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讲 人与天地.docx

上传人:枫** 文档编号:548398652 上传时间:2022-12-14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34.6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一讲 人与天地.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第一讲 人与天地.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第一讲 人与天地.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第一讲 人与天地.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第一讲 人与天地.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一讲 人与天地.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一讲 人与天地.docx(1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一讲 人与天地寶命全形論夫人生於地,懸命於天,天地合氣,命之曰人。人能應四時者,天地為之父母;知萬物者,謂之天子。天有陰陽,人有十二節;天有寒暑,人有虛實。能經天地陰陽之化者,不失四時;知十二節之理者,聖智不能欺也;能存八動之變,五勝更立;能達虛實之數者,獨出獨入,呿吟至微,秋毫在目。开篇首先讲人与天地。对于人与天地这个题目,也许有人会提出不同的意见,他们认为应该定义为人与宇宙,这样这个概念会更大、更符合中医本身的特点。那么,人和宇宙与人和天地这两个题目有什么区别呢?区别当然在于宇宙和天地这两个概念有什么不同。那么你们是怎么去理解宇宙的,在你的概念里,“宇宙”是什么东西?因为我们经常讲到这个

2、词,但是多数时候我们讲到宇宙这个词可能反映到的是物理学概念上的宇宙,但是很明显我们要说的宇宙与此在概念上大相径庭。我们关注的是中国人在传统上对宇宙是怎么看的。“宇宙”这个词从严格意义上来说,不是中国本土产生的词,所以你看,在黄帝内经里有没有写到宇宙?没有,对吧!它讲的最接近宇宙的概念就是“太虚寥廓”,只讲太虚,它不讲宇宙。因为“宇宙”这个词是佛教的舶来品,“宇”和“宙”分别代表了空间和时间,“宇”是天地四方所有区域,这个叫做“宇”,而“宙”呢指的是时间的概念,就是古往今来,以及未来,都是“宙”,所以“宇”和“宙”连在一起就是在所有空间下的所有时间内发生的事情,就叫做宇宙,所以宇宙的范围是非常广

3、的。那我们中国人把这个叫什么呢?传统上我们就讲“天”、“地”。那“天”和“地”这么讲起来是不是宇宙的概念要更广泛一些,“天”和“地”是不是就是讲我们头顶上顶着的这个天和脚底下我们踩的这个地?不是。我们中国人在讲“天”的时候,里面暗涵了一个概念,就是时间。只要是我们讲到“天”,一定涉及时间,因为“天行健”,天道是变动不居的,它永远在动,这个动本身就反映了时间的变化。那具体到我们所处的这个世界时间变化是怎么变化的呢?就是春生、夏长、秋收、冬藏这个四时的变化,是我们最能直接感受到的,与人身最密切的时间变化。所以,“天”里面实际上暗涵了时间,而“地”呢,我们知道过去中国人的天地观,认为“地”是一个方形

4、的、很大的,实际上,这只是我们比较多被人们所接受的观点之一而已。中国人对“地”的理解当然远远不止于此,但是我们从来没有像西方哲学里那样去纠结“地”到底是什么东西,因为“地”很具体,它就是我们脚底下踩的这个东西。那我们就不由自主的会去想“地”最远可以到达哪里,这个问题在中国人的眼里没有成为一个哲学里的关键问题,我们大部分哲学家没有去认真思考这个问题,因为我们地一直往一个方向走就一定会走到海,或者大山。所以我们把不属于中国这块地方的统称为海外诸国,海之外是什么东西?我们就不管了。所以过去我们讲征服天下,什么叫征服天下?征服天下就是讲征服我们海内的这一块,所以征服天下的后面一句就是“海内咸服”,或者

5、“四海咸服”,那这个范围也就够了,那么我们在这里讲人和天地,这是我们习惯性的表达,所以我还是采用人和天地这个表达,不要人和宇宙,因为我们关注的是“人”,只有天地是跟人之间在不停发生关系的,如果讲到宇宙反而就虚掉了。那么人和天地在内经里面还有很多论述,为什么把这部分内容放到第一篇来讲?是因为在黄帝内经里认为人和天地之间的关系是人身之所以能够维系健康,能够养生,能够保命长全的最根本的因素。因为是根本,所以要放到最开始来讲。我们大概分为三个部分:一、人本于天地;二、人应天地;三、人法天地。人必须效法天地才能达到养生或者是治病的目的。那我们今天呢,只讲人本天地这个小命题,分三段小原文来讲。第一个,人是

