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易理论》前言

上传人:夏** 文档编号:548396345 上传时间:2022-11-04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3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交易理论》前言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交易理论》前言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交易理论》前言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交易理论》前言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交易理论》前言》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交易理论》前言(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交易理论何全胜 著前 言 亚当斯密于1776年发表的巨著国富论,使经济学正式成为一门单独的学科,这门学科经过两百多年的发展,已经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构筑起了一个学科繁杂、规模宏大的经济学大厦,被称为“社会科学的皇后”。随着人们经济活动的日益复杂,对经济学的发展也提出了越来越多的挑战。在经济危机发生之时,不能给予人们帮助的经济学家,面对着越来越多的批判。对于传统经济学所面临的种种困境,本书不是对其加以批判和挑战,而是在传统经济学的分析架构上,从交易的角度去重新分析一些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希望能为经济学大厦的理论基础添砖加瓦。尽管本书对传统经济学多次使用“谬误”、“误导”、“错误”等形容词,但正如书

2、中所言,没有绝对正确的理论,也没有绝对错误的理论,因为理论的前提条件不同,导致理论的应用范围也不一致,所以,在不同的条件和范围下,人们自然会选择不同的理论。当然,应用范围越广的理论也越容易被人们所接受。科学研究的目的不是为了争论对与错,而是为了发现对人们有实用价值的理论。科学理论只是一个工具,只有适用于人类发展、经过实践检验的理论才会被大家认可并且广泛使用,这也是从科学方法论得出的结论。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人们对世界的认识,如同盲人摸象,不同的角度会得出不同的结论,不同的结论经过缜密的逻辑推理,又会形成不同的理论。哥白尼从太阳为中心的角度去分析天体运动,提出了日心说,推翻了以

3、地球为中心的地心说,实现了天文学的根本变革;罗巴切夫斯基从非平面的角度去分析几何空间,从而提出了非欧几何的理论;爱因斯坦从相对时空的角度去研究物质运动,从而“推翻”了牛顿经典力学,创立了相对论。这些角度的变换,实际是人们思维方式的转变,使人们对世界的认识大不相同。但是,我们也要看到,人类思维方式的转变,往往不是一蹴而就的,哥白尼为了日心说甚至付出了生命的代价,罗巴切夫斯基的非欧几何遭到了社会的冷漠对待,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在当时也没有几个人能读懂。由此可见,思维的转变和创新,最大的阻力往往来自于传统和主流。 对于更为复杂的经济现象,人们真正需要的是转变思维方式,多角度去观察和分析,才能得出一个接近

4、真实世界的结论。斯密从财富创造的角度去分析经济现象,马克思从分配公平的角度进行研究,现代经济学则从生产和分配的综合角度去进行研究,既研究生产的问题,又研究稀缺资源有效分配的问题。本书认为,在“生产、交换、分配、消费”这一系列经济活动中,交易是生产和分配的桥梁和纽带。随着社会分工的发展,人们生产的目的已从直接满足自己的需求自给自足,转变为间接满足自己的需求,转变的办法就是交易。正是这种转变才是产生经济问题的根本原因。另外,从资源配置的角度来说,通过交易进行配置也被证明是最有效率的分配方式。因此,交易才是经济学研究的核心内容。 本书定名为交易理论,是从交易的角度去观察、理解和分析经济现象,从而将经

5、济学定义为研究人的交易行为的科学,认为经济学是研究人们如何通过财富交易来满足各自需求的学问。从这个定义可以看出,经济学主要研究的是“人们为什么交易?如何交易?交易的结果如何?”这三个基本问题。 第一个问题,从经济学的定义就可以得到答案:人们为了各自的需求和利益才进行交易活动。交易的前提是人们有不同的价值判断,这就涉及经济学最基础的价值理论。本书从价值的主观性和客观性的特点进行分析,提出了“新价值理论”:交易不能创造财富,但交易能够发现价值,从而激励人们创造财富。 第二个问题,是人们如何在交易中确定交易的比例价格。价格理论可以说是整个经济学的核心。传统价格理论的观点是:价格决定供求,供求又能决定

6、价格,价格与供求之间是互为因果关系。本书对这个观点的前半部分持否定的态度,又重新阐释了后半部分,从而提出了新价格理论:供求是因,价格是果,供求决定价格,而价格不能决定供求,供求与价格是单向的因果关系。新价格理论是在整体、长期、动态分析的条件下所得出的结论。传统价格理论认为价格决定供求,是在个体、短期、静态条件下的分析结论。按照传统价格理论,在同一时刻,同质物品,人们会选择价格较低的物品,这是勿庸置疑的。但是,同一物品,在不同时刻,价格降低后,人们还会选择购买这个物品吗?答案显然不是确定的。现实生活中,房价越高买的人越多、房价越低买的人越少,股价更是具有越涨越买、越跌越卖的特点。然而,传统价格理

