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克和克的认识说课稿1

上传人:re****.1 文档编号:548373286 上传时间:2022-10-03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41.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千克和克的认识说课稿1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千克和克的认识说课稿1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千克和克的认识说课稿1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千克和克的认识说课稿1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千克和克的认识说课稿1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千克和克的认识说课稿1》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千克和克的认识说课稿1(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克 千克的认识说课稿 古剑学校:彭旭尊敬的各位评委,各位老师:大家好!我说课的课题是:克 千克的认识克、千克的认识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数学第五册第一单元的第一课时内容,本课的教学是学生认识质量单位的开始,也是以后进一步学习质量单位的基础.学生在生活中积累了部分有关物体轻重问题,对质量的概念有了初步的感性认识,建立了初步的质量概念.克千克是两个基本的质量单位,由于学生对质量单位缺乏清晰的认识,且质量单位不像长度单位那样直观、具体,不能只靠观察得到认识。因此,教材通过掂一掂.称一称让学生进行实际操作活动,使抽象的质量单位能被学生具体地感知,建立1克.1千克 的质量概念.克千克这两个质量

2、单位对于三年级的学生而言仍是非常抽象的知识.教材是先认识克,再认识千克,但由于小学生对几千克的物品的感知会比几克重的物品的感知来得更强烈,我则采用先认识千克,再认识克的教学策略,这样会更符合学生现有的生活经验和认知规律.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情境,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使学生初步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联系。数学源于生活,以用于生活。根据教材的特点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在新课标参照下,我确定以下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千克和克,了解1千克和1克的实际质量;掌握“1千克=1000克”,并能进行简单的换算。过程与方法目标:开展称

3、一称、掂一掂、估一估等活动,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感知“千克”和“克”,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抽象概括能力及估算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实践活动,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学会与人合作交流,获得积极的数学学习情感。教学重点: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千克和克虽然学生在生活中都接触过物体的轻重问题,但对质量单位却缺乏清晰的认识,因此我把感知千克与克的实际质量作为教学难点。新课标指出:学生的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遵循这一理念,这节课我主要采取以下的几种教学方法:1、创设情境激趣。新课标指出:关注学生的经验和兴趣,通过现实生活中的生动素材引入新知,使抽象的数学知

4、识具有丰富的现实背景,努力为学生的数学学习提供生动活泼、主动的材料与环境。因此,我以日常生活场景和人物对话引入新课,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又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还为新课的学习奠定基础。2、实践操作。“以活动促发展”是本课设计的宗旨。因此,这节课设计了“称一称”“掂一掂”等实践活动,让学生通过活动充分感知,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3、直观教学法。本课活动性强,涉及的物品多,:如硬币、回形针、食盐、橘子、天平、台秤等。充分利用这些直观教具,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和操作性,以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新课标指出:有效的数学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5、。在学习过程中,主要指导学生掌握以下学习方法:1、自主探索:通过观察主题图,认识质量单位,感受质量单位知识的重要性及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2、活动实践的方法:通过“称一称”、“掂一掂”、“估一估 ”等一系列的活动,使每个学生都有动手的机会,感受千克和克的实际质量。提高学生动手实践的能力、培养和发展学生的估算意识。3、合作交流法:在称一称活动中,让学生学会与人合作交流,从而既加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掌握,又增强了与人合作的意识。为了更好地实现以上的教学设想,我则准备了盘秤、天平(每8人为一组,每组一个),橘子,土豆、等。并要求每位学生带一包食盐。一枚硬币,回形针,喜欢的零食。为更好地学习知识作好了充

6、分的硬件准备。 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这节课我突破教材内容,设计如下的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星期天,小明和妈妈到超市买水果,引入主题图,引导学生:你获得什么信息?根据学生的回答指出:克、千克、吨都是计量物品轻重的单位。引出本节课的课题:克、千克的认识(板书)设计意图通过现实生活中的生动素材引入,使抽象的数学知识具有丰富的现实背景,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又为新课的学习奠定基础。(二)实践探索,理解新知。本环节我分四个层次来教学。1、 认识秤。要知道物体有多重,可怎么办?说说你见过哪些秤?用来称什么?根据学生的回答,我出示各种秤的图

