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word版)北京大学2017年博雅计划试题.doc

上传人:桔**** 文档编号:548381694 上传时间:2023-01-24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36.0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完整word版)北京大学2017年博雅计划试题.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完整word版)北京大学2017年博雅计划试题.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完整word版)北京大学2017年博雅计划试题.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完整word版)北京大学2017年博雅计划试题.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完整word版)北京大学2017年博雅计划试题.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完整word版)北京大学2017年博雅计划试题.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完整word版)北京大学2017年博雅计划试题.doc(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完整word版)北京大学2017年博雅计划试题北京大学2017年博雅计划试题一、请将下文的空白处补全一个人为什么要成为一个作家汪曾祺我年轻时写过诗,后来很长时间没有写。我对于诗只有一点很简单的想法.一个是希望能吸收( 1 )影响(新诗本是外来形式,自然要吸收外国的,西方的影响).一个是最好要讲一点韵律。诗的语言总要有一点( 2 ),这样才便于记诵,不能和散文完全一样。我的散文大都是记叙文。间发( 3 ),也是夹叙夹议。我写不了像伏尔泰、叔本华那样闪烁着智慧的论著,也写不了蒙田那样渊博而优美的谈论人生哲理的( 4 )。我也很少写纯粹的( 5 )。我觉得散文的感情要适当( 6 )。感情过于洋溢,

2、就像老年人写情书一样,自己有点不好意思.我读了一些散文,觉得有点感伤主义。我的散文大概继承了一点明清散文和五四散文的传统。有些篇可以看出张岱和龚定庵的痕迹。我只写短篇小说,因为我只会写短篇小说。或者说,我只熟悉这样一种对生活的思维方式。我没有写过长篇,因为我不知道长篇小说为何物。长篇小说当然不是篇幅很长的小说,也不是说它有繁复的人和事,有纵深感,是一个具有历史性的长卷这些等等.我觉得长篇小说是另外一种东西。什么时候我摸得着长篇小说是什么东西,我也许会试试,我没有写过中篇(外国没有“中篇”这个概念).我的小说( 7 )的一篇大约是一万七千字。有人说,我的某些小说,比如大淖记事,稍为抻一抻就是一个

3、中篇。我很奇怪:为什么要抻一抻呢?( 8 ),就会失去原来的完整,原来的匀称,就不是原来那个东西了。我以为一篇小说未产生前,即已有此小说的天生的形式在,好像宋儒所说的未有此事物,先有此事物的“天理.我以为一篇小说是不能随便抻长或缩短的。就像一个苹果,既不能把它压小一点,也不能把它泡得更大一点.压小了,泡大了,都不称其为一个苹果。宋玉说东邻之处子,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施朱则太赤,敷粉则太白,说的虽然绝对了一些,但是每个作者都应当希望自己的作品修短( 9 ),浓淡适度。当他写出了一个作品,自己觉得:嘿,这正是我希望写成的那样,他就可以觉得无憾。一个作家能得到的最大的快感,无非是这点无憾

4、,如庄子所说:“提刀而立,为之四顾,( 10 )”。否则,一个作家当作家,当个什么劲儿呢?我的小说的背景是:我的家乡高邮,昆明、上海、北京、张家口.因为我在这几个地方住过.我在家乡生活到十九岁,在昆明住了七年,上海住了一年多,以后一直住在北京,当中到张家口沙岭子劳动了四个年头。我们以这些不同地方为背景的小说,大都受了一些这些地方的影响,风土人情、语言包括叙述语言,都有一点这些地方的特点.但我不专用这一地方的语言写这一地方的人事.我不太同意“乡土文学”的提法。我不认为我写的是乡土文学。有些同志所主张的乡土文学,他们心目中的对立面实际上是现代主义,我不排斥现代主义。我写的人物大都有原型.移花接木,

5、把一个人的特点安在另一个人的身上,这种情况是有的。也偶尔“杂取种种人”,把几个人的特点集中到一个人的身上。但多以一个人为主。当然不是照搬原型。把生活里的某个人原封不动地写到纸上,这种情况是很少的.对于我所写的人,会有我的看法,我的角度,为了表达我的一点什么“意思”,会有所夸大,有所削减,有所改变,会加入我的假设,我的想象,这就是现在通常所说的主体意识.但我的主体意识总还是和某一活人的影子相黏附的.完全从理念出发,虚构出一个或几个人物来,我还没有这样干过。重看我的作品时,我有一点奇怪的感觉:一个人为什么要成为一个作家呢?这多半是偶然的,不是自己选择的。不像是木匠或医生,一个人拜师学木匠手艺,后来

