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讲高等教育目的及其结构与功能.doc

上传人:hs****ma 文档编号:548385038 上传时间:2023-02-17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4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二讲高等教育目的及其结构与功能.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第二讲高等教育目的及其结构与功能.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第二讲高等教育目的及其结构与功能.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第二讲高等教育目的及其结构与功能.doc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第二讲高等教育目的及其结构与功能.doc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二讲高等教育目的及其结构与功能.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二讲高等教育目的及其结构与功能.doc(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二讲 高等教育目的和高等教育结构与功能高等教育发展与改革,必须以先进的理论为先导,建立健全完善的体制机制。一、高等教育目的目的性是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人在开展活动之先就会把活动的目的构建在头脑之中。高等教育的复杂性决定人们在开展高等教育前,必须明确教育目的,才能确保教育的方向性。(一)教育目的概述1、教育目的的内涵及基本精神(1)教育目的的内涵所谓教育目的是人们在观念上、思想上对教育所要培养出来的人才质量规格的总的设想或规定。换句话说,就是教育要培养什么样的人。广义的教育目的是指人们对受教育者的期望,即人们希望受教育者通过教育在身心诸方面发生什么样的变化,或者产生怎样的结果。国家和社会的教育

2、机构、学生的家长和亲友、学校的教师等,都对新一代寄予这样那样的期望,这些期望都可以理解为广义的教育目的。狭义的教育目的是国家对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什么样人才的总的要求。各级各类学校无论具体培养什么领域和什么层次的人才,都必须努力使所有学生都符合国家提出的总要求。(2)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教育目的是不断变化与发展的,不同时期、不同国度,教育目的的精神是不一样的。现阶段,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是“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2、教育目的的作用教育目的是一切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1)控制教育对象的发展;(2)指导整个教育过程;(3)激励教育者和受教育者

3、。3、教育目的确定的依据(1)客观依据社会需求第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第二,政治制度(2)内在准则个体需要。(3)根本依据社会与个体的现实需要和未来需要的统一。(4)理论依据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知识拓展材料19世纪空想社会主义者,曾经把人的全面发展作为社会理想。法国空想社会主义者C.H.圣西门说过:“我终身的全部工作的目的,就是为一切社会成员创造最广泛的可能来发展他们的才能。”英国空想社会主义者R.欧文不仅在理论上强调这个思想,而且亲自进行了实验。但是,他们在解决人和环境、教育的关系上坠入了历史唯心主义。他们和18世纪法国早期唯物主义者一样,认为人是环境和教育的产物,因而改变了的

4、人是另一种环境和教育的产物。这种理论必然导致通过少数“天才人物”,就可以使一切人得到全面发展的错误结论。并把人的全面发展同实现社会变革,创造人的全面发展的社会条件的前提割裂开来。他们不懂得: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活动的改变或自我改造之间的一致,只有把这两种改变都看作革命的实践这个道理。因此,所谓一切人的全面发展,只能是一种空想。K.马克思一方面深刻揭露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是阻碍人全面发展的桎梏,社会文明的繁荣是“用最大限度地浪费个人发展的方法”来达到的;另一方面,他从分析现代工业的革命变革中,指出了现代社会的生产力必将要求消灭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的对立和各种职业的固定分工,使人的全面发展成为可能,从而揭

5、示了在新的社会条件下,通过教育和生产劳动的结合,“造就全面发展人的唯一方法”的必然趋势。马克思指出,共产主义社会将是“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基本原则的社会形式”。 马克思主义认为,共产主义的实践是一个历史发展的过程。人的全面发展是在整个共产主义运动的实践过程中逐步实现的。虽然教育不是实现一切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但是在解决了人的全面发展的社会条件的前提下,教育是一条重要的途径。个人的全面发展必须依靠学校教育打好基础。因此社会主义教育应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目的。第一,马克思主义给人的全面发展学说以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基础;第二,社会分工与人的片面发展;第三,人的全面发展是大工业生产的必然要求

