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堂比较式提问的运用.doc

上传人:人*** 文档编号:548381643 上传时间:2024-02-13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3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语文课堂比较式提问的运用.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语文课堂比较式提问的运用.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语文课堂比较式提问的运用.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语文课堂比较式提问的运用.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语文课堂比较式提问的运用.doc(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语文课堂比较式提问的运用一、字词替换比较法 字词替换比较法,是指在提问中利用同义词调换课文中的用词或词语在不同情境下的使用进行两相比较,以显示课文用词之妙的一种简便易行的比较法。教师在进行词语教学时,不能仅停留在把词典上的释义直接告诉学生,重要的是要向学生讲清词语在具体语境中的特定含义,这是提高学生字词积累和语言运用的重要途径。例如荷花淀中,水生告诉妻子,他第一个报名参加武装队伍时,妻子低着头说:“你总是很积极的。”虽是简单的一句话,但学生要真正理解它背后的感情却并不容易。为此,教师设计了这样一组比较句: (1)你总是这么积极!(略含责备) (2)你也太积极了。(含不满) (3)天底下就算你积

2、极!(含讽刺) 教师继而进行提问:“在这三个句子里的三个积极表达的语气、感情是一样的吗?”学生在这个问题的指引下,进行了激烈的讨论,最后学生一致认为:水生嫂的话,既有对丈夫的褒扬,更充满了对即将参战的丈夫的依恋。 如教师在讲解岳阳楼记时,针对“衔远山,吞长江”这句话,提出把这个“衔”字跟“吞”字分别换成“连”和“接”,并要学生比较一下这两个词的用法有什么不同。在这个教例中,教师利用词语运用的不同引起学生对字词的注意,进一步引起了学生对字词运用的探讨,并了解作者遣词造句的匠心所在。再如,讲授孔乙己一文时,对于“他身材很高大,青白脸色,皱纹间时常夹些伤痕,一( )乱蓬蓬的胡子”这句,我先要求学生在

3、括号内填上量词。学生填写的量词五花八门,主要有:把、团、撮、络、束等,然后我让他们对照课本,原来课本里用的是一个“部”字,在引起学生的好奇心后,我接着提出“鲁迅先生为什么不用其他量词而用一个部”的问题,进一步引起学生对这个问题的关注。最后,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得出这个“部”在刻划孔乙己的外貌上具有很强的形象性,是其它量词所不能代替的结论。 总之,字词比较法的目的在于找一个参照物,造成“反差效应”。学生在比较形成的“反差”后,能产生“顿悟感”,并提高理解、运用词语以及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内容删减比较法 内容删减比较法,是指在提问中对课文内容中的关键段落进行删减处理,借以引起学生对删减前后课

4、文的表达效果的注意。在提问中加入删减比较因素的处理主要用在以下情况:在某些课文中,有些段落看似与文章主旨无关,却是作者匠心独到的地方。学生往往容易将其忽略或难以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针对这种情况,采取删减文段法提问学生,较容易引起学生的注意,诱发学生质疑、生疑,自主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例如在教授云南歌会时,教师在讲解该文第四段的自然环境描写时抛出了以下问题:“云南的歌会第四段自然环境描写太多了,冲淡了“歌会”的主题,为使文题相符,建议将第四段的自然环境部分删除,你们同意这种观点么?为什么?”这个问题一出来,如同投石击水,顿时掀起一个个波澜。当即有学生摇头:“我不同意这个观点。如果把第四自然段删掉

5、,那就体现不出云南歌会不仅是人在唱歌,鸟也在唱歌的意思。”接下来的讨论中,有同学很快注意到第四段倒数第二行的文字能回答这个问题:“可是在这种环境气氛里,出口自然,不论唱什么,都充满一种淳朴本色美。”经过一番讨论后,文章的中心思想“只有这样优美的环境才能造就如此优美的歌声”自然而然地被学生归纳总结出来了。 又如在药一文的教学中,教师提出:“作者是不是仅仅想揭露出人性中的这一层愚昧面纱呢?大家可以从情节的设置中去思考一下这个问题。如果说他仅仅想表现愚昧的话,你觉得课文四个部分中哪些是情节可以删去?”这个删减比较式提问,促使学生有意识地寻找文中关键情节,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参与性。接着,教师针对学生所找出的情节,再次对学生进行引导:“综合刚才两位同学的意见,我们可以看到:如果仅仅表现愚昧这个主题,那么夏榆母亲哭坟以及茶馆中人们谈论人血馒头就已足够,还需要去谈论人血馒头的人血的来历吗?”通过加入删减比较提问,启发了学生进一步的思考,最终学生理解了鲁迅先生的文章所代表的深邃思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