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有效引问才能促进学生爱问会问》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师有效引问才能促进学生爱问会问(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教师有效引问才能促进学生爱问会问问行为旨在为学生发展而教、为解决问题而教、为教学相长而教、为培养学生能力而教。教师引问行为缺失是造成学生不想问、不善问的重要原因,教师有效引问才能促进学生爱问会问。有效引问的策略主要包括把握引问时机、搭建提问平台、教会设问技巧、鼓励爱问的学风、灵活应对问题等。【关键词】引问行为 有效引问在课程改革浪潮的推动下,虽然我国学校的教学面貌有所改观,但是学生不想问、不善问的现象仍然是一道难以改变的课堂风景线。一、问题的背后是什么笔者观摩过一些国外的课堂,学生提问,师生对话,似乎成为家常便饭。而我国的课堂教学在这方面,似乎有很大缺失。据此,有人认为,中外学生会不会提问的
2、差异是文化差异使然。我不同意这样的看法。中国传统文化一直倡导勤学好问的风气。中国人习惯把学与问联系在一起,将学习知识称之为“学问”。“学问”一词语出易乾:“君子学以聚之,问以辩之。”孟子滕文公上:“吾他日未尝学问,好驰马试剑。”汉贾山至言:“学问至於刍荛者,求善无餍也。”唐韩愈答杨子书:“学问有暇,幸时见临。”清顾炎武日知录求其放心:“夫仁与礼未有不学问而能明者也。”学问有两层含义,一是学问结合,边学边问,学中问,问中学;二是学会提问,注重探究,问促辩,辩求新。弘扬中华优秀文化,真正理解“学问”的内涵,对改变课堂教学弊端是至关重要的。当前,究其学生提问匮乏的原因,教师引问行为缺失是一个重要方面
3、。有的教师认为“我的讲坛我做主”,将提问视为自己的话语权。他们在课堂中不乏发问、追问、理答行为,但鲜有引问行为。有的教师仅仅做一点表面文章,在公开课前布置个别学生准备一些“假提问”。有的教师虽然也有引发学生提问的尝试,但由于学生长期没有主动提问的自觉性,因此教师往往陷入“引而不发”的尴尬,而不能在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上坚持下去。事实上,学生的提问习惯不是自然而然形成的,是需要教师积极引发与长期培养的。二、何为教师引问行为笔者认为,教师引问行为是一切有利于诱发与引导学生提问的所有方式,它是实现师生对话的重要前提,对话要有话题,除了围绕教师设计的问题展开讨论外,还需在学生提出的问题基础上展开对话;它
4、是平等民主教学氛围的显著标志,衡量一节课是不是体现师生平等与教学民主,教师能否具有自觉的引问行为是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它是促进学生深入思考的必然诉求,探究学习起步于问题,而学生自己提出的问题更符合他们的学习兴趣与认知特点;它是实现有效教学的综合行为,引问不是追求表面热闹的形式主义,不是引而不发的无效行为,教师只满足于“大家有什么问题”“请大家提问”之类的教学指令是不够的,引问行为包括言语、呈示、指导等多种教学行为的配合。三、引问行为的意义何在为学生发展而教,须还学生“话语权”。学习是学习者自我建构的过程,学生是建构学习的主体,他们理应享有“话语权”,包括提问权。而如今的课堂,学生很少享有“提问权
5、”,而往往只有“听题权”与“答题权”。“话语权”其实就是学习权。强调引问行为,可以让学生真正享有学习的权利。为解决问题而教,须让学生提出问题。课堂教学要有很强的针对性。学生在学习新知识的过程中,肯定会存在某些与正确概念不符的潜意识与构想。如果我们连他们的想法都不了解,教学怎么能有的放矢呢?而这些问题,除了教师在学生回答、练习中发现外,主要应该让学生通过提问表达出来。为教学相长而教,须加强师生对话。在知识日益更新的信息时代,师生在某些新知识的获得上往往处在同一起跑线,甚至有时教师的未知,已经成为学生的已知,教师没有察觉的问题,学生可能已经发现。教学相长已经成为当今教育中很普遍的现象。为了使师生在
6、相互交流中共同提高,教师引发学生自由提问与充分表达是十分必要与有意义的。为培养学生的能力而教,须鼓励学生思辨。国外教育重视能力培养,例如美国的地理课程标准把“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作为主要能力来考查。我国也有不少中小学将“爱问”作为教学改革与培养学生的重要切入口,笔者看到一小学迎门就是一条大标语“爱读爱写爱算更爱问,今天你问了吗”,有一高中的教室内贴了一幅发人深省的格言“你勇于发问可能做了5分钟愚夫,你耻于发问可能成为终身愚夫”。为了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与提问能力,教师本身一定要有问题意识与引问能力。四、为何缺失引问行为1.意义认识不足。有的教师对引问行为缺乏文化自觉,也就是说,在这方面,他们的
7、态度、情感、价值观存在一定的问题。比如,有的教师喜欢爱问的学生,有的则表现出厌烦、不喜欢的情绪。因此,他们需要通过学习与体验,不断提高对引问行为意义的认识。2.课时安排过紧。有的教师感到课堂时间有限,新的知识内容都教不完,哪来工夫让学生提出更多的问题来进行讨论。课时紧是一个客观原因,但我们可以从实际出发加以调整。一是上课不必按部就班,什么都讲。有得必有失,有失才有得,要善于抓住本节课的核心概念适当展开,而对一些枝节末梢可以简化处理,或将一部分内容作为留白让学生课后思考,这样就有一定的时间让学生提问与讨论了。二是对学生的提问在鼓励的同时,应该予以选择与灵活处理,不是学生提出什么问题都要在课堂上讨