6、由天地所生的。那么既然人是由天地所生的,接下来问题就随之而来,它怎么产生人呢?如果说天地已经产生了人,那么人在天地之间应该以何为本?这三段原文就分别回答了这些问题。第一段原文就是宝命全形论里面的这段条文:“夫人生于地,悬命于天,天地合气,命之曰人。”这段原文是非常经典的,原则上是要求背诵的。那么我们把它分成两个层次,第一层次的原文包括前面刚提到的一句以及“人能应四时者,天地为之父母”,这部分它的主旨是说人生于天地。而原文“知万物者,谓之天子。 天有阴阳,人有十二节。天有寒暑,人有虚实。 能经天地阴阳之化者,不失四时,知十二节之理者,圣智不能欺也。 能存八动之变,五胜更立,能达虚实之数者,独出独

7、入,呿吟至微,秋毫在目”,这部分原文说的是人是与天地相应的,并且指出这种相应具有何种意义。那么我们仔细来读一下,学习内经就是把每个字搞懂,知道它所表达的意思,然后你要想想它为什么这么说,它想反映什么深层次的东西,继而思考它反映的这些东西你是否赞同,在临床上怎么去使用它。如果能确实做到这些,我想内经这本书对我们的用处已经是足够了。好,来看一下。“人生于地,悬命于天”。“悬”就是挂起来的意思,那么,“悬命于天 ”就是讲人是被天所掌管、所控制的,“生于地,悬命于天”是一种互文的讲法,就是人是生于天地的,它并不是机械得说人是由地所生,然后被天所掌管。人从他的生、长、壮、老、已都是由天地来控制的。那么,

8、紧接着它又进一步强调了这个观点,叫“天地合气,命之曰人”,这就解释了人是怎么由天地产生的,怎么产生的呢?就是“合气”。什么叫做“合气”呢?天在上,属阳;地在下,属阴。天气能够下,地气能够上,那么天地之气相交就能够施云布雨,万物得以化生,在这其中就包括了人。所以在我们中国人的眼里,人和其他的世间万物之间没有本质的差别,都是天地之气交感而生的。这个观点并不是只在黄帝内经里这么写,仅我们医学这么认为。这个观点是深入人心的。我们知道小时候小孩子启蒙教育的书就是三字经。三字经最权威的注本之一就是朱熹的注本,因为我们知道过去考试的四书五经,四书至少在有明一代都是考朱熹注本的四书。那么朱熹注本的三字经解释的

9、第一句话叫“人之初,性本善”,第一个字是什么字,就是“人”,他要解释人,什么叫做“人”,他就是持“天地合气,命之曰人”的这样一种观点。当然他不是原话,他讲的是“地气上为云,天气下为雨,云施雨布”然后才能够产生人。所以这里是关于生命或关于人怎么产生的一个很核心的观点。光讲这个纯粹只有哲学上的意义,如果具体到我们临床上,它的意义何在?在于我们和世间万物都由天地之气所化。所以,如果自己不能调节自身的气机了,就可以借天地万物的气机变化特点来调节人身的气机,从而起到治病的作用。这就阐释了为什么在中医界里面没有废物这个词,如人的排泄物,大便可以有人中黄、金汁,小便可以有人中白、童子尿,都可以入药。为什么都

10、可以入药?因为万物都有自身的气化特点,只要这个气化特点正好符合我们人身此时所需就可以成为药物,就可以治病。那反过来是否可能对人造成伤害呢?只要它恰好不为我所需或者与我们自身的气机相逆是不是就产生伤害了。所以它是整个中医理法方药的最核心的基础,这就是“天地合气,命之曰人”。在这里面还有个动词“合”,顾名思义就是合在一起,就是阴阳和合才能生人,不仅是生人,还能生世间万物。既然人是由天地合气所产生的,人就具有能应四时的特点。所以它接着说“人能应四时者,天地为之父母。”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人为什么能与四时相应呢?因为人本来就是天地所生的嘛。前面讲过,四时是天地的一部分,天本身的变化就产生了四时。这里就

11、要回过去再讲一下,到底什么是天,什么是地。所有整个外界环境统统都是天,并不只是你抬起头看到的那一片天,所以外部的环境变化就是天气的变化,这个天气的变化不是我们天气预报所说的天气。那什么是地呢,地就是我们脚下的这个“地”,不光是泥土,还包括所有“地”里面有的东西,从石油、河流到庄稼都是“地”的一部分。天和地实际上是阴阳的反映。人是由天地阴阳之气交感而生的,所以天的四时变化必然能对应到人身。人就必须要应天的四时,也要应地的特点。地的特点就是有不同的方向,在我们中国人的概念里叫八方。所以人不但要应四时,还要应八方。所以紧接着讲到一个概念“知万物者,谓之天子”。什么叫做“知万物”?前面讲的“万物”跟人