6、;第四,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条件一是社会条件。包括丰富的物质条件和先进的社会制度。二是必要条件。即教育。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唯一途径。4、教育目的与教育方针、培养目标(1)教育方针教育方针的内涵:教育方针是国家或政党根据一定社会政治、经济要求,为实现一定时期的教育目的所规定的教育工作的总方向。教育方针的特点:阶级性、历史性、时代性和相对稳定性。教育方针的构成:教育的性质和任务(即为谁培养人);教育目的(即培养什么样的人);实现教育目的的基本途径(即怎样培养人)。(2)培养目标培养目标是指各级各类学校或各专业人才培养的具体要求。附:本科英语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适应社会主义

7、现代化建设需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扎实的英语语言知识和基本技能,系统了解语言文学及翻译理论和技巧,具有广博的人文知识、经贸知识及运用能力,能在外事、经贸、文化、教育、科研、旅游等部门从事翻译、研究、教学、管理工作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3)教育方针、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的关系区别:概念上的不同。教育方针属政治性概念,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属学术性概念。层次上的不同。分别居于顶层、中层和底层。稳定性上的不同。不稳定、相对稳定、变化大。联系:教育目的是教育方针的核心,培养目标是教育目的的具体化。(二)高等教育目的高等教育目的基于教育目的的一般理论又超越于基础教育阶段的教育目的,具有要求的特殊性。1、

8、高等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1)自由教育目的。自由教育是指以自由发展人的理性为目的的教育。知识拓展材料自由教育是西方教育史上一种古老的教育思想。最早提出“自由教育”概念的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关注的是人的内在自由,认为自由教育是“自由人”利用闲暇从事哲学思考,以自由发展理性为目标的教育,不是职业训练;纽曼则认为自由是为了自由本身而追求的自由,并且能够赋予自由的人以开放的心智与高雅的品味,以此他认为“自由教育是智力培养的教育”,就是智能、理性和思考的练习;古典人文主义教育家洪堡认为,自由教育的最高理想是通过人文学科的陶冶达到人性养成和人格全面发展;教育家赫胥黎认为,自由教育应该是文理兼备的普通教育;

9、赫钦斯则强调自由教育的基础性,主张自由教育和专业教育的融合;耶鲁大学前校长A巴特利特吉亚迈蒂认为,自由教育就是在探究真理的过程中将自己的思想与其他思想和精神进行联系,自由地表达思想,自由地探究思想的教育。由此可见,从古希腊的源头开始,自由教育就被人们当作一种适合自由人的教育,也是指让人的精神获得自由、指向人的发展的高级阶段、培养人成为至善之人的教育。尽管自由教育是一个不断变化的概念,且不同历史时期的不同教育家对自由教育的诠释和关注点不同,但“自由”“理性”始终是自由教育恒久不变的灵魂和精髓。(2)职业教育目的。职业教育目的是指培养专业人才、养成学生的职业属性的教育目的。(3)普通教育目的。普通

10、教育是指以培养人的独特品质和个人生活能力为核心内容的教育。普通教育目的在于为学生提供完满生活所需要的价值观念、态度、知识和技能。(4)专业教育与人文教育并重的教育目的。意指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做人与做事相统一的教育目的。2、我国高等教育目的基本精神是: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和发展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级专门人才。体现在:第一,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第二,培养为社会主义服务、为人民服务的高级专门人才;第三,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第四,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3、高等学校的培养目标为实现高等学校教育目的,各高校必须确定学校和专业培养目标

11、。(1)高校培养目标制定的指导思想通才教育与专才教育。“专才教育”是以培养适应某一专业领域需要的人才的教育,为人才走向社会之前提供一种职业资格,与职业准备密切相关。通才教育是相对于专才教育而言的,强调实施宽口径、适应性的教育,注重理智的培养和情感的陶冶,注重教学内容的综合性和广泛性,其目的是为了培养具有高尚情操,有高深学问,有高级思维,能自我激励,自我发展,社会适应面广的人才。通才教育的主要特点:知识的基础性与经典性;内容的综合性与广泛性;教育形式大多样性与灵活性;过分强调通博,学科的深入发展受影响,经典性的知识与实际生活脱节。专才教育特点:分科教学,培养短期内具有不可替代的专门人才;教学内容

