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玉芳风筝说课.doc

上传人:m**** 文档编号:548417533 上传时间:2023-12-23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1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刘玉芳风筝说课.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刘玉芳风筝说课.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刘玉芳风筝说课.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刘玉芳风筝说课.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刘玉芳风筝说课.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刘玉芳风筝说课.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刘玉芳风筝说课.doc(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风筝说课稿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 一、说教材: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风筝,本课是人教版七年级语文第一册第五单元重点讲读课文。本单元以家庭、亲情为主题,是继人生思考、理想信念、自然风光、科技知识之后的又一学生切身体验的生活领域,所以感悟文章内容、谈自己体会仍是重点之一,而朗读和圈点勾画则是本单元的又一重点。 风筝一文作者是鲁迅,写于1925年1月24日,后由作者编入散文诗集野草。 文章说的是自己小时候不许小兄弟放风筝,并把小兄弟做的风筝踏扁,行为十分粗暴。待到明白游戏之于儿童的意义之后,醒悟过来,自己当年的行径,简直是“对于精神的虐杀”。虽然事隔久远,作者还是一心想补过,然而小兄弟却全然忘却,“

2、我”的沉重的心只得一直沉重下去。 这篇散文中,有鲁迅的兄弟之情,有游戏之于儿童的意义,有鲁迅的自省精神,有鲁迅对小兄弟身受“虐杀”却无怨恨的深沉感慨。 对于文章的主题,可以从多角度去审视:从儿童教育的角度去理解,从封建伦理道德的角度去理解,从自我解剖的角度去理解,从亲情角度去理解,从追求美好事物的角度去理解学情分析:亲情血浓于水。我们也把兄弟称为“手足”。而现在的学生独生子女居多,无兄弟情同手足的情感体验。加之,他们年纪小,涉世未深,不懂情为何物,读了文章难起波澜,难以产生共鸣,有的学生只能体验温馨和美的亲情,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一维度很难兼顾。特别是农村学生传统思想定势根深蒂固,反映在学习上自

3、主性不强,探究能力差,不善质疑。 教学目的: 1、知识目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重点词句的语境意义。 2、能力目标:结合自己的人生经验,多角度理解文章主题,说出感受。 3、情意目标:体会文中通过误解和冲突所表现出的兄弟间深厚的亲情。 教学重点:训练阅读能力,提炼文章主旨。 教学难点:结合个人人生经验及阅读体验,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由于本文是学生进入初中后第一次接触鲁迅的文章,不了解作者的写作风格,而且文章中疑难的问题较多,所以学起来有难度,再加上初中生平时对冲突误解中的亲情体会不到或不深,所以多读课文,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与气氛很重要。 二、说教法: 人们常说:“有一千个读者就有

4、一千个哈姆莱特。”语文课程中有大量具体形象的,带有个人情感和主观色彩的内容,由于读者的知识背景、生活经验、体悟的角度等方面的差异面对同样的文章,人们会有不同的理解或感受。加之,现代教学过程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自学的过程,所以在教学中,我按照“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模式,引导学生自己看书、自己练习;自己讨论解决疑难问题;自己内化为真实的情感。尊重和珍视学生独特的情感体验和有独创性的理解,从文本中走出,以人为本。 在教学此文时,拟在反复阅读中体味作者的情感变化。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我采用阅读期待、反思、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效率。在这一活动中,教师只是活动的组织者,学生阅读的促进者,

5、阅读的对话者之一。我主要从以下方面激发学生兴趣: 1、在教学前,应多准备一些资料,以便引导学生多角度理解课文 2、可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创设情境,以利于体悟人物的心境,理解文章主题。 3、把有关风筝的知识、名句等融于教学的过程中,鼓励学生积累。 教学安排两课时,第一课时初读课文,扫清阅读障碍,整体感知课文;第二课时反复阅读,多角度有创意地理解课文,进行探究性学习。 三、说学法: 新课程提倡学生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尽管风筝一文属早期白话文,某些字词、句子的表达方式会生涩难懂,而文章本身思想深邃,但这一切都可以在反复地阅读中,在用心地体悟中,在教师适时点拨中,迎刃而解,而激发学生阅读、探

6、究兴趣是打开知识大门的钥匙。 我们的课堂无非是为学生提供一片可以自由发挥、畅所欲言的天地,在这片天地里,是教师、学生、文本间的对话、交流,要让学生自己阅读,自己学会阅读,在阅读中,学生不是消极地接受,索取意义,而是积极主动地发现、建构意义,甚至创造意义。鼓励学生从以下方面去学习探讨: 1、反复读课文,借助工具书解决生字词。 2、圈点勾画文中不理解的词或句子,整体感知课文。 3、提倡多角度、有创意地阅读,拓展思路,激发独特的感受,抓住关键词语提问,提出有价值的问题。 4、互帮互学,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 5、在教师引导下,师生共同补充完善。 四、说过程:仅以第二课时为例 在教学过程中

7、,按照以下程序操作: 一引入课文,创设情境。首先,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在阳春三月放飞风筝的情景,并配以教师一段声情并茂的导入词:岁月的书签一页页翻过,我们的年龄虽早已离开了童年的范围,但那些关于童年的零零碎碎,总会在空闲时候,或睡梦中,一幕幕重现脑海,即便霎那的遐思,也每每咀嚼出甜蜜,快乐。风筝给单纯的童年带来了别样的快乐,这快乐化成一段长久记忆铭刻于我们的脑海中,同时也铭刻于鲁迅的心中(设计理念:好的导入犹如唱戏前的开台锣鼓一样未开台先叫座,自然就能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欲望。) 二速读课文,深刻理解“无可把握的悲哀”一句的深刻含义? (三)品读重点段落。提出有价值的问题。 提示:

8、1、从词语、修辞、内容、情感等方面提出,圈点勾画。 2、学生自己讨论解决。兵教兵 四默读课文,多角度提炼文章主旨: 1、文中回忆了一件什么事?这一幕后来作者称之为什么? 2、后来我的想法发生了怎样的变化?造成我思想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3、我对自己的过错,想怎样补救?弟弟接受了吗?为什么? 4、同一件事情,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你认为作者在文中表现了怎样的思想内容? (五)思维拓展训练: 1、当年的鲁迅把自己的好恶强加给别人,孔子怎样评价这种做法?你的身边、生活中有没有类似例子,试举例说明。 2、文中在写我对小弟弟精神虐杀的一幕时,写到“留他绝望地站在小屋里,后来他怎样,我不知道,也没有留心。”请结合小弟弟的性格特点,想象小弟弟那时的表情和心理,进行片断描写。如:“看着哥哥傲然离去的背影,我的眼泪”(150字左右) (六)总结: 风筝不仅是展现了人内心美好的感情,而且给人以深沉的思想力量。深刻的主题,无论从哪个角度阅读,都有意在言外的收获。 (七)作业: 1、积累古诗词中关于风筝的句子,抄到积累本中。 2、对于教育,这确实是一件很难的事,需要我们时刻注意,时刻反思。鲁迅的风筝一文,让我们掩卷沉思,心潮难平啊!请拿起笔,给我们的老师、家长写一封信,和他们来一次诚意的恳谈吧! (设计理念:这是一题拓展性练习题,意在让学生联系生活谈感受,加深体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