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送鱼授渔挖鱼塘.DOC

上传人:博****1 文档编号:548379769 上传时间:2022-08-25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2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3年送鱼授渔挖鱼塘.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2023年送鱼授渔挖鱼塘.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2023年送鱼授渔挖鱼塘.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2023年送鱼授渔挖鱼塘.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2023年送鱼授渔挖鱼塘.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23年送鱼授渔挖鱼塘.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3年送鱼授渔挖鱼塘.DOC(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送鱼授渔挖鱼塘送鱼授渔挖鱼塘对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观察和思考李胜欣河南省义马市第二小学2023.11送鱼授渔挖鱼塘对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观察和思考“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的理念影响了教育界多年,特别在数学教学中影响最大。然而,在新课改的今天,它又戏剧性地演变为“授之以渔,不如授之以鱼塘。果真如此吗?这三者到底有着什么样的联系与区别呢?两个问题:一、注重结论,还是注重过程?1.“送鱼只注重结论,学生轻易得到“鱼案例:小学一年级分类的教学。首先,教师吃透教材后,演示课件,让学生观察并说说拜访物品的特点;然后,让学生拿出事先准备好的学具袋,分一分,摆一摆,通过分析、归纳,理解分类的意义,学生齐读分类的概

2、念:最后教师出示书中练习,让学生复习稳固,最终掌握分类的根本知识。分析:上述案例看似组织严密,环环相扣,滴水不漏,教师依纲靠本,逻辑严密,把分类的知识“送给学生,让人觉得一气呵成,但细细品味,似乎缺少点什么。缺少什么呢?教师的灵性,学生的个性,课堂的活性。虽然把“鱼送给了学生,但整个课堂如同白开水一般,无色、无味,自然亦无激情了。因此,把“鱼直接“送给学生,实际上是一种走捷径的形式教学,把形成结论的生动过程变成了单调刻板的背诵条文,一切都是现成的:现成的结论,现成的论证,现成的说明,现成的讲解。这种教学排斥了学生的思考和个性,把教学过程简化到无需智慧努力,只需听讲和记忆就能掌握知识的程度。这实

3、际上是对学生智慧的扼杀,这也许是“送鱼被“授渔所取代的重要原因之一吧。2.“授渔既注重教学过程,又兼顾结论,绝大多数学生能按“渔索“鱼案例:一年级我又长高了。教学目的:让学生建立1米100厘米的长度概念。课前准备:每位学生准备一张长10厘米、宽1厘米的彩色纸条,把全班分为四组。师:今天,我们一起玩贴纸条的游戏,请每一小组将10厘米的纸条全部连起来,贴在黑板上,看哪个组贴的直。小组贴纸条,有横贴的,有竖贴的;贴的起点也不同。生1:我们小组贴得最高,最高当然是最长。生2:不可能,你们底下有空白,我们没有。生3:不能只看上面,不看下面。师:想一想,各个小组贴的纸条有多少厘米?学生安静了,一会儿都围着

4、纸条去数、去算。1小段是10厘米,2小段是20厘米10小段是100厘米。小组纷纷汇报:有100厘米,每个小组贴得一样长。师:请你们站到纸条前量量,给同学们说一说自己的身高大约有多高。学生量身高,发现比100厘米高。师:身高是100多厘米,听起来怪别扭的。生3:是不好听,平时我妈妈总说我有一米多高。生4:坐火车时,超过1米1了,要买车票。生5:是谁弄错了?师:我这儿有一把长尺,叫作米尺。猜一猜,是这把一米的尺子长,还是黑板上贴的100厘米的纸条长。生6:我明白了,100厘米就是米。生7:10个10厘米就是一米。师:请同学们张开双臂,比一比,一米大约有多长?分析:从本节案例的教学效果看,教师巧妙地

5、完成了“授渔任务,学生也很好地掌握了知识和探索知识的方法,效果明显。实际上,学生的学习过程不仅是一个接受知识的过程,而且也是一个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这个过程一方面是暴露学生各种疑问、困难、障碍和矛盾的过程,另一方面是展示学生聪明才智、形成独特个性与创新成果的过程,这就要求教师对学生如何掌握和获得知识的过程和方法予以关注。3.“挖鱼塘注重学习的自主探索过程,学生不一定钓到“鱼。案例:某位教师在给学生讲解“分类时,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更生动、更形象地了解“分类,将在课前准备的大量教具各种蔬菜和水果等分到各小组,放手让学生讨论:怎样把它们进行分类。然而事与愿违,学生们在分蔬菜和