6、就当木匠;读了医科大学,毕业了就当医生.木匠打家具,盖房子;医生给人看病。这都是实实在在的事。作家算干什么的呢?我干了这一行,最初只是对文学有一点爱好,爱读读文学作品,这种人多了去了!后来学着写了一点作品,发表了,但是我很长时期并不意识到我是一个“作家”。现在我已经得到社会承认,再说我不是作家,就显得矫情了。这样我就不得不慎重地考虑考虑:作家在社会分工里是干什么的?我觉得作家就是要不断地拿出自己对生活的看法,拿出自己的思想、感情,-特别是感情的那么一种人。作家是感情的生产者。那么,检查一下,我的作品所包涵的是什么样的感情?我自己觉得:我的一部分作品的感情是忧伤,比如职业、幽冥钟;一部分作品则有

7、一种内在的欢乐,比如受戒、大淖记事;一部分作品则由于对命运的无可奈何转化出一种常有苦味的嘲谑,比如云致秋行状、异秉。在有些作品里这三者是混合在一起的,比较复杂。但是总起来说,我是一个乐观主义者.对于生活,我的朴素的信念是:人类是有希望的,中国是会好起来的.我自觉地想要对读者产生一点影响的,也正是这点朴素的信念。我的作品不是悲剧。我的作品缺乏崇高的、悲壮的美。我所追求的不是深刻,而是和谐.这是一个作家的气质所决定的,不能勉强.重看旧作,常常会觉得:我怎么会写出这样一篇作品来的?现在叫我来写,写不出来了。我的女儿曾经问我:“你还能写出一篇受戒吗?”我说:“写不出来了。”一个人写出某一篇作品,是外在

8、的、内在的各种原因造成的。我是相信创作是有内部规律的。我们的评论界过去很不重视创作的内部规律,创作被看作是单纯的社会现象,其结果是导致创作缺乏个性。有人把政治的、社会的因素都看成是内部规律,那么,还有什么是外部规律呢?这实际上是抹煞内部规律。一个人写成一篇作品,是有一定的机缘的.过了这个村,没有这个店。为了让人看出我的创作的思想脉络,各辑的作品的编排,大体仍以写作(发表)的时间先后为序。严格地说,这个集子很难说是“自选集”.“自选集”应该是从大量的作品里选出自己认为比较满意的。我不能做到这一点。一则是我的作品数量本来就少,挑得严了,就更会所剩无几;二则,我对自己的作品无偏爱.有一位外国的汉学家

9、发给我一张调查表,其中一栏是:“你认为自己最具有代表性的作品是哪几篇”,我实在不知道如何填。我的自选集不是选出了多少篇,而是从我的作品里剔除了一些篇.这不像农民田间选种,倒有点像老太太择菜。老太太择菜是很宽容的,往往把择掉的黄叶、枯梗拿起来再看看,觉得凑合着还能吃,于是又搁回到好菜的一堆里。常言说:拣到篮里的都是菜,我的自选集就有一点是这样。一九八六年十二月十四日序于北京蒲黄榆路寓居本文原为汪曾祺自选集自序二、阅读下文,并完成题目三棵树苏童很多年以前我喜欢在京沪铁路的路基下游荡,一列列火车准时在我的视线里出现.午后一点钟左右,从上海开往三棵树的列车来了,我看着车窗下方的那块白色的旅程标志牌:上

10、海三棵树,开始想象三棵树的景色:是北方的一个小火车站,还是就是树了,三棵树,是挺立在原野上的三棵树,很高很挺拔。我想象过树的绿色冠盖和褐色树干,却没有确定树的名字,所以我不知道三棵树是什么树.树令我怅惘。我一生都在重复这种令人怅惘的生活方式:与树擦肩而过。我没有树.我从小到大在一条狭窄局促的街道上走来走去,从来没有爬树掏鸟蛋的经历。我种过树.我曾经移栽了一棵苦楝的树苗,是从附近的工厂里挖来的,我把它种在一只花盆里不是我的错误,我知道树与花草不同,花入土,树入地,可我无法把树苗栽到地上-是我家地面的错误.天井、居室、后门石埠,不是水溪就是石板,它们欢迎我的鞋子、我的箱子、我的椅子,却拒绝接受一棵