7、论无法对这些价格现象做出很好的解释。传统价格理论将静态分析应用到动态分析中,导致以静态分析的价格理论为基础的微观经济学,与动态分析的宏观经济学相互矛盾,形成了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相对立的局面。对于这种局面,本书所提出的新价格理论,把价格分为内生价格与外生价格,并分别加以比较说明,尝试着为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奠定一个统一的理论基础,即“新价格理论”:供求决定价格,价格不能决定供求;供给不变,需求增加,价格上涨;需求不变,供给增加,价格下降。 第三个问题,是交易的结果具有不确定性。也就是说,人们无法对交易结果做出准确预测。小到个人消费选择、企业投资,大到国家经济发展,没有人能做到精确预测和控制

8、。人们生活在不确定的经济世界里,经济因素相互关联和制约,很难从几个因素的变动就做出准确的预测,这也是现实生活中经济预测无法做到精确的原因。人们的交易活动是为了获利,而结果又不确定,因此产生了许多经济问题,无法达到帕累托最优,形成了经济活动的非均衡状态。传统经济学家从局部均衡或一般均衡的角度去分析经济现象,强调理性人和完全竞争的假设,认为通过市场交易可以实现出清,“看不见的手“可以引导人们达到帕累托最优的状态。显然,现实世界并非如此完美。由于不确定性的存在,人们的实际经济活动很难达到均衡状态,非均衡才是人们经济活动的常态,均衡只是经济活动中的特殊现象。不确定性问题导致的非均衡状态是现实生活中人们

9、所面临的主要经济问题,也是经济学研究的困难所在。在不确定性的影响下,交易就会失去价值发现的功能,导致价格与价值并不总是一致,甚至产生严重的偏离,导致经济危机的发生。针对不确定性问题,信息经济学、交易费用经济学、企业理论、博弈论及理性预期学派做出了许多贡献,但这方面的研究才刚刚开始,产权、利润、企业、制度等经济现象都是围绕不确定性问题所衍生出来的。本书从交易的角度看不确定性,是从一个新的视角去分析以上各种问题,从而构成了交易的不确定性原理:交易的不确定性导致交易失去价值发现的功能,形成了价格与价值的偏离。 传统价格理论存在静态均衡分析的问题,导致了微观经济学与采用动态非均衡分析的宏观经济学之间相

10、互矛盾。但宏观经济学又将供给和需求割裂开来进行分析,在不同的经济时期形成了众多相互排斥的宏观经济学派,各个学派不是重视供给分析,就是偏重需求分析。其实,从交易的角度看,供给和需求是交易行为的两个方面,是一个整体的行为,供给和需求的关系完全是“鸡生蛋、蛋生鸡”的关系,在经济研究中不能厚此薄彼。如:凯恩斯刚否定了萨伊定律“供给决定一切”的观点,马上就提出了“有效需求”的理论,虽然暂时解决了需求不足的问题,却引发了“滞胀”现象,从而遭到货币主义学派的攻击和供给学派的反击,显然是顾此失彼。 同时,不同的经济学派又以不同的微观经济理论为基础,形成了两种针锋相对的思想观点“经济自由”与“政府干预”。在经济

11、繁荣时期,经济自由思潮响彻整个市场;而在经济萧条甚至经济危机时期,凯恩斯主义的“政府干预”思想又会被人们重新认识。这两种观点突出地反映了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的矛盾和分歧,分歧的根源就在于微观经济学的价格理论。传统的观点认为“市场万能”,政府效率必然低于市场效率。但经济危机的出现告诉人们,由于不确定性问题的存在,市场也会失灵,政府干预具有必然性,这就需要在政府效率与市场效率之间做出权衡。这种权衡实际上是以微观经济学的“市场价格”与“管制价格”理论为基础进行分析的,“自由放任”和“计划管制”是这两种价格机制的极端体现。中国经济改革的实践表明,“没有市场是万万不能的”,西方各国经历过多次经济危机后

12、的经验也表明,“没有政府也是万万不能的”。因此,人们往往面临着在“政府”与“市场”、“管制”与“自由”、“政府定价”与“市场定价”之间的两难选择,需要在政府与市场、公平与效率之间做出权衡,任何极端的做法都会将人们带向哈耶克所说的“通往奴役之路”。 针对各个宏观经济学派的争论,本书尝试以“新价格理论”为微观基础,建立“新宏观经济学”,从供给与需求、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两个方面,对经济周期、失业、通货膨胀、货币理论、金融理论、国际贸易理论和经济增长理论做了一些新的探索。 本书从交易的角度来观察、理解和分析经济现象,只是做了一个初步探索,期待能使人们对真实世界有更清晰、更全面的认识。 由于经济现象的复杂性,限于个人的能力和精力,本书在一些理论分析上浅尝辄止,甚至还很粗陋,难免有纰漏之处,欢迎大家做进一步的研究和探讨(电子邮箱)。何 全 胜2010年4月于北京(新华出版社2010年6月出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资格认证/考试 > 自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