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课异构比较教教材与用教材教的差异.doc

上传人:夏** 文档编号:548417406 上传时间:2024-03-08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30.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同课异构比较教教材与用教材教的差异.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同课异构比较教教材与用教材教的差异.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同课异构比较教教材与用教材教的差异.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同课异构比较教教材与用教材教的差异.doc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同课异构比较教教材与用教材教的差异.doc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同课异构比较教教材与用教材教的差异.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同课异构比较教教材与用教材教的差异.doc(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13年永嘉县中小学教师评选案例评 审 表(案例类别编号:02018)案 例 题 目: 同课异构,比较“教教材”与“用教材教”的差异以人教版语文六下匆匆一课为例单 位: 仁溪二小横屿校区 姓 名 : 李 阿 群 联 系电 话 : 15888484660(666397) (内页不准署名)同课异构,比较“教教材”与“用教材教”的差异 以人教版语文六下匆匆一课为例摘 要:对于新课标提出的“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这一理念,许多教师思想上认识到,但实践中却仍停留于“教教材”的层面。笔者通过两位教师执教匆匆为例,比较从“教教材”到“用教材教”的差异。关键词:教教材 用教材教 课例 比较从理论上说,一般

2、教师都能区分“教教材”与“用教材教”。“教教材”就是只关注教材本身,把教材作为课程的全部内容,把教材教完或教懂教材作为最终的、唯一的教学目标。“用教材教”就是把教材当作例子,并以这一例子为出发点,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让学生通过对教材的学习,学到教材之外的知识,并能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在能力上得到进一步的训练和提高。“教教材”与“用教材教”折射出两种不同的教学观念:前者就教材而论教材,缺乏课程观,这显然不符合现代教育理论,它是一种封闭的、死板的、狭隘的教学观支配下的教学;后者站在课程的角度,从学科目标出发进行教学,是一种开放的、灵活的、着眼于能力与方法的教学,也是现代教育理论的基本要求。但是,从

3、具体的课堂实践来看,不少教师在思想认识上想“用教材教”,可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仍然停留于“教教材”的层面。本文以一位青年教师执教匆匆以及一位名师执教匆匆为例,具体说明这两种教学实践的差异。一 两位教师执教的教学流程课例一:执教者是一位教龄只有四年的青年教师,在学校教研活动中执教匆匆一课。教学流程:1. 1.谈话引出作者朱自清,并谈谈对朱自清的了解。2. 2.揭示课题,板书。3. 3.初读,出示自学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懂了什么?有什么感受?在感受深刻的地方写上批注。标出不明白的地方。4. 4.检查自学:指名读生字词;交流初读后的感受;质疑。5. 5.结合提出的问题,重点品味以下句子: 出示句

4、子:“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从这个句子中你读出了什么?指导朗读,重点引导读好几个问句,体悟情感。小结:运用排比的方法突出了日子一去不复返的特点,用一连串的追问表达了作者对时间流逝、不可挽回的无奈、痛惜和留恋之情。再读,品味感情。 出示句子:“在默默里算着,八千多日子已经从我手中溜去;像针尖上一滴水滴在大海里,我的日子滴在时间的流里,没有声音,也没有影子。我不禁头涔涔而泪潸潸了。” 思考:为什么“我”会“头涔涔而泪潸潸”?“八千多日子”从“我”手中溜走,“我”会想什么? 运用了什么修辞?把什么比作了什么?为什么这样比? 从“溜”字中你体会到了什

