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自控能力的培养

上传人:re****.1 文档编号:548391549 上传时间:2023-06-30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1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生自控能力的培养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小学生自控能力的培养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小学生自控能力的培养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小学生自控能力的培养》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生自控能力的培养(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小学生自控能力的培养 指导学生讲座 小学生犯错误以后,绝大多数并不是不懂章法或者明知故犯,而是缺乏一种对自我言行的控制能力或自制力,不善于协调自己行为和语言。那么如何培养小学生的自制能力呢?一、坚持教育经常性所谓自制力就是善于控制和协调自己言行方面的意志品质。小学生意志品质的形成并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完成的认知过程,必须在生活和教育中形成和培养起来。小学生知识经验较少,辨别是非能力差,在教育过程中要坚持正面疏导原则,经常在课内外进行必要的道德规范方面的教育,逐渐规范和约束他们的言行,让他们知道怎样做事正确的,怎样做是错误的,在言行上有章可循,有法可依。只有这样,通过长期和反复地教育过程,才能使广

2、泛而具体思想内容和道德规范化为学生的个体品德。二、注意教育的明确性儿童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小学阶段,儿童不良品德行为往往多发于高年级,这个时期进入少年期,处于半幼稚半成熟状态,心理发展不稳定,富于冲动性,在克服困难中缺乏毅力。他们的经历充沛,能力也在发展,但不能找到正确的活动途径。因此,对小学生应加强教育和引导,而教育和疏导必须明确对他们的品德行为的要求。在日常行为训练过程中,不但要他们明确自己的动机,而且要对学生的行为方式和方法也必须加以具体的明确。就是说,在不同的时期不同的学生可能产生不同的表现,教师要采取正确的切实可行的教育方式和方法。并且,坚持在教育的全部过程中特别在学生认识的朦胧阶段

3、采取“点破”和“说引”的方法,明确指出他们在某种情况下应该做什么,不应做什么,应该怎样做不应该怎样做。切忌含糊其辞,模棱两可,使学生无可是从。三、把握教育的预见性所谓教育的预见性,是指教育对象和教育内容的预见性。就是说,作为教育者要完全了解教育对象的心理,性格等各方面的特点,还要对教育对象未来将要发生的事件有充分的估计。事实证明,小学生犯错误很少是没有先兆的突然行为或偶发事件,而是受一定环境影响和各种因素激发出来的感情冲动或自身盲目的情绪激动的结果。同时由于小学生的情感表现天真而且明显,所以他们采取行动之前,一定会有言论行动上的先兆。因此在教育的过程中,教师必须洞察学生心理,对将要发生的事件要

4、有充分的预料和估计,以便取得教育的主动权。在一定的条件下,教师要注意观察掌握学生的思想和行为动向,注意分析在某一阶段或某一时间中哪些学生最容易发出哪些错误言行的可能性,以便掌握教育时机,超前做好预防性的教育准备,主动采取应急的手段和措施,做到超前思考,做好预防。这里教师应做到的是尽可能多接触学生,做到既是朋友关系又是师生关系,以便随时了解和掌握他们的各种表现,及时发现潜在的思想苗头,及时采取教育对策。总之,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要坚持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导之以行、持之以恒。对于小学生的的各种能力的培养,都不是一蹴而就的,这是一个系统工程,经过耐心的、细致的、持续的努力,就一定能够达到预期的目标。友情提示:部分文档来自网络整理,供您参考!文档可复制、编辑,期待您的好评与关注!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