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中必备的两大因素.doc

上传人:新** 文档编号:548374972 上传时间:2023-04-27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2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翻译中必备的两大因素.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翻译中必备的两大因素.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翻译中必备的两大因素.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翻译中必备的两大因素.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翻译中必备的两大因素.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翻译中必备的两大因素.doc(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翻译中必备的两大因素人们学英语,一般常提到“听、说、读、写”几个方面,因为这是对大多数人的基本要求。而提“译”的时候不多,一是或许存在误解,以为读懂了原文就会翻译,二是学英语的人当中只有一部分今后才会专门从事翻译职业。不过为了全面了解学习英语的方法,懂得一些翻译的知识还是有必要的。翻译毕竟不是像有的人认为的那样查查词典就可解决的事,它有自身的规律。如果我们的译家们都机械地查查词典就是了,那么不知读者会读到多么苍白而非灿烂的外国文学!翻译分口译和笔译两种。作为口译,如果英语口语好,就多数人而言没多大问题;但要精通它,以它作为一种职业,还是需要更深一步学习掌握其中规律的。本文只着重谈谈一般性笔译

2、的问题。需要说明的是,要想翻译得好,必须以有较好的英语基础为前提,如果英语都学得不扎实,想搞好翻译是不可能的。我认为搞好翻译应注意两大要素或两个重要的方面:1.深入原文,心领神会。要译好一篇文章或一部书,首先的关键是译者必须对原文要有一个透彻的理解,这是不言而喻的。译者是语言的桥梁,他的任务是把原著的内容、精神、风格等传达给译入语的读者,使其能得到或基本能得到原著读者的感受。如果译者自己都没有把原著的精神风貌吃透,他怎么能让译入语的读者真正理解吃透呢?因此译者必须下功夫深入原文,对作者的语言做到心领神会,明白字里行间的意味,而决不能简简单单、蜻蜓点水似地了解一下就行了以后一种态度译出来的东西一

3、定是失败的。一般读书,有时只需理解一个大意或基本精神就可以了,但从事翻译的译者,就必须尽可能百分之百地理解原文,包括原文的每个字、词、句,乃至原文的主题思想和精神风貌。因为你是黑字落到白纸上,怎么能含糊!既然要从事这崇高的事业就必须有“一名之立,旬月踌躇”的献身精神才行,这是事业对译者的起码要求。许多前辈翻译家在这方面为我们树立了很好的榜样。朱生豪译莎士比亚的那种精神,令人感动不已。只可惜他英年早逝,不然还将给我们留下多少优秀的译品啊!众所周知,莎士比亚的原著是比较难读的,翻译起来自然难度较大。为了拿出不愧于莎翁的译作,朱生豪反复研读其全集等书籍,为此贡献出了他毕生的精力:“余笃嗜莎剧,尝首尾

4、研诵全集至十余遍于原作精神,自觉颇有会心。廿四年春,得前辈同事詹文浒先生之鼓励,始着手为翻译全集之尝试。越年战事发生,历年来辛苦搜集之各种莎集版本,及诸家注释考证批评之书,不下一二百册,悉数毁于炮火,仓卒中惟携出牛津版全集一册,及译稿数本而已。厥后转辗流徙,为生活而奔波,更无暇晷,以续未竟之志。及三十一年春,目睹世变日亟,闭户家居,摈绝外务,始得专心一志,致力译事。虽贫穷疾病,交相煎迫,而埋头伏案,握管不辍。凡前后历十年而全稿完成(但因病重有少部分未译完笔者注),夫以译莎工作之艰巨,十年之功,不可云久,然毕生精力,殆已尽注于兹矣。”想想看,庞大的莎士比亚戏剧全集,朱生豪竟“首尾研诵全集至十余遍

5、于原作精神”,且搜集了“诸家注释考证批评之书,不下一二百册”,终于才“自觉颇有会心”,这是怎样一种敬业精神啊!我们由此也看出要深入理解原著,非得下一番苦功夫不可。傅雷是我非常钦佩、崇拜的翻译家,他的那种一丝不苟、认真负责的精神很值得我们学习。每译一部作品他总要反复研读数遍,直至心领神会才开始下笔。“事先熟读原著,不厌求详,尤为要著。任何作品不精读四、五遍决不动笔,是为译事基本法门。第一要求将原作(连同思想,感情,气氛,情调等等)化为我有,方能谈到迻译。” “不厌求详”,“不精读四、五遍决不动笔”,这种翻译精神和态度的确难能可贵。而现今有的译者对此没有引起足够重视,对原著大致了解一下后就开始翻译