5、么?指导朗读,读出“我”对时间流逝悄无声息的感慨,读出对时间的留恋。 出示句子:洗手的时候,日子从水盆里过去;吃饭的时候,日子从饭碗里过去;默默时,便从凝然的双眼前过去。我觉察他去的匆匆了,伸出手遮挽时,他又从遮挽着的手边过去,天黑时,我躺在床上,他便伶伶俐俐地从我身上跨过,从我脚边飞去了。这算又溜走了一日。说说作者是怎样具体地描述日子来去匆匆的。联系生活市级,说说日子是怎样在自己毫不注意时溜走的?指导朗读,体会“我”对时光流逝的伤感和对时间的留恋。仿写:在 时候,时光又 溜走了。 出示句子:“过去的日子如轻烟像游丝样的痕迹呢?”指名读句子,谈感受。“我”是否真的没有留下任何痕迹?资料拓展朱自

6、清的成就。写话练习:在逃去如飞的日子里,“我”在 ,我在 ,我还在 。可这样,“我”还觉得自己一无所得,表达了“我”什么样的情感?(惋惜、留恋、自责) 仿写句子:过去的日子如 ,被 ;如 ,被 。小结:用轻烟、薄雾的比喻,让我们感受到淡淡的郁闷和伤感。6. 6.交流搜集的珍惜时间、珍惜生命的名言警句。课例二:是小学中学高级教师吴海琴老师,她曾在各级教学研讨活动中承担公开课教学。本次,在语文尝试教学观摩活动中,执教匆匆一课。教学流程:1. 1.直接揭题,以标题匆匆为引子,提醒大家要把一点牢牢记心间。 2. 2.汇报自学成效:将表现日子来去匆匆的句子美美地读给大家听。 将重点片段汇总呈现:句一:燕

7、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但是,聪明的,你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句二:在默默里算着,八千多日子已经从我手中溜去;像针尖上一滴水滴在大海里,我的日子滴在时间的流里,没有声音,也没有影子。句三:洗手的时候,日子从水盆里过去;吃饭的时候,日子从饭碗里过去;默默时,便从凝然的双眼前过去。我觉察他去的匆匆了,伸出手遮挽时,他又从遮挽着的手边过去,天黑时,我躺在床上,他便伶伶俐俐地从我身上跨过,从我脚边飞去了。 小组交流:这个句子写出了时间的什么特点?作者是用什么方法把“匆匆”写具体的? 小组分工:分小组讨论三个重点片段。小组交流结束后,推荐一个

8、代表汇报,一个代表板书特点与方法,其余成员补充。3. 汇报交流第一个片段 特点:一去不复返,运用了排比、疑问、对比的方法。小组派代表汇报、板书,其余人补充。 师导读:燕子去了杨柳枯了桃花谢了,感受作者对于时间流逝的惋惜之情。 发现反义词:去来,枯青,谢开,透过反义词加深惋惜之情的理解。又发现三个“再”字,看出作者虽然惋惜,但还充满着希望。 指导朗读,发现 片段后半句用疑问的方式,表达自己对时间一去不复返的可惜,与前半部分产生对比,达到一咏三叹的效果。 小练笔:借美好的事物来抒发内心的情感是一种很好的写作方法,试写这个片段。( ) 了,有再 的时候;( ) 了,有再 的时候;( ) 了,有再 的

9、时候。但是,聪明的,你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 汇报展示,师生共同评议。4. 汇报交流第二个片段 特点:渺小、不易察觉,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小组派代表汇报、板书,其余人补充。课件出示:作者运用极新奇巧妙的比喻,把 比喻成 ,把 比喻成 ,写出了日子的 ,表现出 。 八千多日子,作者已经几岁了?你过了多少日子?结合时代背景,感受作者报效无门的惆怅和无奈,再读感悟。 运用:我们可以把每一天比作( ),把所有的时间比作( )。 小练笔:在默默里算着,( )多日子已经从我手中溜去,像( ),我的日子滴在时间的流里,没有声音,也没有影子。 汇报展示,师生共同评议。5. 汇报交流第三个片段

