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在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创新能力.doc

上传人:公**** 文档编号:548420283 上传时间:2023-05-19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2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3年在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创新能力.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2023年在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创新能力.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2023年在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创新能力.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2023年在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创新能力.doc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2023年在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创新能力.doc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23年在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创新能力.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3年在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创新能力.doc(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浅谈在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和开展学生创新能力的途径是多种的,教师能在教学过程中创立宽松和谐的教学气氛,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想方设法引导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就一定能到达预期的教学效果。【关键词】数学教学创新能力开展江泽民同志强调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兴旺的不竭动力,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可见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人才的重要性,是关乎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生存开展的问题。因而,培养具有高素质的创新精神和能力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是学校教育的最高目标,数学科作为一门科学性很强的学科,就是学校培养具有创新能力人才的主阵地之一。那么在教学中如何引导和开展学生的创

2、新能力呢一、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营造创造性思维的环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要培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就要善于引导,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学习兴趣,为学生个性开展提供条件。创造宽松和谐的教学气氛,教师唯有民主化才能更好地尊重学生,才能培养出具有创新能力的学生。江泽民同志指出:每一个学校都要保护和培养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帮助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保护学生的探索精神,创新思维,营造崇尚真知,追求真理的气氛,为学生的禀赋和潜能的充分开发创造一种宽松的环境。那么如何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呢首先要热爱学生。热爱学生不仅是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的根底,而且是做好教育工作不可无视的重要条件。教师关心、热爱学生,

3、学生感受到教师对自己关心保护,会更倾心于教师,更乐于接近教师,愿意接受教师的教育,所谓亲其师,信其道就是这个道理。其次,要尊重学生。尊重是人的心理需要,这不仅是成年人的心理需要,也是孩子的心理需要。尊重能唤起孩子内心深处的自尊感,唤起孩子做人的尊严;尊重有利于培养孩子的健全人格,激发学生的求学欲望。最后,理解和关心学生。如果说关心是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的催化剂,那么理解就是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的桥梁。教师对学生无微不至的关心,必然会引起学生爱的反响,因为学生感受了老师的关心和保护,产生了愉快的情绪体验,对老师就会更热爱、更信赖。学生在成长的过程中难免会犯这样或那样的错误,这就需要老师理解学生,做学生的

4、知己。师生心灵相通了,彼此之间就像有了一座无形的桥梁,思想的交流,道理的传递,就畅通无阻了,师生关系也就会越来越密切。二、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新的教育理念要求我们教师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学生发问总是一积极思考为前提的,在这个意义上,学生主动去发现一个问题要比我们给他提出十个问题的效果还要好。所以激发并引导学生质疑问题,是很好必要的。宋代教育家朱熹说:学贵有疑,小疑那么小进,大疑那么大进。疑者,觉悟之机也。一番觉悟,一番长进。足见学生学会质疑的重要性。如何在课堂中引导学生进行质疑呢1.引导学生想问。学问学问,随学随问。教师要打破传统课堂教学模式的学生过于崇拜老师的思想,学生有疑问但

5、怕出错“而不敢问老师的现象。要在课堂教学中积极创设情景让学生敢于对老师对课本提出质疑。例:在教学数除法中的一个数除以小数7.984.2时,由于学生受到整数除法的影响,按整数除法算,不把除数变为整数来计算,而是7.984.2=19,教师可以明确指出这种算法不正确,学生会觉得奇怪,这时教师要抓住时机让学生通过看书本的例题,自己进行思考,并组织讨论。然后让学生还有什么问题这时会有很多学生提出:为什么要把除数变为整数,而不是把被除数变为整数进行计算呢又如,在教学平行概念时,生问:为什么要在同一平面内教师要根据课堂教学的需要,积极创设情境,学生就乐于将自己的疑惑提出来,逐渐培养学生想问的良好习惯。2.激

6、发学生敢问。民主和谐的教学气氛是学生积极主动性发挥的前提,它能消除学生的紧张心理,使学生处于一种宽松的心理环境中。学生心情舒畅,就能迅速地进入学习的最正确状态,乐于思维,敢于质疑。3.培养学生好问。在教学过程中,不但要引导学生想问、敢问,还要注培养学生主动问。养成学生好问的良好习惯需要长期的培养,那就要教师教师要以饱满的热情、真诚的微笑面对每一位学生,和他们建立朋友式的新型师生关系,准许学生有疑就问,不懂就问,不要怕打乱原来的教学程序。4.教给学生会问。培养学生学会是前题,而让学生会学才是目的。我们要让学生想问、敢问、好问,但更应该让他们会问。问什么呢也许是小学生质疑的难点,那就需要教师引导学