6、水果时,争着玩手中的教具,有的甚至为了一根“香蕉争得不可开交。学生在教师事先挖好的“鱼塘中乱走乱撞,喜笑颜开,对“分类的知识也没有探索出个所以然。执教教师在万般无奈之下,只好草草收场。分析:在新课堂的理念下,许多教师把“授渔改为“挖鱼塘,想让学生经历“索鱼的过程,品味“获鱼的喜悦。然而事实上,学生花了很多时间和精力,但结果可能一无所获,即使得到“渔,最终也没有钓到一条小“鱼。有专家称,虽然如此,这却是一个人学习、生存、生长、开展、创造所必须经历的过程,也是一个人的能力、智慧开展的内在要求,眼前消耗的时间和精力应该说是“值得付出的代价。真的如此吗?如果数学教学全部让学生“付出类似的代价,只求学生

7、体验知识的产生过程和方法,不管学生最终是否“钓到鱼,学生很可能“饿死。所以,这种给学生挖好“鱼塘,放任其“索鱼的教学时没有价值的,对学生终生开展的影响也是不利的。结讼与讨程的关系式教学过程中一对十分重要的关系,前者是教学,所要到达的目的或所需获得的结果,后者是到达教学目的或获得所需结论而必须经历的活动程序。教学的重要目的之一,就是使学生理解和掌握正确的结论,所以必须重结论。但是如果不经过学生系列的质疑、判断、比拟、选择,以及相应的分析、综合、概括等认识活动,没有多样化的思维过程和认知方式,没有多种观点的碰撞、争论和比拟,结论就难以获得,也难以真正理解和稳固。所以,教学不仅要重结论,更要重过程。

8、二、注重教师“教,还是注重学生“学1.“送鱼注重教师的教,无视学生的学教师负责“送鱼,学生负责“受鱼,教学就是教师对学生单向的“培养活动,“学围绕“教转。对于求知的学生来说,教师是知识的占有者和传授者,是知识宝库,是活的教科书,是有学问的人。没有教师的“送鱼,学生就无法“受鱼。于是,教学关系变为:我讲,你听;我问,你答;我写,你抄;我给,你收。在这样的课堂上,“双边活动变成了“单边活动,教代替了学,学生是被教会而不是自己学会的,更不用说会学了。如圆锥的体积的教学,先由教师演示圆锥和圆柱等底等上下的情况,再让学生验证,最后教师通过比照实验说明不等底等高的差异。这种只重视“教,而无视“学的照本宣科

9、、重复教材结论的“送鱼,只能给学生留下一个思维的盲区。2.“授渔注重教师的教,也注重学生的学案例:圆锥的体积的教学。师:圆锥和圆柱的体积之间有关系吗?生:圆锥是圆柱的一局部。生:圆锥可以挤压成为圆柱,圆柱可以拔高成为圆锥。学生四人组纷纷拿起橡皮泥制作的圆锥柱体,有的揉捏,有的按压。师:什么变了,什么没变?生:形状变了,体积没变。师:下面分组做实验,在空圆锥里装满沙子,然后倒入空圆柱中,看看几次正好装满。小组代表在教具箱中取实验用的空圆锥圆柱各一个,分头操作。师:从倒沙子的次数看,两者体积之间有怎样的关系?生1:我们将空圆锥里装满沙子倒入空圆柱中,三次正好装满。说明圆锥的体积是圆柱的三分之一。生

10、2迟疑地:我们将空圆锥里装满沙子,然后倒入空圆柱中,四次正好装满。说明圆锥的体积是圆柱的四分之一。生1:是三分之一,不是四分之。生3:我们在空圆锥里装满沙子,然后倒入空圆柱中,不到三次就将圆柱装满了。师:答案不唯一啊。怎么会是这样?我来做。师从教具箱中随手取出一个空圆锥和一个空圆柱:你们看我将空圆锥装满沙子,倒入空圆柱里。一次,再来一次。两次正好装满。圆锥的体积是圆柱的二分之一。学生议论纷纷。生4:老师,你取的圆锥太大了。教师在他的推荐卜重新使用一个空圆锥继续实验,三次正好装满。学生开始调换不同的教具,连续试验。生5突然兴奋地:我发现了!我发现了!师:你发现什么了?生5:在圆锥和圆柱等底等高时

