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教学必考文言文.docx

上传人:桔**** 文档编号:548420865 上传时间:2023-07-15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38.1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教学必考文言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小学教学必考文言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小学教学必考文言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小学教学必考文言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小学教学必考文言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小学教学必考文言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教学必考文言文.docx(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小学教学必考文言文.刻舟求剑原文:宋人有种田者。田中有株,兔走触株,折颈而死。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兔不可以复得,而身为宋国笑。韩非子说明株露出地面的根和茎。走跑,逃跑。耒(li)古代的一种具,形状象木叉。冀希望。而身宋国笑而他自己却被宋国人讥笑。翻译:以前宋国有个民,他的田地中有一。一天,一只跑地快的兔子撞在了上,扭断了脖子而死。此后,那个民荒了他的耕种,每日等在旁,希望能再获得只兔子。自然,兔子是没等到,他自己却成了宋国的笑柄。这个故事的寓意:比喻死守狭小经验,不知变通,或抱着侥幸心理妄图不劳而获。揠苗滋长原文:宋人有其苗之不而揠之者,芒芒然,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矣!”其子而往之

2、,苗槁矣。天下之不助苗者寡矣。以无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助之者,揠苗者也。非徒无益,而又害之。说明:1.(mn):同“”,担忧,。(zhng)生,成,揠(y)拔。2.芒芒然:疲备的子。3.病:筋疲力尽,是引申。4.予:我,第一人称代。5.:快走。往去,到去。6.槁(go):草木枯竭。;.译文:古时候宋国有个人,嫌禾苗长得太慢,就一棵棵的往上拔起一点,回家还夸口说:“今日我帮助苗长了!”他儿子听闻后,到地里一看,苗都死了。天下不助苗生长的人实在极少啊。认为没实用途而放弃的人,就像是不给禾苗锄草的懒汉。妄自帮助它生长的,就像拔苗滋长的人,不但没有利处,反而危害了它。这个故事的寓意:客观事物的发展

3、自有它的规律,纯靠优秀的梦想和热忱是不够的,很可能成效还会与主观梦想相反。这一寓言还见告一详细道理:欲速则不达。多此一举原文:楚有祠者,赐其舍人卮酒。舍人相谓曰:“数人饮之不足,一人饮之有余。请画地为蛇,先成者喝酒。”一人蛇先成,引酒且饮之,乃左手持卮,右手画蛇曰:“我能为之足!”未成,一人之蛇成争夺卮曰:“蛇固无足,子安能为之足?”遂饮其酒。为蛇足者,终亡其酒。说明:(1)祠(c):祭祀。周朝贵族一年四时都要祭祀祖宗,每个季度祭祀都有特意的称号,春季祭祀叫“祠”。祠者:主持祭祀的人。(2)舍人:旧时王公贵族家中的食客。(3)卮(zh):古代盛酒的用具。(4)相谓:相互商议,共同谈论。(5)引

4、酒且饮之:拿起酒壶准备喝酒。引,拿起。(6)固:本来,本来。(7)子:对人的尊称,您。(8)遂:而后。(9)亡:失去,指未喝上。(10)赐:赐给,古代上给下,尊长给晚辈送东西叫赐。(11)为之足:给它画上脚。(12)终:最后、最后。(13)安能:怎能,哪能。(14)引:拿起。(15)且:准备。(16)成:完成。(17)余:剩下的。(18)足:脚。翻译:古代楚国有个贵族,祭过祖宗此后,把一壶祭酒赐给前来帮忙的食客。食客们相互商议说:“这壶酒大家都来喝则不够,一个人喝则有余。让我们各自在地上竞赛画蛇,谁先画好,谁就喝这壶酒。”有一个人最初把蛇画好了。他端起酒壶正要喝,却沾沾自喜地左手拿着酒壶,右手