7、生明确在哪儿找疑点,怎样对新旧知识的衔接处、学习过程的困惑处、概念的形成过程中、算理的推导过程中、解题思路的分析过程中、动手操作的实践中等进行质疑。只有这样使学生能准确地找出问题的症结所在,才能到达问的精、问的新、问的有思维价值的效果。让学生想问、敢问、好问、会问,使学生由被动质疑逐步转向自动质疑,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从而调动其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学生在创新能力和思维能力等多方面得到开展。三、开展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心理学者认为创造性思维是人们创造性地创造或发现一种新方式用以处理某种事物的思维活动,是一切具有崭新内容的思维形式的总和,是创新能力的核心。创造性思维不是生来俱

8、有的,而是后天认真思考、培养锻炼出来的。1.激发好奇心和求知欲。教师要紧紧地抓住影响学生创造性思维开展的三个因素,一是创新的意图和动机。二是创造思维的能力。三是创造方法和解题策略的掌握。想方设法激发学生的创新动机,通过引导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推动和促进学生的创造方法和解决问题策略形成。这是培养造性新思维能力的主要环节。2.注重思维的发散,在解题练习中进行多解、多变。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意培养学生发散思维,多设置一些开放性能引起学生发散思维的习题训练学生的思维发散,给学生以创新时机,可以培养学生的思维广阔性、灵活性和创造性。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以先给出根本条件,然后要求学生变换它的条件

9、、问题、结构或改变表达形式,使之成为新的题目。再引导学生把前后题目进行比拟,从中找出它们之间的联系。例如根本问题是:五年级有男生40人,女生50人,男生和女生和占全级人数的几分之几(1)问题可变为:五年级有男生40人,女生50人,男生是女生的几分之几女生是男生的几分之几五年级有男生40人,女生50人,男生比女生少几分之几女生比男生多几分之几(2)条件可变为:五年级有男生40人,男生是女生的80%,五年级共有多少人五年级有女生50人,男生和女生的比为5:4,五年级共有多少人五年级有女生50人,比男生多1/4,五年级有学生多少人(3)表达改变:五年级有学生90人,女生占五年级人数的5/9,女生有多

10、少人(4)条件及问题的互换:五年级共有90人,男生和女生的人数比是4:5,五年级男生和女生各有多少人通过以上题目的训练,使学生理解各题目间的联系,贯穿分数应用题、百分数应用题、比的应用题间的关系和区别,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变通性及流畅性,更有利于学生发散思维的培养。3.培养学生开展思维的批判性。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善于独立思考,善于提出问题,精细地检查思维过程,能及时的发现错误、纠正错误。能够在解决数学问题的过程中不断总结经验教训,进行回忆与反思,自觉调控思维过程、自我评价解题思路和方法,寻求最正确答案,最终形成学生独特的批判性思维。四、加强合作交流,激发学生创新

11、思维开展。每个学生都有要求进步的愿望,都有自己的潜能优势,所谓的尺有所长,寸有所短。就是这个意思了。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在在自主探索的根底上进行合作交流,通过同学之间互相交流独特的见解,展示自己的思维方法和过程,再不失时机的让学生小组讨论、交流与分析,在交流中反思,使自己的理解更加丰富与全面,最后形成共识,进一步归纳、验证,形成数学结沦。例在教学用替换的策略解决问题,出例如题:小明把720毫升果汁倒入6个小杯和1个大杯,正好都倒满。小杯的容量是大杯的1/3。小杯和大杯的容量各是多少让学生根据以下问题进行独立思考,然后小组讨论,再进行解答。提出问题:(1)小杯容量是大杯的1/3,你是怎样理解的(2)720毫升不仅要装了大杯,还装了小杯,要求大杯和小杯的容量,该怎么办你准备用什么策略来解决(3)此题替换的依据是什么(4)画一画,将什么替换成什么选一种你喜欢的替换方法进行解答。(5)想一想,替换后的数量关系是什么这样让学生带着问题去思考,去交流,学习的动机更加清晰,目的更加明确,效果更加明显。这样能使各个学生有自我表现的时机,体会到小组合作的乐趣和带来的成功感,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开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的途径是多样的,但只要教师对学生的引导得法,就一定能使学生的创新能力在教学中迸出火花。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人事档案/员工关系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