11、,圆锥的体积才是圆柱的三分之一!分析:本案例中,由于教师将实验的环节进行了复合,在看似混乱无序的交往、互动中,增加了学生对实验条件的区分及信息的批判。学生经历了一番观察、合作、发现、创新的过程,既圆满地推导出了圆锥的体积公式,又促进了学生实践能力和批判意识的开展。3.“挖鱼塘特别强调学生的学案例:老师一上课就提出问题,然后让学生尝试解决,自主学习,最后汇报交流。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老师都是让学生自己学,不作任何讲解、评价、示范。练习稳固时发现大局部学生未掌握新知。分析:数学课程标准提出让学生有更大的学习空间和更多的思考余地,然而审视这节课,学生在课堂上学的“轰轰烈烈,可是却并未获得知识。在这样的

12、教学中,我们把过多的注意力集中在学生的“学上,无视了对学生参与学习的深度的把握,特别是忽略了对学生参与的实际可能性的分析,以为只要给学生开放的学习空间,让学生畅所欲言,就会主动掌握知识,忘记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帮助与指导作用。教与学的关系问题是教学过程的本质问题,同时也是教学中的重大理论问题。教学时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这种统的实质是交往、互动。基于此,新课程把教学过程看成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开展的过程。没有交往,没有互动,就不存在或未发生教学,哪些只有教学的表现形式而无实质性交往的“教学是假教学。三点反思1该“送鱼时就“送鱼诚然,教师过多的采用单一传递、讲授、灌输的方式,直接呈现或

13、讲授结论、结果、定理、公式、法那么、定律等,再要求学生进行理解、记忆、练习、运用的“送鱼方式,必然导致学生被动接受、死记硬背、失去学习兴趣。因此,在改变教师单一的教学方式的同时,还要关注学生学习的方式、思维方式的差异,要着力研究学生的学法分层,要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和学生水平的不同,调整教学方式,当“送鱼时就“送鱼,采取启发性讲授,引导学生质疑问难。如“质数与合数的教学,让学生写出1一12各数的所有约数,问:只有一个约数的是哪些数?有两个约数的是哪些数?有两个以卜的约数的是哪些数?在学生答复的根底上,闪动三种情况,教师强调并概括出质数、合数的概念。另外,从教与学的关系来说,整个教学过程是个“从教

14、到学的转化过程,学生也有从依赖到独立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作用是培养学生的独立学习能力。随着学生独立学习能力由弱到强、由小到大的增长和提高,教师将“鱼从“全送到“少送,最后“不送,直到学生根本甚至完全独立地“捕鱼为止。2.“授渔要讲究策略在“授渔过程中,为把思考问题的实际过程展现给学生,让学生不仅要学会数学方法,而且要学会这个方法是如何找到的,教师要十分注重“授渔的策略和技巧。如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对教材进行再加工,有创造地设计“授渔过程;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提供应学生的新材料知识应具有潜在的意义和迁移的生成能力,使学生能有效地消化和理解,到达融汇贯穿;在创设问题情境或教学活动中,努力使

15、数学课堂形成一种和谐的气氛,引导学生在质疑、操作、实验、探索中消除假知,获得真知,丰富体验,求得开展;在问题设计上,要善于选择有价值的问题引导学生开展讨论研究,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知识形成的过程,使学生更深刻地获得数学知识。3不做“鱼塘的看客为学生挖好“鱼塘,让学生合作交流、自主探索,可以极大地改变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状况,让学生在一种宽松、自由、活泼的气氛下进行学习。然而学生的自主探究活动并非都是一帆风顺的。因此,教师不能为了体现新理论就做“鱼塘的看客,不管不问,使学生的合作成为“合坐,自主成为“自流。这就要求教师转变教学观念,变“鱼塘看客为“鱼塘的主体,努力当好“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的角色,走进鱼塘,与学生一起讨论、交流;充分预计学生在“鱼塘中可能会发生的问题或遇到的困难,或准备好“渔船,或准备好“钓鱼竿,及时给予帮助与引导,为学生的学习扫清障碍;必要时,更要因势利导,或给“鱼饵,或传点“渔经,给学生提供更多表现和开展的时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人事档案/员工关系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