11、如此幼小的苦楝树苗。我只能把小树种在花盆里。我把它安置在临河的石埠上。从春天到夏天,它没有动窝,但却长出了一片片新的叶子.我知道它有多少叶子。后来冬天来了,河边风大,它在风中颤动,就像一个哭泣的孩子,我以为它在向我请求着阳光和温暖,我把花盆移到了窗台上,那是我家在冬天惟一的阳光灿烂的地方.就像一次误杀亲子的戏剧性安排,紧接着我和我的树苗遭遇了一夜狂风.狂风大作的时候我在温暖的室内,却不会想到风是如何污辱我和我的树苗的-它把我的树从窗台上抱起来,砸在河边石埠上,然后又把树苗从花盆里拖出来,推向河水里,将一只破碎的花盆和一抔泥土留在岸上,留给我.这是我对树的记忆之一。一个冬天的早晨,我站在河边向河

12、水深处张望,依稀看见我的树在水中挣扎,挣扎了一会儿,我的树开始下沉,我依稀看见它在河底寻找泥土,摇曳着,颤动着,最后它安静了.我悲伤地意识到我的树到家了,我的树没有了。我的树一直找不到土地,风就冷酷地把我的树带到了水中,或许是我的树与众不同,它只能在河中生长。我没有树。没有树是我的隐痛和缺憾.我的树在哪里?树不肯告诉我,我只能等待岁月来告诉我。一九八八年对于我是一个值得纪念的年份,那年秋天我得到了自己的居所,是一栋年久失修的楼房的阁楼部分,我拿着钥匙去看房子的时候一眼就看见了楼前的两棵树,你猜是什么树?两棵果树,一棵是石榴,一棵是枇杷!秋天午后的阳光照耀着两棵树,照耀着我一生得到的最重要的礼物

13、,伴随我多年的不安和惆怅烟消云散,这个秋天的午后,一切都有了答案,我也有了树,我一下子有了两棵树,奇妙的是,那是两棵果树!我是个幸运的人.两棵树弥合了我的整个世界的裂痕。尤其是那棵石榴,春夏之季的早晨,我打开窗子,石榴的树叶和火红的花朵扑面而来.树把鸟也带来了,鸟在我的窗台上留下了灰白色的粪便。树上的果子把过路的孩子引来了,孩子们爬到树上摘果子,树叶便沙沙地响起来。整整七年,我在一座旧楼的阁楼上与树同眠,我与两棵树的相互注视渐渐变成单方面的凝视,是两棵树对我凝视。我有了树,便悄悄地忽略了树.树的胸怀永远是宽容和悲悯的。树不做任何背叛的决定,在长达七年的凝视下两棵树摸清了我的所有底细,包括我的隐

14、私,但树不说,别人便不知道。树只是凝视着我。七年的时光做一次补偿是足够的了。窗外的两棵树后来有点疲惫了,我没有看出来,一场春雨轻易地把满树石榴花打落在地,我出门回家踩在石榴的花瓣上,对石榴的离情别意毫无察觉。我不知道,我的两棵树将结束它们的这次使命,七年过后,两棵树仍将离我而去。城市建设的蓝图埋葬了许多人过去的居所,也埋葬了许多人的树。一九九五年的夏天,推土机将一个名叫上乘阉的地方夷为平地,我的阁楼,我的石榴树和我的枇杷树消失在残垣瓦砾之中,七年一梦,那棵石榴,那棵枇杷,它们原来并不是我的树。现在我的窗前没有树。我仍然没有树:树让我迷惑,我的树到底在哪里?我有过一棵石榴,一棵枇杷,我一直觉得我

15、应该有三棵树,就像多年以前我心目中最遥远的火车站的名字,是三棵树,那还有一棵在哪里呢?我问我自己,然后我听见了回应,回应来自童年旧居旁的河水,我听见多年以前被狂风带走的苦楝树苗向我挥手示意说,我在这里,我在水里! (1)下面对文章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本文是一篇充满感性色彩和伤感情调的抒情散文。文中充满伤感和怀有自责的叙议俯拾皆是。 B作者写了伴随着思树、种树、丧树、得树、失树而展开的一段情感与心路历程,其间,贯穿着作者从童年到成人的成长过程中经历的悲哀喜乐以及怅惘、隐痛、感伤与忧郁. C苏童在他的“新历史小说”(妻妾成群、红粉等)中多扮演不动声色、近乎冷酷的“叙事者”角色,本文的叙写角度与此类小说相同。 D作者认为人与树的关系就是人与自然,城市化与生态保护之间既为矛盾又互相依存的哲学关系。爱树护树,其实就是爱护人类自己!这一主题,在文中表现得淋漓尽致。 E作者最后以那棵童年时代由于天灾而不幸落水的苦楝树苗在水中挥手示意的幻觉作为首尾呼应的结语,三棵树所蕴涵的确切含意,至此方清晰地凸现出来。(2)第自然段作者为什么要写移种苦楝树苗的经历? 答: _ (3)文中第自然段在结构上有何作用?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答: _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企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