,我国古人所指出的大雨截震的现象,即主震后余震较多,如遇大雨,则强余震就没有了。其原因古人说是“地气已纾”,就现代科学来说,可能是主震引起地下破裂,雨水进去使其易于蠕滑,因之不发生强余震。当然,这种解释只在大陆地震中适用。 偶排链 这种链是一种灾害偶然在靠近的时间内发生的现象。例如1975年河南大水,死人甚多,1976年唐山大震

5、死人也很多。这两个灾害还看不出有什么因果联系和同源联系,因之暂归为偶排链。 交叉链 在两不相连接的地区间,通过某种形式,把灾害从一地传到另地的现象。 世界范围内重大的突发性自然灾害包括:旱灾、洪涝、台风、风暴潮、冻害、雹灾、海啸、地震、火山、滑坡、泥石流、森林火灾、农林病虫害等。自然灾害具有并发性,当某种自然灾害发生 后,往往会诱发其他灾害的发生。这些自然灾害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空间上的联系性: 各种自然灾害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们常常在某一时间或地区相对集中出现,形成灾害群。灾害群反映了灾害的空间联系性。在地球运动过程中,地球动力的作用在地壳表层形成了各种构

6、造形迹,这种环境的同一性便决定了自然灾害空间分布的联系性,例如:构造隆起带控制了山系,沿山系则出现了包括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震、水土流失。特别是规模较大者,不仅控制了地层、岩浆岩、地球化学带、地震活动带的分布,也决定了山川形势和地貌轮廓、控制了土壤和植被的分布、地表径流的方向和地下水文系统,而且作为下垫面影响着天气系统,从而形成了统一的自然环境系统,并影响着自然灾害空间分布的联系性。例如,构造隆起带控制了山系,沿山脉则出现了包括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震、水土流失、森林灾害的灾害群;构造凹陷带控制了盆地和平原,这些地势较平坦的地带则出现了包括干旱、地面沉降、洪涝、土地沙化、土地盐碱化、农业灾害

7、为主的灾害群。又如,由于降雨受季风气候控制,因此,洪水灾害主要分布于我国500降水等值线以东,即燕山、太行山、伏牛山、武陵山和苗岭以东地区,这些地区中地势陡峭的地方,也是滑坡、泥石流的多发区。由于乔木生长范围主要在降水量400以东的地区,故这些地区也是森林病虫害的多发区。(2)时间上的联系性: 自然灾害的发生起因于地球诸圈层的自然变异,由于诸圈层的运动变化韵律具有同步性,因此造成了各种自然灾害在时间上的联系性。地质历史时期每场地壳运动不仅在岩石圈中形成了显著的构造形迹,导致岩浆岩活动,同时还引起海水进退、气候剧变和生物界飞跃发展。第四纪以来,地壳的活动、海水涨落、气候变化、生物发展等,也共同存

8、在着日、月、年以及尺度更大的周期变化。 活跃期、干旱时期与冷期也是基本耦合的。各种自然灾害往往在某段时间相对集中或出现群发现象,我国把这一过程称为灾害群发期。例如:16681709年,华北出现8级地震3次,67级地震3次,此外,台风、风暴潮、蝗虫、瘟疫等也很严重。(3)成因上的联系性: 自然灾害在发生和发展过程中常常诱发出一系列的次生灾害和衍生灾害,这种灾害成串出现的现象称为灾害链。灾害链反映了灾害的成因联系。如台风-暴雨-洪涝-滑坡;地震-火灾;洪涝-农作物病虫害;太阳活动,影响地球运动、气温升降、生物变异等,从而导致了一脸串的自然灾害的发生。 一些强度较大的自然变异,也可以导致许多不同种类

9、的灾害发生,这种同源性也反映了灾害的成因联系。如剧烈的地壳形变,导致地貌剧变,在发生崩塌、滑坡的同时,也可以引起地震、海水入侵等灾害;一场寒潮可同时发生白灾、海冰等。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我国的自然灾害在空间上既有普遍性,又有分带、分区和群发性;在时间上既表现无序的非稳定性,又可发现有序的周期性;在相互关系上有链发的正相关性,又有消长的负相关性。研究灾害地理学的必要性是什么?开展灾害地理学研究的目的,是使读者初步了解灾害现象、认识灾害规律、研究灾害对策、探讨治理措施,培养读者对自然灾害的地理思维能力;学会收集灾害信息、整理灾害资料、掌握研究方法;学会灾中自救、互救,减少伤亡损失;初步掌握灾害研究

10、的野外考察方法。我国江南多雨的山地丘陵地区泥石流爆发的概率如何?其泥石流的发生和其他地区的泥石流有何区别?一般不大,因为江南地区潮湿温暖,植被还是比较繁盛的对土壤和岩石有一定的巩固保护作用,泥石流发生是需要一定的条件的,不光是暴雨洪流,还要比较陡峭的地形,以及松散的土壤和破碎的基岩,只有这些条件具备才有发生的可能!不过具体地区还要具体分析!泥石流的形成需要三个基本条件:有陡峭便于集水集物的适当地形;上游堆积有丰富的松散固体物质;短期内有突然性的大量流水来源。地形地貌条件在地形上具备山高沟深,地形陡峻,沟床纵度降大,流城形状便于水流汇集。在地貌上,泥石流的地貌一般可分为形成区、流通区和堆积区三部分。上游形成区的地形多为三面环山,一面出口为瓢状或漏斗状,地形比较开阔、周围山高坡陡、山体破碎、植被生长不良,这样的地形有利于水和碎屑物质的集中;中游流通区的地形多为狭窄陡深的峡谷,谷床纵坡降大,使泥石流能迅猛直泻;下游堆积区的地形为开阔平坦的山前平原或河谷阶地,使堆积物有堆积场所。水源条件 水既是泥石流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泥石流的激发条件和搬运介质(动力来源),泥石流的水源,有暴雨、水雪融水和水库溃决水体等形式。我国泥石流的水源主要是暴雨、长时间的连续降雨等。 (注:文档可能无法思考全面,请浏览后下载,供参考。可复制、编制,期待你的好评与关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建筑贯标ISO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