8、论。3.引问缺乏方法。有的教师想引发学生提问,但苦于缺少引问艺术,手段单一而刻板,只会发出指令,而没有其他方法与活动配合,调动不起学生思考与提问的欲望。4.难以面对问题。引问以后,学生可能会提出不少问题。面对这些突如其来的问题,教师会感到束手无策,陷入被动,甚至感到颜面无存。就如一些青年教师所说:“我们刚进学校,面对好问的学生,会有惶惶不可终日的感觉。”确实,面对学生提问的教学,难度就增加了。因为单向传输,教师讲的大多是自己掌握的知识,而双向传输你必须应对你未知的东西。所以,有的教师就会觉得引问会引火烧身,因而不敢玩火。五、如何进行有效引问1.把握引问时机。其实,引问无时不在,无处不在。可以说
9、,课堂教学的所有环节都有引问的机会。例如,复习旧课时,教师可以让学生把还没有理解的问题提出来;教学情境呈示后,可以询问学生“看了图片(视频),你发现了什么问题”;自学课文时,可以提出要求“请大家在看书过程中,务必把问题注出来”;小组合作学习中,可以强调“把讨论中提出的新问题汇集起来,让大家来思考与分享”;课堂习题时,可以问学生“你在解题中碰到了哪些问题,又是怎么解决的”。当然,引问并不是一定要引而必发,在某些环节学生确实问题少,甚至没有问题,也是正常的。问题是,教师要有主动引问的意识,要尽可能地给予学生提问的机会与空间。 2.搭建提问平台。引发学生提问,教师不能单纯依赖于指令性语言,而要调动多
10、种手段,搭建一个有利于学生提问的平台。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是引问的重要手段之一,例如,图片、视频、数据统计图表、案例、资料等,有了这些支持性的学习环境,学生提问就有了依据与元素,否则,让学生干提问题,往往会成为无源之水。我们在课堂上经常会遇到学生提问题冷场的情况,一般都与缺乏教学情境有关。组织各种课堂活动也是引问的重要手段,例如观察、实验、讨论、游戏、练习、设计、制作等活动,在开展活动的过程中,学生会产生认知的、操作的、伦理的等多方面的问题。3.教会设问技巧。学生设计问题的能力不是与生俱来的,需要教师培养与引导。我们应该在教授学科知识的同时,告诉学生如何提问,从哪些方面提问。要让学生知道,提问可
11、以从多维度、多方面、多层次展开,按照认知程度,分为没有弄懂的问题、一知半解的问题、深入思考的问题;按照认知维度,分为基础性问题、拓展性问题、探究性问题;按照认知内容,分为是谁(who)的问题、是什么(what)的问题、在何处(where)的问题、在何时(when)的问题、为什么(why)的问题、如何解决(how)的问题;按认知逻辑,分为概念性问题、推理性问题、判断性问题、分析性问题、综合性问题、归纳性问题、演绎性问题、聚敛性问题、发散性问题、求同性问题、求异性问题。在教会学生提问方面,苏州中学的蔡明老师作了有效探索,除了平时在教学中注意引导学生提问,还专门开了一节如何提问的课。在高中地理“资源
12、的跨区域调配以我国西气东输为例”一课中,她先引导学生围绕“天然气”及“西气东输”的主题尝试问题设计,然后将自己设计的问题与他们交流,并告诉他们从“解释(5w)”“阐明(用事实证明)”“神入(换位思考)”“自知(认知盲点)”“洞察(质疑批判)”“应用(生活情景)”等6个角度进行问题设计的技巧,接着要求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进行问题设计,最后各组公布学习成果,全班分享。这节课上,学生一共提出60多个问题,不少问题具有研究价值,超出教师考虑的范围,博得同行与专家的高度赞扬。当然,教会学生提问是长期的任务,需要贵在坚持,重在有效。4.鼓励爱问学风。当学生问题被引发后,可能教师不一定满意,也许有的问
13、题提得层次太低,没有水平,有的与学习的命题关联不大,有的问题近乎突发奇想,甚至有些离谱。教师一定要记住,对于学生任何问题的提出,都要给予热情鼓励,至少他好问的学习态度要加以肯定。也许在轻而易举否定一个提问的背后,往往会扼杀一个学生难能可贵的发现与创新精神。而对学生提问经常不经意地加以夸奖与赞许,往往会意想不到地培养出一个个天才来。为鼓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提问,我们要启动过程性评价的机制,不仅口头上表扬“你提的问题真棒”,还要将学生提问的频度、质量记录在案,并把提问的表现融入到学业成绩中去,让学生意识到教师对自己提问的表现是非常在意的,从而促使他们在这方面更加努力。5.灵活应对问题。如何应对学生提
14、问是一门教学艺术,教师大致可以采取以下一些方式:对于有把握回答的问题,如果需要的话,教师可以直接进行解释;对于教师没有准备的一些问题,可以先抛给学生“这个问题提得好,请大家思考一下”,然后赢得时间自己琢磨,然后做出大致解释,或者告知解答的思路与方向;对于一些符合兴趣性(大部分学生关注)、切合性(与重点契合度高)、可行性(有相关知识储备)原则的问题,要不失时机地转化为小组讨论的题目;对于有一定难度、缺乏知识基础与背景资料的问题,则布置大家课后搜集资料,寻找证据,认真思考;太难的问题(甚至是学科的世界难题)则可以搁置起来,鼓励大家将来去攻克。灵活应对学生提问,不仅要依靠教学艺术,而且有赖教师的专业功底,因此教师要不断充电,与时俱进,跟上时代的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