12、一样都是由天地之气所生,所以“知万物”的潜在含义就是能知阴阳变化之道。能够了解天地阴阳变化之道的那些人,就能够被天所垂青,能成为天子。这不是说他的地位有多高,而是说他能掌握这个世界最核心的东西,叫做“其知道者”。“天有阴阳”,那地有没有阴阳?地也有阴阳,这里就是一个互文,其实就是讲天地之间有阴阳。那人怎么对应它呢,“人有十二节”,什么叫“十二节”,就是人有十二经络来与它对应。那么阴阳和十二经络是怎么对应的呢?为什么把阴阳和十二经络放在一起对比呢?因为十二经络就是阴阳盛衰的表现,十二经络分为手经和足经两大类,而手经和足经又分别有阴经和阳经,在阴经和阳经里根据阴气和阳气的多少分别有太少之变。阳气最

13、盛的是阳明,次盛的为太阳,最弱的为少阳;阴气最盛的为太阴,次盛的少阴,最弱的是厥阴。这就是阴阳的太少之变。所以”天有阴阳”,人就有“十二节”。“天有寒暑”,“寒暑”是什么,还是阴阳的变化,这反映的是阴阳消长的变化,阳盛为夏,阴盛为冬,所以人有虚实与之相应。寒暑是天地的阴阳消长变化;虚实是讲人体内的阴阳消长变化。所以在这种情况下,能够明白天地阴阳的变化,“不失四时”就是能够顺应四时的变化,知道十二节之理,知道阴阳太少之变这些道理。知道阴阳变化规律的人他能达到什么境界呢?可以达到“圣智不能欺也”。“欺”就是超越、胜过的意思,就是说不管多聪明的人都不可能再超过他了,他已经到了顶点了。这个反过去和前面

14、所说的“知万物者,谓之天子”意思是一样的。就是能够明白天地阴阳变化的人谓之“知道者”,就是知道了世界最根本的规律,阴阳之变化,即可以掌握一切。后面是对这一观点的进一步阐述,“能存八动之变,五胜更立”,八动之变就是八风之变,八风并不是指八个方向吹过来的风(虽然有的时候的确就是这个意思),在这里的八风指的是四时阴阳的节气变化。我们知道一年分四季,每一季都有一至一分,那么四季的话就是正好有八个节气,这个在五运六气中特别重要,是它的核心内容之一,具体就是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和夏至、冬至、春分、秋分。所以“八风”,它实际上讲的是季节的变化。“五胜更立”,“五胜”就是五种东西相胜,实际上讲的就是五行。这

15、是我们讲课中第一次提到五行,在这里要多说几句。为什么说着阴阳,又提到五行上去了呢?为什么讲阴阳又讲到“八动之变”?八动之变好理解,它是阴阳的变化结果。那五行和阴阳是什么关系呢?我们在中基中学过五行有它的阴阳属性,比方说火属阳,水属阴,但是这是肤浅而机械的。实际上五行就是由阴阳而来的。阴阳是阴气和阳气,“万物负阴以抱阳,冲气以为和”这个“气”。阴阳反映的是气的基本属性或者说变动特点,但是这种二分法太粗略,我们把气的运动变化分详细些,气有升有降有出有入,在加上居中斡旋的一共就是五个,所以五行或者叫五胜它反映的是五种气机的变动方式,并不是five elements,我们原来学英语的时候把五行就翻译成

16、five elements,在过去的希腊哲学里它有四大基本元素:风、火、水、土,那是元素是基本的物质,我们这里是完全不一样的概念。我们讲的是气的变动。这是第一次出现五行,后面还会反复在内经里接触到五行,你如果仔细研究就会发现它从来不是指的具体的物质,它指的是气机变化的特点。所以,八动、五脏,都是天地阴阳的变化。能够知道时间的变化、运动的变化,并且达到虚实消长的变化,就能达到“独出独入”的至高境界,“呿吟至微,秋毫在目”,能够了解最精微、最细小的变化。那么,在这种情况下就没有什么事情不能解决,没有什么疾病不能被发现、治疗。所以整段文字的核心就是人是由天地阴阳之气交合而生,人要健康就必须知“道”,并顺从天地阴阳的变化规律。这个变化规律既包含了时间,也包含地域,也包含了天地阴阳本身的各种变化特点。其中在这段文字中特别强调的是时间,也就是寒暑、八动。那么既然天地能够合而生人,接下来的问题就是怎么生人。前面讲得很抽象,“天地合气,命之曰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