7、片。如:台秤、天平、电子秤、弹簧秤、磅秤,最后引导学生重点认识本节课要用的盘秤和天平。设计意图扩大学生视野了解不同称量工具及用途,为紧接着称物体的重量打下基础.2、认识千克. 心理学认为,思维是从动作开始的,切断了动作和思维之间的联系,思维就得不到发展,因此本环节我从4个方面引导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建立千克的质量概念。(1)称量并感知1千克.孩子们,老师给大家带来了好东西,猜猜看,哪一袋最重?每一小组拿一袋去称一称.通过称量,知道每袋重1千克.小组内每位同学再掂一掂,说说感受.(2)进一步感受克.孩子们,请拿一个塑料袋装橘子,小组内每位同学掂一掂,估计一下大约几个橘子是1千克,然后再称一称,并互

8、相说说1千克大约有几个橘子。(3)小组活动,感受几千克.孩子们,刚才我们感受了1千克的重量,现在请你们掂一掂桌上的一袋糖,估一估有多重,再用秤称一称.(4)说一说。生活中还有许多物品也用千克做单位,你能举几个例子吗?通过开展“称一称”、“掂一掂”、“估一估”等实际操作活动,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使学生在实际体验中感受1千克的实际质量,建立明确的质量概念,既突出了重点,突破了难点。通过感受几千克,巩固已形成的观念.培养了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发展了估算意识和与人合作意识。3、在实际操作中,建立克的质量概念。(1)建立1克的质量概念。请同学们拿出2分钱的硬币,掂一掂,说说各自的感受,你想知道2

9、分硬币的重量吗?我们用天平称一称.师演示用天平称的过程,通过直观演示使学生明确一枚2分硬币重一克。演示的目的既使学生直观地感受到1克的实际重量,又起了一个示范的作用,为下面学生的实践操作奠定基础。(2)进一步感受1克:称1克盐。根据刚才对1克的感觉,先取认为与1克相等的盐,再用秤称。通过此活动,让学生的认知体验更深刻。(3)找一找.大家知道1克有多重了,找一找哪些物品的质量和1克差不多. (4)掂一掂,说一说以克为单位的物品. 设计意图让学生以现实生活中的材料在操作活动中感受到克是个非常小的质量单位。感受克的实际质量,建立明确的质量概念。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对学习的兴趣.(5)指导完

10、成“填一填”设计意图:让学生能初步运用克对小物品的质量加以计量,学会认秤。 (6)掂一掂 1克与1千克 孩子们用你们的双手掂一掂2分硬币和1千克盐,比比有什么感觉。4、认识千克和克的关系。(1)孩子们,一袋盐重500克,那两袋盐有多重?生答:500克+500克=1000克,我们再用秤称一称看?1000克与1千克有什么关系呢?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1000克=1千克.设计意图:在认识了克 千克的基础上,让学生思考两个单位的不同与联系,感受了克 千克是两个不同的质量单位.(2)指导完成“填一填”。设计意图:感知克与千克的关系(3)小结:通过刚才的称量,你能说说什么情况下用千克作单位,什么情况下用克做

11、单位吗?计量较轻的物品有多重用克做单位,克用字母g表示,计量较重的物品有多重用千克(公斤)做单位.千克用字母kg表示.(三)应用迁移,巩固提高。练习是学生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智力的重要手段。为了让不同层次的学生有所得,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我安排了以下的练习。1、实践活动:完成书中称一称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先估计,后实际称量。通过实践活动,使学生进一步感受千克与克的实际质量,巩固了对质量单位千克和克的认识,培养了学生动手操作能力、估计能力、合作学习能力2、一桶方便面约重180( ) 小玉的体重是25( ) 一个鸡蛋约重50( )3、填一填 1kg=( )g 5000g=( )kg 4kg=( )

12、g 7000g=( )kg 4kg( )4000g 3kg( )2000g 456g( )465g 设计意图:在练习中,巩固所学知识,进一步感受质量单位在生活中的运用及它们间的关系 (四)总结:今天大家有什么收获?把你的收获与大家分享。设计意图:让学生梳理新知,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培养学生归纳、概括能力。板书设计: 克 千克的认识 克g 千克(公斤)kg 1千克=1000克设计意图:从板书中知道本节课所学知识总之,在本课教学中,努力贯彻新课标,本着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原则,重视从学生的实际经验出发,通过自主探索交流,自己解决问题,体验成功,真正做到了把课堂还给学生,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张扬,认识了自我,建立了信心。最后,我用爱因斯坦的一句话结束我的说课:“如果能把学生的热情激发出来,那么学校所规定的功课将会被当成一种礼物来领受。”我的说课完毕,谢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