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例探讨与反思

上传人:人*** 文档编号:548370606 上传时间:2023-07-15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2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课例探讨与反思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课例探讨与反思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课例探讨与反思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课例探讨与反思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课例探讨与反思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课例探讨与反思》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课例探讨与反思(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课例探讨与反思: 原始的农耕生活 教学设计1山东的向阳中学魏效冰教师在讲“原始农耕文化”时首先设问:半坡人种植粟这种农作物与当地的气候环境有关系吗?为什么?河姆渡人种植水稻这种农作物与当地的气候环境有关系吗?为什么?半坡人的半地穴式房屋和河姆渡人的干栏式房屋建筑各有什么优点?如果把半坡人的半地穴式房屋和河姆渡人的干栏式房屋建筑交换一下行吗?为什么?半坡人和河姆渡人的生活与他们的生活区域的气候和环境有关系吗?为什么?人类向大自然的索取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吗?你的看法是什么?人与自然的关系是怎样的?学习了元谋人、北京人和我国的原始农耕文化,你觉得人类发展的方向是什么? 一下子就会使学生进入急

2、切想知道这些问题的心理状态,教师如把握时机讲授,就会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教学设计2提问:半坡出土的纺轮有陶制和石制两类。这表明半坡原始居民已掌握了哪些技术?石制纺轮必须经过打磨、钻孔两道工序。这表明“半坡人”已熟练地掌握了钻孔和磨制技术。陶制纺轮说明“半坡人”不仅掌握了制陶技术,而且会自如地制作各种用途的陶器。纺轮的出土还说明“半坡人”已经掌握了纺织技术,原始的纺织业已经出现。 提问:原始纺织业的出现说明人类生活有什么新变化? 在“山顶洞人”时期,人类用兽皮缝制衣服。因为棉花传入中国较晚,所以半坡原始居民采用的是野生麻的纤维,用纺轮捻成线织成庥布。这说明人类制作衣服的原料逐渐丰富起来。这也是

3、人类生活水平和生活能力显著提高的表现。 教学设计3提问:请同学们从艺术角度对陶猪进行评价。(引导学生认真观察) 河姆渡原始居民制作的陶猪和陶羊,线条准确而简洁,风格古朴粗犷,形态栩栩如生,是出色的原始陶塑艺术品。 提问:从塑造得如此形象逼真的陶猪和陶羊可以看出河姆渡原始居民在社会生活方面的什么情况?在日常生活中,河姆渡原始居民一定经常接触这些动物。不过,人们在狩猎时过于紧张,难以观察得如此仔细。所以,河姆渡原始居民只有把平时捕捉到的野猪、野羊进行驯养,才会有条件对动物进行长期仔细的观察,并将它们用造型艺术描绘出来。这说明河姆渡原始居民已经会饲养猪、羊等动物。原始畜牧业已经出现。 教学设计4提问

4、:请同学们根据骨耜的形状分析其用途。骨耜和现代的铲子类似,是一种用于铲挖的劳动工具。 提问:骨耜的出现,反映了河姆渡原始居民在生产劳动方面取得了哪些进步?人类最初的生产活动主要是狩猎和采集,基本上是被动地撷取天然果实。骨耜的出现,说明人们已会在土质疏松的地方用骨耜平整土地、挖洞点种,说明出现了原始的农业。这样,人类的依物来源更趋稳定和丰富,生活也更有保障。这是人类社会的又一大进步。 人类在原始社会早期就已会制造和使用木器和骨器。这类工具是人类用木棒和兽骨稍加刮削、琢磨制成的,都是利用材料的天然特性。然而,装有木柄的骨耜是把木器和骨器加工成为一种复合工具。这是人类从利用自然到改造自然的一次飞跃,

5、是人类在工具制造上的一大创举。骨耜的使用,提高了劳动效率,是生产力水平进一步发展的生动表现。 教学设计5提问:比较河姆渡和半坡原始居民的房屋,请同学们找出它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并说明两者有差异的原因。(引导学生在观察的基础上回答) 河姆渡和半坡原始居民的社会生活情况大致相同。他们都会建造房屋,都过着定居的生活。但是,半坡原始居民的房屋是半地下的,围墙也较厚实严密,房顶还用绳索进行了加固。河姆渡原始居民的房屋是完整的土上建筑,房顶轻巧,围墙也较薄,是单纯的木结构建筑。 这些差异是由于我国南北方气候不同造成的。半坡位于黄河中游,四季分明,降水较少,温差大。特别是冬季寒冷多风。半地下建筑冬暖夏凉,很

6、适合当地的气候条件。河姆渡位于长江下游,气候温暖湿润。因此,当地的原始居民建造了易于通风、结构轻便的地上木结构房屋。总之,构建房屋,定居生活,这是原始居民在长期生活中不断摸索的结果,是人类生存能力提高的又一表现。教学设计6人们发现半坡居民的墓葬有这样两个特点:第一,人死后大多数以基本相同的葬式埋在同一个墓地内,随葬品差别不大。这说明了什么?(学生讨论)这说明半坡人还处在没有私有财产,没有贫富差别的原始共产主义阶段。第二,女性的随葬品较男性为多,(学生讨论)对妇女的厚葬,说明妇女的社会地位高。河姆渡和半坡原始居民都处在母系氏族公社繁荣时期。(交待“母系氏族公社”的概念。) 在大汶口男性墓中多随葬