6、,这样译出来的东西当然是成问题的了。认真负责的译者都有这样的感觉:初读原著时我们对它只是有了一个基本的、大致的了解,而以后每读一次,认识、体会就会加深一次,对其字里行间的意味就领悟得更多。我曾写过一篇揭开层层面纱的文章,谈到我们初读一部原著时,它就像蒙上层层面纱一般,我们需反复研读,将面纱层层揭开,方能看清真面目。不仅读文化背景、生活方式、思维方式等不同的外文是如此,而且我们读很多中文作品如红楼梦也是如此,每读一次总会有更深的理解和感受。作家张爱玲说:“像红楼梦,大多数人于一生之中总看过好几遍(当今这样的人并不多吧?笔者)。就我自己说,八岁的时候第一次读到,只看见一点热闹,以后每隔三四年读一次

7、,逐渐得到人物故事的轮廓、风格、笔触,每次的印象各各不同。现在再看,只看见人与人之间感应的烦恼。” 之所以如此,是因为人的学识、阅历在不断丰富,自然也就会领悟先前领悟不到的东西。要对原文充分理解,心领神会,涉及很多因素,我想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要有认真负责、“不厌求详”的精神,这一点至关重要。有了这种精神,其它问题都不难解决。其次是要有较高的外文水平。语言是思想的载体,没有深厚的语言功底,便无法把握原文的深刻内涵。第3要有丰富的生活阅历和艺术修养,这样你对原著才会有较深的体会和感悟。一个生活阅历不深,艺术修养不高的人是不可能翻译好一部优秀作品的。你要让你讲的故事优美动听,首先你自己得为它

8、所感动才行;如果你自己都无动于衷,那么你讲出来的故事一定苍白无血。第4是要知识广泛,即著名语言学家、翻译家吕叔湘先生所说的“杂学”。一部原著会涉及方方面面的知识和问题,如果知识面太窄了,会严重阻碍我们对原著的理解。所以一个译者还力求应该成为一名“杂家”,只有懂得的东西多了,翻译起来才会得心应手。第五是要选择自己喜爱的作品翻译,这也是不可忽视的一个方面。必须承认人与人之间气质、思想、爱好上的差别,正是这些差别构成了丰富多采的世界。一部作品即使是优秀的作品,也不可能打动所有的人。约翰克里斯朵夫、尤利西斯、神曲有它们的读者群,琼瑶小说、武侠小说也有它们的读者群。而傅雷翻译约翰克里斯朵夫是十分合适的人

9、选,因为作品与他的气质、爱好相投。如果是科技文章或其它专业的文章,你同样要做到这一点,那么你就必须熟悉专业知识,否则译出来的东西不内行。2.细心琢磨,表达贴切。作为翻译的步骤,理解准确、透彻之后接着便是如何以贴切的语言表达了,这是关键的第2步。如果表达不好,那么所理解到的东西就传达不出来,因此也不可能译出优秀作品。也许有人认为汉语是自己的母语,问题不大,只要理解了原作是可以表达出来的。实则不然。可以表达是一回事,表达得好与不好又是一回事。事实上,如果你没有相当的汉语水平,有些东西即便理解了也难以表达出来。而如果你汉语功底深一些,翻译起来就会得心应手,游刃有余。翻译水平体现于文字,文字水平不高怎

10、么行呢?我对此感受颇深。我们这一代人,受文化大革命的影响太深,做学生时没学到什么东西,自觉底子太薄,比如古文知识,文学修养等等。如不是改革开放后奋起直追,坚持不懈学了点东西,怎么能胜任这艰巨的文学翻译事业!下面来欣赏一下语言大师吕叔湘先生的精彩译笔 :原文:“But the bay was as good as Fromes word,and we pushed on to the Junction through the white, wild scene.”译文:“但是那老栗马不辜负费洛美的话,我们在漫天风雪之中终于到达了车站。”其中“在漫天风雪之中”译得妙,原文字面是“穿过白色的、疯狂的