12、与社会生产和生活紧密联系,偏重应用;注重实际工作能力的培养,注重培养的人才较快适应社会需要;专业划分过细,片面强调职业教育,造成知识面狭窄,并可能影响后期发展。如何看待通才教育与专才教育通才教育与专才教育是两种基本的人才培养模式,其争论的实质是专业口径之争、人才的社会适应性之争。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下,通才教育和专才教育的内涵和外延存在较大的差别。通才教育与专才教育的融合是高等教育发展的趋势。其融合主要体现在课程设置上,但不能仅止于课程设置。通才教育与专才教育的现实融合当代科学技术加速发展和学科交叉整合的趋势,要求高等学校在人才培养上,必须走通才教育和专才教育相结合的道路;人的和谐发展与完整人格形

13、成需要通才教育和专才教育高度结合;通才教育和专才教育的结合是我国现有国情的选择。(2)通才教育与专才教育的结合模式一是学科专业综合发展模式二是学分制与选课制相结合模式三是不分专业模式四是产学研结合模式(3)高校培养目标确定的依据一是教育方针和教育目的;二是高等教育性质和任务;三是高校的办学定位和办学层次;四是高校的办学类型与特点;五是社会、经济发展状况。二、高等教育结构与功能为培养各类高级专门人才,国家在确定教育目的的前提下,必须科学规划、合理设置高等教育。(一)高等教育结构1、高等教育结构概述高等教育结构是指高等教育系统内各组成部分之间的联系方式和比例关系,它是一个多维多层次的复杂的综合结构

14、,大致可分为宏观结构和微观结构两大部分。宏观高等教育结构主要包括:层次结构、科类结构、形式结构、能级结构、地域结构(即布局)、管理体制结构等。微观高等教育结构主要包括:学科专业结构、课程结构、教材结构、队伍结构、各类人员的知识结构等。层次结构又称水平结构,是指高等教育中各层次间的组合比例关系,反映了社会分工的纵断面,很大程度上由国民经济的技术结构所决定。研究生教育本科教育专科教育三个层次。科类结构是指不同学科领域高等教育的构成状态,反映了社会分工的横向面,由国民经济的产业结构决定。我国高校学科由13大类组成,即理、工、文、经、管、法、农、林、医、师、体、艺、军等。形式结构指不同的办学形式构成状

15、态。如公立与私立、全日制与业余等。能级结构指不同培养要求的学校构成状态。目前,我国高校分3个能级,即本科生教育与研究生并重、教学与科研兼顾的重点院校,以本科教育为主的一般院校,以培养应用性人才为主的专科院校。布局结构指高等学校的分布状态。我国高校数量与质量分布呈东多(高)西少(低)状。2、我国高等教育结构调整策略(1)调整层次结构,建设少数一流大学,大力发展高职教育(2)调整科类专业结构,实现科类结构与产业结构一致,大力推进学科专业综合化(3)调整形式结构,完善终身教育体系,形成多样的投资结构(4)调整地区结构,加强西部地区高等学校的发展(二)高等学校职能1、大学职能的演变(1)西方近现代高等教育始于中世纪大学,其主要职能是培养人才。(2)19世纪初以德国柏林大学的建立为标志,确立了发展科学的职能。(3)美国“威斯康星思想”明确地把服务社会作为大学的重要职能。2、高校三大基本职能(1)培养人才(2)发展科学(3)服务社会3、现代高等学校基本职能的相互关系三者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的,共同构成了现代高等学校的职能体系。培养人才是现代高等学校的根本使命,无论哪一种类型或层次的高等学校,培养人才始终处于中心地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