5、持续画蛇,说:“我能够再给它添上几个脚呢!”但是没等他把脚画完,另一个人已把蛇画成了。那人把壶抢过去,说:“蛇本来是没有脚的,你怎么能给它添脚呢!”说罢,便把壶中的酒喝了下去。;.刻舟求剑原文: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j)契(q)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可以,求剑若此,不亦惑乎!说明1.涉-跋涉,就是渡过江河的意思。2.自-从。3.遽-急遽,立刻,仓促。4.契-刻。5.是-指示代词,这里。6.不亦惑乎-不是很糊涂吗?“惑”,诱惑,糊涂。“不亦.乎”是一种委宛的反问句式。7.坠-掉下。8.若-像。9.是吾剑之所从坠-这里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

6、方。10.楚-周朝国名,国都在今湖北江陵县北。11.求-找寻。12.之-代词,代“剑”。13.其剑自舟坠于水,其:他的。14.遽契其舟,其:(指示代词)那。15.从其所契者,其:他。16.止:动词,停止。18.行:走(这里指行驶)。亦:也。【译文】:楚国有一个坐船渡江的人,他的宝剑不当心从船上落入江中。他急在船沿上用刀刻上记号,说:“这儿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船靠岸后,这个人从他所刻记号的地方下水去找剑。船已经往前驶过了,而剑却不会和船一同行进,像这样的方法去找寻宝剑,不是很糊涂吗?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的道理:世界上的事物,老是在不停地发展变化,人们想问题、做事情,都应该考虑到这类变化,合适于这

7、类变化的需要。滥竽凑数【原文】齐宣王令人吹竽,必三百人。南郭处士请为王吹竽。宣王悦之,廪食以数百人。宣王死,闵王立。好一一听之,处士逃。【说明】竽:一种乐器的名称,很象此刻的笙。处士:没有官职的一般知识分子。廪:粮食库房。;.【译文】齐宣王让人吹竽,必定要三百人一同吹。南郭处士恳求为齐宣王吹竽,宣王很快乐。官仓奉养的乐手有好几百人。齐宣王死后,他的儿子王继位。王也喜爱听吹竽,但他喜爱让他们一个一个地吹,南郭处士只能逃脱了。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的道理:比喻没有才华横溢的人混在专家里面充数,或是用不好的东西混在好东西里凑数。南郭先生也成了滥竽凑数者的代名词。自欺欺人【原文】:范氏之亡也,百姓有得钟者。

8、欲负而走,则钟大不可以负;以椎毁之,钟况然有音。恐人闻之而夺已也,遽掩其耳。恶人闻之,可也;恶己自闻之,悖矣。吕氏春秋【说明】范氏之亡也范氏是春秋末期晋国的贵族,被其余四家贵族结合战胜后,逃在齐国。亡,流亡。钟古代的打击乐器。负背着椎(chu)槌子或棒子。况(hung)然形容钟声。遽(j)急速。恶惧怕悖荒唐【译文】智伯消灭范氏的时候,有个人趁便偷了一口钟,准备背着它逃跑。但是,这口钟太大了,不好背,他就打算用锤子砸碎此后再背。谁知,刚砸了一下,那口钟就咣地发出了很大的响声。他惟恐他人听到钟声,来把钟夺走了,就赶忙把自己的两只耳朵牢牢捂住持续敲。惧怕他人听到钟的声音,这是能够理解的;但捂住自己的

9、耳朵就认为他人也听不到了,这就太胡涂了。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的道理:对客观存在的现实不正视、不研究,采纳闭目塞听的态度,这是自欺欺人,终归会自食苦果的鹬蚌相危原文:赵且伐燕,苏代为燕谓惠王曰:“今者臣来,过易水,蚌方出曝(暴),而鹬啄其肉,蚌合而拑其喙。鹬曰:“今日不雨,明天不雨,;.即有死蚌。蚌亦谓鹬曰:今日不出,明天不出,即有死鹬。二者不愿相舍,渔者得而并擒之。今赵且伐燕,燕赵久相支,以弊大众,臣恐强秦之为渔父也。故愿王熟计之也。”惠王曰:“善!”乃止。说明:赵:国名,国都在此刻的河北省邯郸市。春秋、战国时的国名,领土在当今河北省南部、山西省东部一带地域。燕:国名,国都在此刻的北京市。音yn,