11、场景”。原文:“Despair seized him at the thought of her setting out alone to renew the weary quest for work。”译文:“想起她一个人出去重新登上找工作的艰辛的路途,觉得万念俱灰。”其中“觉得万念俱灰”译得妙,原文字面意思是“绝望抓住(或夺取)了他”。原文:“These alterations of mood were the despair and joy of Ethan Frome.”译文:“她这种一会儿一个情调,叫伊坦时而灰心,时而高兴。”而原文字面意思是:“这些情绪的变化是伊坦的绝望和高兴。”真

12、如这样译过来,读者会不知所云的。上述佳译比比皆是,从中可看出吕先生的确功力不凡,钱钟书先生提出的翻译高论“化境”在其译文中充分体现出来。为了表达贴切,除应具有较高的汉语水平外,还必须懂得和把握翻译这一“再创作”的艺术,这种再创作在文学翻译中尤为重要。翻译是把一种语言所表达的思维内容和体现的风格特色,用另一种语言忠实、准确地重新表达出来的语言活动。它不是一般人所理解的“查查词典”的机械翻译。翻译的再创作由上面吕叔湘先生的译文已可见一斑。有一件事给我的印象很深。穆木天先生是一位颇有名望的诗人,他的诗歌优美,从汉语角度讲是功力不浅的。可他译出的作品却难以让人接受,原因就在于他没有把握文学翻译这门“再

13、创作”的艺术。请看他欧也妮葛朗台中的一段译文:“这位女人的手,给所有的家族的隐秘的伤创绑了绷带。欧贞尼,被那些善行一个行列随伴着,走向天国去。她的灵魂的伟大,减轻了她的教育的陕隘和她幼年生活的诸习惯。这样的就是这位女人的历史。她生于世界之中而是不属于这个世界的,她生来是为的很辉煌地作妻子和母亲,可是她既无丈夫,更无子女,又无家族.” 不用再举下去了,“的”字的堆积,一些用词的呆板,令人读来生硬拗口,颇不流畅这样的译文还谈得上什么“神韵”,什么文学效果呢!所以“穆译,已不流传于今日”。这种译文看似“忠实”、“紧扣原文”,实则违背了原文的精神风貌。为了作一比较,我们不妨看看翻译大师傅雷先生的传神译

14、文:“这女子的手抚慰了多少家庭的隐痛。她挟着一连串善行义举向天国前进。心灵的伟大,抵销了她教育的鄙陋和早年的习惯。这便是欧也妮的故事。她在世等于出家,天生的贤妻良母,却既无丈夫,又无儿女,又无家庭.”译文顿然熠熠生辉,读来畅快极了,难怪傅雷先生的译文广为流传,深受读者喜爱。文学翻译是再创作但又必须把握好这个再创作的“度”,切忌不要过左。把文学翻译比喻成“戴着镣铐跳舞”是十分形象的,译者必须要“跳舞”,但又得“戴着镣铐”跳,绝不能随心所欲地跳。我曾写过一篇文学翻译是一门把握“度”的艺术的文章,其中谈到“过右”、“过左”、“适度”的3种情况。上举穆木天先生的译文是“过右”的表现,吕叔湘和傅雷先生的

15、译文是“适度”的表现。“过左”的翻译是“把镣铐挣脱了跳舞”,进行不恰当的自由发挥,违背了翻译的原则。文汇读书周报曾对红与黑的翻译讨论十分热烈,其中就谈到某些译文有过左的倾向,如把“漂亮”译为“山清水秀,小巧玲珑”,把“死”译为“魂归离恨天”,译者的“创作”成份多了一些。可见把握好翻译的“度”确实不易。以上是自己从事翻译的一点体会。而真正落实到行动上又是一件十分艰巨、复杂的事。俗话说“文无定法”,我以为“译亦无定法”,完全靠我们在实践中不断学习探索,总结,从中“悟”出规律来。但只要具备了精益求精、勇于献身的精神,我们总是会在自己热爱的事业上有所作为的!汉译英也是同样的情况,只是相对而言难点不在理解而在表达上。这同样需要扎实的英语知识,只要多做练习实践,也能掌握其中规律的。我的经验不外乎是经常练习,然后对照参考译文总结。虽然我以英译汉为主,但时时也搞些汉译英,并在中国翻译、大学英语等刊物上发表了数篇汉译英作品。本文为翻译公司报价原创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 http:/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