7、农具,女性墓中均随葬纺轮、针和锥等物品。(提问:这一墓葬现象说明了什么?)说明男耕女织十分普遍,男子在生产部门中已居于主导地位。人类社会进入父系氏族公社时期。大汶口墓葬中,逐渐出现大、中、小墓型和随葬物品数量的差异。到后期,这种差异更加明显。有的大墓用几十根原木横竖咬合,构成棺椁;有的墓中有大量陶器,还有镂花象牙筒、玉铲、龟甲等珍奇物品,随葬物品多达160多件。可是许多小墓却只挖有仅能容下尸体的小坑,除一具白骨外,别无他物。(看“绿松石项链”图及图注。)这说明出现了贫富差别。 由于生产力的发展,产品有了剩余,使私人占有劳动成果成为可能。私有财产的出现和贫富分化的加剧,产生了阶级和阶级压迫。这时

8、,原始社会已近尾声,人类即将迈入文明时代的门槛。禹做部落联盟长的时候,我国原始社会已经走到了尽头。阶级社会来临了。这时,私有财产不断增加,据说禹家里很富有,禹的父亲为保护自己的财产,修筑了土城。部落联盟首领的权势也越来越大。有一次,禹召集部落首领在会稽聚会,到会的首领都要带玉帛来。有个部落首领来晚了,禹竟独断地把他处死。为了扩大权势和财富,部落首领常常驱使成员进行掠夺战争。由于有了剩余产品,战争中捉来的俘虏不再杀掉,而变成为奴隶。他们强迫奴隶劳动,强占奴隶们的劳动成果。禹晚年,用武力平服了不顺从他的部落,俘虏这些部落的成员,罚作奴隶。这些事实说明,那时阶级、阶级压迫开始产生。至于我国的阶级社会

9、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下节课我们会讲到。 教法反思与建议: 1.本课考古材料较多,学生自学理解有一定困难,应以讲述为主。 2.本课以半坡和河姆渡原始居民的生产状况、大汶口原始居民的贫富分化现象为重点,以母系转为父系和阶级的出现为难点。在突破难点上,需深入浅出,通俗易懂地向学生讲解清楚。 3.讲课时要注意把出土文物资料与古代传说互相印证,说明课文所引传说反映原始社会哪些发展阶段的情况。 4.充分运用直观教具,利用挂图或图片、幻灯片增强学生的认识能力。 5.本课教学结束,教师应引导学生对我国原始社会的历史作简单的总结,并让学生制作图表。 灿烂的青铜文明 设问:让学生计算一道跟铸造“司母戊鼎”有关的应

10、用题: 商代一个用来熔化青铜的“坩埚”的容积是0.0014立方米,现要铸造一个高1.33米,长1.1米,宽0.8米,重875公斤的司母戊大方鼎,一次浇注成功,请计算:需要多少个“坩埚”(每立方米的铜重8900公斤)?如果一个“坩埚”需用4人的话,需要多少人通力合作生产? 解:8900*0.0014=12.46(公斤) 85712.46=70.2247(个)71(个) 4*71=284(人) 答:需要71个“坩埚”。需要284人通力合作生产。 由此可知,光熔铜浇铸就需要284人。再加上制模、翻范、拆范后的修饰以及运输管理等,总计大概至少需要300人以上。可见,其生产规模之大,分工之细,浇铸水平之

11、高,以及当时指挥者的有序指挥在当时世界上都是罕见的。这是一场生动的生产大协作场面。 教法反思与建议:以讲述教法为主,配合以启发教学方式,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基础之上,进一步了解我国奴隶制时代文化的概貌,并培养他们观察、分析、归纳总结等方面的能力。 关于夏、商奴隶的悲剧生活说明了奴隶制统治的残酷性的教育: 【方法一】 夏、商是奴隶社会的头两个王朝,前者为确立时期,后者为发展时期。奴隶主阶级和奴隶阶级的矛盾是奴隶社会不可调和的主要矛盾。奴隶主阶级是特权阶级,血腥欺压奴隶阶级;而奴隶阶级虽是社会财富的创造者,以超负荷的劳作供养着他们的主人,可自身却过着悲惨的生活,遭受非人的待遇,就象硕鼠中提到的“三岁

12、贯汝,莫我肯顾。”一样,这正说明奴隶制统治的残酷性。 【方法二】 商朝奴隶的悲惨生活更多的是通过“旁”“主”两条线表现的。旁线是商朝奴隶制经济的繁荣发展,从农业、畜牧业和手工业三方面阐述,从手工业的制陶、玉雕和青铜冶铸三方面展示,特别要充分展示商代青铜器的风采。这里表现得越详实、越绝妙、越惊异,就越能让学生领悟到广大奴隶们才是真正“繁荣”背后的缔造者,“财富”背后的创造者,“不劳”背后的供养者,可结果呢?他们得到了什么呢?可通过主线的阐述反衬出意想不到的奴隶们的命运、结局只不过是“享乐”背后的牺牲品。主线是正面讲述商代奴隶悲惨的生活来直接表现,如奴隶主贵族不把奴隶当人看待,只将他们当作自身的私有财产。白天,奴隶主害怕奴隶逃跑,就给他们带上沉重的刑具干活。夜里,奴隶主还要用木枷把奴隶的双手锁起来(指导学生看课本上带枷的奴隶俑图)。奴隶的一切权利均遭剥夺,甚至连生命也毫无安全保障,根据奴隶主的意志,奴隶就象牲畜一样可以随时随地地以任何方式被任意处置。“人牲”、“人殉”的现象随着考古的揭密一幕幕展现于世人面前。至此,主、旁线相结合,奴隶悲惨的生活与凄惨的归宿说明奴隶制统治的残酷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