10、春秋、战国时国名,领土在当今河北北部一带地域。苏代:人名,苏秦的弟弟,是战国时有名的说客,洛阳人。惠王:就是惠文王,赵国的国君,名叫赵何。易水:在此刻河北省境内。曝:p,晒太阳。鹬:y,一种水鸟名,羽毛呈茶褐色,嘴和腿很长,捕食鱼、虫、贝类。喙:hu,嘴,特意指鸟和兽的嘴。秦:国名,国都在此刻的陕西省咸阳市。渔父:渔夫。(10)渔者就是后边的“渔父”,以打鱼为业的人。(11)伐征伐(12)雨名词活用作动词,意为下雨。(13)禽音qn,擒获,就是捕获的意思。(14)支支持,这里是对持、对峙的意思。(15)弊弊端,害处,这里是疲弊的意思。翻译:赵国将要征伐攻打燕国,苏代为燕国去游说赵惠王说:“今日

11、我来,渡过易水时,看到有个老蚌怕出来晒太阳,但有个鹬鸟跑来啄食它的肉,蚌立刻合上两片壳恰好夹住了鹬鸟嘴巴,鹬鸟说:假如今日不下雨,明天不下雨,小蚌你死定了。”蚌说道:“你嘴巴今日抽不出,明天抽不出,等死的是你。”两个都不愿舍弃退步,这时恰好有个老渔翁走过看到把他们俩都捉住了。此刻赵国攻打燕国,燕赵两国长时间对持,对二者都没利处。我唯恐强盛的秦国要当渔夫了。因此请大王再认真考虑这件事。”赵惠王说:“好。”于是停止了攻打燕国的计划。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的道理:同志之间、朋友之间,应该团结相助,而不该该明争暗斗,要看清和应付共同的仇敌。不然,就必定会造成可乘之机,让仇敌钻了空子,相互都遭到灾害。仗势欺人

12、原文:虎求百兽而食之,得狐。狐曰:“子无敢食我也!天帝使我长百兽,今子食我,是逆天帝命也。子以我为不信,吾为子先行,子随我后,观百兽之见我而敢不走乎。”虎认为然故遂与之行。兽见之皆走。虎不知兽畏己而走也,认为畏狐也。翻译老虎找寻各样野兽吃掉他们,抓到(一只)狐狸。狐狸说:“您不敢吃我!天帝差遣我来做各样野兽的领袖,此刻你吃掉我,是违反天帝的命令。你认为我的(话)不诚实,我在你前方行走,你跟从在我后边,观看各样野兽看见我有敢不逃跑的;.吗?”老虎认为(狐狸的话)是有道理的,因此就和它(一同)走。野兽看见它们都逃跑了。老虎不知道野兽是惧怕自己而逃跑的,认为(它们)是惧怕狐狸。这个故事故事我们的道理

13、:比喻仰仗他人的权利欺负人。也嘲讽了那些仗着他人威势,弄虚作假的人。借着他人的权利,或职务上的权利横行霜道的人就是仗势欺人。买椟还珠原文:楚人有卖某珠于郑者。为木兰之柜,熏以桂椒,缀以珠玉,饰以玫瑰,缉以翡翠。郑人买其椟而还其珠。说明:椟:木匣;珠:珍珠。买下木匣,退还了珍珠。比喻没有眼力,弃取不妥。翻译春秋时代,楚国有一个商人,特意卖珠宝的,有一次他到齐国去兜销珠宝,为了买卖好,珠宝热销起见,专门用名贵的木材,造成很多小盒子,把盒子雕琢装修得特别雅致雅观,使盒子会发出一种香味,而后把珠宝装在盒子里面。有一个郑国人,看见装宝珠的盒子既雅致又雅观,问了然价格后,就买了一个,翻开盒子,把里面的宝物取出来,退还给珠宝商。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的道理:原意是买来珠宝而只留下美丽的盒子不要里面真实价值高的珠宝。常常用来比喻没有目光弃取不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