肉毒碱对神经肌肉接头处处兴奋传递的影响实验设计书

上传人:ni****g 文档编号:548371672 上传时间:2023-12-03 格式:DOC 页数:15 大小:8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肉毒碱对神经肌肉接头处处兴奋传递的影响实验设计书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肉毒碱对神经肌肉接头处处兴奋传递的影响实验设计书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肉毒碱对神经肌肉接头处处兴奋传递的影响实验设计书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肉毒碱对神经肌肉接头处处兴奋传递的影响实验设计书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肉毒碱对神经肌肉接头处处兴奋传递的影响实验设计书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肉毒碱对神经肌肉接头处处兴奋传递的影响实验设计书》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肉毒碱对神经肌肉接头处处兴奋传递的影响实验设计书(1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肉毒碱对神经肌肉接头处处兴奋传递的影响实验设计书【实验原理与目的】神经肌肉接头处的兴奋传递过程有三个重要的环节:一是钙离子促进神经轴突中的囊泡膜与接头前膜发生融合而破裂;二是囊泡中的乙酰胆碱释放到神经肌肉接头间隙;三是乙酰胆碱与接头后膜上的受体结合,引发终板电位。乙酰胆碱(Acetylcholine,ACh)是一种重要的神经递质,是连接每个运动神经元和骨骼肌之间的信使。如果ACh的传递受阻,肌肉就不能收缩。箭毒是美印第安人在猎箭头部涂抹的一种毒药,它能够占用并阻塞ACh 受体的位置,能竞争性阻断ACh 的去极化作用致使神经递质不能影响肌肉。能与ACh 竞争神经肌接头处的nm胆碱能受体,但不激动

2、受体,因而使骨骼肌松弛。抗胆碱酯酶药可拮抗其肌肉松弛作用,新斯的明是胆碱酯酶抑制剂,可通过抑制胆碱酯酶增减乙酰胆碱在肌接头间隙的浓度。故筒箭毒过量可用适量新斯的明解救。筒箭毒与乙酰胆碱竞争性结合乙酰胆碱受体,注射新斯的明后使突触间隙内的乙酰胆碱浓度升高而使竞争性增强,故乙酰胆碱与受体接触增多,从而使肌无力症状减弱。本实验的目的是探索筒箭毒对神经-肌接头处兴奋传递的影响极其相关机制;观察筒箭毒的肌松作用,分析其作用点;了解新斯的明对抗筒箭毒的作用。【实验对象】大白鼠,体重250g以上。【实验器材和药品】Powerlab 一套(主机,刺激器,张力换能器),手术器械一套,小动物人工呼吸机,气管插管,

3、棉线,大头针,铁架台,注射器0.001g%筒箭毒碱,0.005g%新斯的明,25%乌拉坦,1.5%普鲁卡因,生理盐水【实验方法】1. 大鼠称重,麻醉;25%乌拉坦腹腔注射0.5ml/100g麻醉。然后仰卧固定于鼠手术床上,分离气管及颈外静脉,分别插入气管插管和静脉插管,准备好人工呼吸机。数分钟后翻正反射消失,即可进行实验;2. 分离坐骨神经;在髋关节后,坐骨结节内凹陷处切开皮肤,钝性分离肌肉,暴露一段坐骨神经,用浸有1.5%普鲁卡因的棉线围绕坐骨神经打一个结,在坐骨神经干上做传导阻滞麻醉,排除下行干扰;3. 分离腓神经;在外侧剪开皮肤,钝性分离肌肉组织,分离腓神经,神经穿线备用;4. 分离胫前

4、肌;将大鼠两前肢固定在手术台(仰卧),从后置踝关节正前方向剪开小腿皮肤,剪断踝关节前部韧带,分离胫前肌肌腱,沿胫骨分离胫前肌(注意不要损伤血管),在踝部的胫前肌肌腱处扎线,与结扎线远端切断肌腱;5. 安装并设定powerlab记录肌张力的chart设定文件;调定刺激器有关参数;6. 连接仪器;手术操作完成后,将胫前肌与powerlab的张力换能器向连接,腓神经处安放刺激电极。最适负荷设定为10g左右。稳定一段时间后,于给药前记录一段正常的肌肉收缩曲线;7. 缓慢静脉注射0.001%筒箭毒碱0.1ml/100g,从仪器上观察肌肉收缩曲线的变化情况;8. 待肌肉收缩曲线再次稳定或完全消失后,停止刺

5、激,同时缓慢静脉注射0.005%新斯的明0.15ml/100g,观察肌肉收缩曲线的变化情况。【预期结果】注射筒箭毒后肌肉收缩曲线幅度变小甚至消失,即肌肉处于肌无力状态,注射新斯的明后肌肉收缩曲线又基本恢复正常,即肌肉恢复正常收缩状态;【结果分析】从神经传来的兴奋,通过神经-肌肉接头传递给肌纤维膜,是以化学递质乙酰胆碱为中介进行的,其全过程可分为:(1)接头前过程.(2)神经递质在间隙的扩散.(3)接头后过程。如果是筒箭毒作用于突触前膜,即不能释放乙酰胆碱,那么无论是否有新斯的明,后膜中均无乙酰胆碱,所以在注射新斯的明后仍然是肌无力状态,即不会出现预期结果;如果是筒箭毒作用于突触间隙,即与突触前