10、 特点:转瞬即逝,运用了排比、你人的修辞方法。 仿写片段:( )的时候,日子从( )过去;( )的时候,日子从( )过去;( )的时候,日子从( )过去。我觉察他去的匆匆了,( )时,他又从( )过去,( )时,我( ),他便( ),从我脚边( )了。 汇报展示,师生共同评议。6. 交流本节课的学习收获。7. 选取优秀片段重组成新的文章,合作朗读。例举部分片段如下:(太阳) 落山 了,有再 升起 的时候;(月亮) 缺 了,有再圆 的时候;(雨) 停 了,有再 下 的时候。但是,聪明的,你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在默默里算着,(四千多个)多日子已经从我手中溜去,像(一粒沙落在广袤的

11、沙漠里),我的日子滴在时间的流里,没有声音,也没有影子。(舞蹈)的时候,日子从(裙摆闪)过去;(喝水)的时候,日子从(水杯里)过去;(写字)的时候,日子从(笔尖掠)过去。我觉察他去的匆匆了,(与同学嬉闹)时,他又从(欢声笑语里)过去,(晴朗)时,我(躺在草地上),他便(从我身上跨过),从我脚边(溜过去)了。过去的日子,如(秋叶),被(秋风吹落)了,如(露珠),被(炎炎烈日蒸融了);我留着些什么痕迹呢?8. 将这篇散文注上署名:XX班全体同学。二 同课异构解析上述两位教师执教匆匆,虽然有一些环节是相似的,但从整体上说,是有着本质区别的,从中也反映出两位执教者的教学观念有着本质的区别。具体区别表现

12、在一下几个方面其一,确定的教学目标不同。从教学流程中可以看出,课例一的教学目标基本限制在匆匆一文,即这样三个方面:认识字词;课文主要写了什么,怎么写的?表达了什么情感?此外,几乎没有其他目标了。应该说,通过教学,这些目标基本达成了,可却没有从语文的角度很好地进行拓展延伸,缺少方法与能力方面的训练,所以这些目标的达成,又有多少意义呢?学文的关键在于有没有掌握规律和方法。课例二的教学目标则是:着眼于课文又超越课文。着眼于课文,指的是先理解这篇课文的内容和结构以及修辞手法;超越课文指的是:以课文的结构和修辞手法为范本,进行语言运用的实践,并通过实践,进一步理解课文。简言之,课例一的目标停留于“认识和

13、理解”;课例二的目标是在认识和理解的基础上进行实践,即“学习和运用”,把课文当作例子。其二,选择的教学内容不同。教学目标要靠具体的教学内容和手段来落实。由于目标不同,在教学内容上就有了相应的差异。课例一从开始的导入到最后布置作业,基本围绕着课文,主要环节就是理解“我”对时间流逝的惋惜、留恋、伤感;理解文章采用的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方法,大部分教学时间都分摊于这两个环节。课例二也有理解“我”对时间流逝的伤感、理解文章采用的修辞手法这个环节,但作了简单处理,把仿写片段作为重要环节。对于六年级学生而言,理解匆匆的内容、所要表达的情感和修辞方法是没有什么困难的,完全可以简化处理。其三,运用的教学手段

14、不同。教学手段必须服从于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正因为这样,课例一中主要的教学手段是朗读、理解。课例二中的教学手段则要丰富得多,有朗读、理解、小组合作、写作实践、现场点评等。既有个人的独立写作,也有人人都可参与的点评,还有小组与小组的合作学习。听、说、读、写、评一应俱全,可以说丰富多彩、生动活泼。其四,呈现的教学效果不同。教学的目标、内容、手段都不同,呈现的效果不同,就是顺理成章的事了。从现场气氛来看,课例一的课堂如温吞水,一环扣一环,虽无差错,但缺乏亮点,学生的活跃度也欠一些;课例二的课堂,学生该静则静,该动则动,不但气氛活跃,而且思维强度很大。从完成作业的质量来看,课例一的作业显得较为单一,而课例二中因为练习形式更多样、具体,又因前期的学习更深入,所以完成的练习也更为精彩。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