6、膜释放的乙酰胆碱结合,抑制其发挥作用,那么无论是否有新斯的明,后膜中均无可发挥作用的乙酰胆碱,所以在注射新斯的明后仍然是肌无力状态,即不会出现预期结果;而如果是筒箭毒作用于突触后膜,即与乙酰胆碱竞争性结合乙酰胆碱受体,注射新斯的明后使突触间隙内的乙酰胆碱浓度升高而使其竞争性增强,使乙酰胆碱与受体接触增多,从而使肌无力症状减弱,使肌肉收缩曲线幅度增强,即会出现预期结果;综上所述,假设成立。【注意事项】1. 在静脉注射筒箭毒和新斯的明时推射速度不宜过快,以免引起动物呼吸麻痹而导致其死亡,影响实验结果;当其呼吸停止时立即进行人工呼吸;2. 分离神经时只能用玻璃分针,不可用金属器械或手触摸;3. 分离

7、神经时切勿伤及神经干及其分支,避免过度牵拉和其他不良刺激。【实验流程图】分离坐骨神经分离腓神经分离胫前肌连接仪器静脉注射筒箭毒碱大鼠称重,麻醉,连接人工呼吸机静脉注射新斯的明数分钟后,翻正反射消失在坐骨神经干上做传导阻滞麻醉神经穿线备用肌肉收缩曲线再次稳定或消失后停止刺激预测实验结果得出实验结论验证假设开 始安装仪器,调定参数【后注】翻正反射 righting reflex 亦称复位反射。一般指动物体处于异常体位时所产生的恢复正常体位的反射。这在高等脊椎动物的猫中表现得最为明显,而且也进行了很多研究工作。动物首先是头部恢复正常位置,这是由于迷路感受而引起的,反射中枢在中脑。这时躯干如果依然处于

8、不正位置时,就发生颈肌扭曲,于是其肌梭的刺激就发出使躯干部恢复正位的第二反射(中枢分布在中脑或胸部脊髓中)。此外,一般也与体肌肌梭感受引起反射(中枢在中脑),或与视觉性反射有关,也受皮肤的接触刺激影响。在去大脑僵直时,这些反射全都消失。在各种无脊椎动物中,已知许多的翻正运动是单纯的反射行为,例如在海星的翻身中,由于失去了对管足的接触刺激,便发出全管足的试探运动,这样便偶然地使最初与底面接触的腕成为先导腕,从而逐渐地完成反转。这时与重力感觉无关,但食道神经环对各独立腕的反应具有协调的作用。与此相反,水母类、蜗虫类、卷贝类等的平衡胞,昆虫类等的足肌牵张感受器被认为是与发出翻正反应有关。翻正反射可用

9、于检验麻醉程度,若翻正反射消失则证明麻醉成功。【参考文献】1朱大年主编.生理学(第七版).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1:39-412项辉等主编.生理学实验指南.科学出版社 2008.3:177-1783唐四元主编.生理学.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7:28-304樊小力等.生理学.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7:26-285陈克敏主编.实验生理科学教程.科学出版社 2007.6:145-1476高兴亚等主编.实验生理科学教程机能实验学(第三版).科学出版社 2010.9:178-1807孙以方等主编.医学实验动物学教程.河南医科大学出版社 2000.12:221-224【相关材料】1 神经肌肉接头处

10、的结构在神经末梢中含有大量直径约50nm的囊泡,称为接头小泡,一个囊泡内约含有1万个乙酰胆碱分子。骨骼肌的神经-肌肉接头是由接头前膜、接头间隙、接头后膜(运动终板)三部分组成。接头前膜是运动神经末梢嵌入肌细胞膜的部位,因此,接头前膜是神经轴突的细胞膜;接头后膜,又称终板膜,是与接头前膜相对应的肌细胞膜。它较一般的细胞膜厚,并有规律地向细胞内凹陷,形成很多皱褶,增加与接头前膜的接触,有利于兴奋的传递。在接头后膜上有与ACh特异结合的N2型乙酰胆碱受体,它们集中分布与皱褶开口处,是化学门控通道的一部分,属于阳离子通道耦联受体。在终板膜表面还分布有胆碱酯酶,它可将ACh分解为胆碱和乙酸;接头前膜与后

11、膜之间并不直接接触,而是被充满了细胞外液的接头间隙隔开,间隔约50nm,其中尚含成分不明的基质。2 神经肌肉接头处的兴奋传递过程从神经传来的兴奋,通过神经-肌肉接头传递给肌纤维膜,是以化学递质乙酰胆碱为中介进行的,其全过程可分为:(1)接头前过程.(2)神经递质在间隙的扩散.(3)接头后过程。2.1接头前过程2.1.1乙酰胆碱的合成与贮存 这是神经-肌肉接头的兴奋传递的前提。乙酰胆碱在神经末梢中由胆碱和乙酰辅酶A在胆碱乙酰化酶的作用下合成的。乙酰辅酶A主要来自神经末梢内的线粒体,胆碱则是靠膜上的特殊载体转运到神经末梢内的,其中50%是释放入接头间隙中的乙酰胆碱水解产物,被再摄取回来重复利用的。

12、合成与摄取回来的乙酰胆碱,均以囊泡形式包装贮存,以备释放。2.1.2乙酰胆碱的释放 Ca2+内流是诱发乙酰胆碱释放的必要环节。当动作电位到达神经末梢时,接头前膜的去极化使电压门控Ca2+通道开放,大量Ca2+由胞外进入到突触前末梢内,这些Ca2+不仅是一种电荷携带者,可抵消神经末梢内的负电位,而且本身就是一种信使物质,可以触发囊泡中的乙酰胆碱以胞吐的形式释放到接头间隙中。一次动作电位引起的Ca2+内流,可导致200-300个囊泡几乎同步地完全释放出乙酰胆碱分子。由于每个囊泡中所含的乙酰胆碱分子数相等,约5000-10000个,故这种以囊泡为单位的倾囊释放,被称为量子释放。如果降低细胞外Ca2+

13、 浓度或用Mg2+阻断Ca2+ 内流,动作电位到达时并不能引起乙酰胆碱释放,说明Ca2+ 在前膜的兴奋和乙酰胆碱递质释放过程中起偶联和触发作用。这里Ca2+的进入量也决定囊泡释放的数量。2.2乙酰胆碱在接头间隙的扩散乙酰胆碱在接头间隙后,经扩散与终板膜上的胆碱能受体特异性结合,触发接头后过程。2.3接头后过程2.3.1乙酰胆碱受体及终板电位 在终板膜上的N型乙酰胆碱受体,是集受体与通道为一体的一个蛋白大分子结构。当乙酰胆碱分子与受体结合后,使受体-通道分子构象改变,通道开放,允许Na+、K+甚至少量的Ca2+通过。由于这几种离子在细胞内外分布特点,故主要是使Na+内流,少量K+外流,结果是终板

14、膜原有静息电位负值减少,向零电位靠近即出现终板膜的去极化,终板膜这种去极化电位为终板电位。一次动作电位所引起到200300个囊泡释放的乙酰胆碱,足以在终板膜上产生约60mV、持续12ms的终板电位。而每一个囊泡释放的乙酰胆碱所引起的终板膜0.11mV的去极化电位,称微终板电位。2.3.2乙酰胆碱从接头间隙的清除 乙酰胆碱发挥作用后可通过3方式清除,即扩散、酶降解和再摄取。由于多个囊泡几乎是同步释放乙酰胆碱至接头间隙,乙酰胆碱的浓度突然升高,乙酰胆碱与受体结合可引起大量化学门控通道打开,出现很快Na+、K+跨膜移动,故终板电位升高很快。但接头间隙中的乙酰胆碱很快被突触后膜上的胆碱酯酶水解,乙酰胆

15、碱浓度降低,递质门控通道关闭,终板电位下降,保证下次到来的神经冲动效应,被水解的产物被动地再摄取到轴突末梢,可作为再合成乙酰胆碱的原料。2.3.3终板电位的特征及肌膜动作电位的引起 终板电位属于局部电位,具有局部电位的特征,即没有“全或无”现象,其电位的大小与乙酰胆碱释放量成正相关;呈电紧张性扩布,约在距终板膜2nm处基本消失;无不应期,有总和现象等。一般记录到终板电位就是众多微终电位的总和。由于在终板膜以外的肌膜上有电压门控Na+、K+通道的分布,当终板电位扩布到邻近的肌膜上,引起邻近肌膜去极化达阈电位水平时,便爆发肌膜上的动作电位,表现为肌细胞的兴奋。正常情况下,一次动作电位传至运动神经末梢所释放的乙酰胆碱所引起的终板电位刺激邻近肌细胞膜,其刺激强度大约超过引起肌细胞动作电位所需阈值地3-4倍,故有很高的安全系数,即运动神经每一次神经冲动到达末梢,都能可靠地使肌细胞兴奋而诱发一次收缩。3神经肌肉接头处的兴奋传递特征:3.1 化学性传递。神经-骨骼肌接头处的兴奋传递是通过神经末梢释放ACh这种化学传递进行的。3.2 单向性传递。兴奋只能由运动神经末梢传向肌肉,不能作相反方向的传递。这是由神经-骨骼肌接头处的结构特点决定的。3.3 时间延搁。兴奋通过一个神经-骨骼肌接头,一般至少需要0.5-1.0ms,而接头间隙只不过50nm。3.4 易受药物或其他环境因素的影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献 > 自然资源与环境保护法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