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烹饪文化博物馆布展方案设计

上传人:re****.1 文档编号:548367943 上传时间:2022-10-25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71.9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烹饪文化博物馆布展方案设计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中国烹饪文化博物馆布展方案设计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中国烹饪文化博物馆布展方案设计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中国烹饪文化博物馆布展方案设计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中国烹饪文化博物馆布展方案设计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国烹饪文化博物馆布展方案设计》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烹饪文化博物馆布展方案设计(1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中国烹饪文化博物馆布展方案设计前言饮食是人类赖以生存最重要的物质条件之一。熟食使原始人类脱离了茹毛饮血的野蛮蒙时期走向了文明,烹调使食物具有了审美价值。历史上的朝代更替、兴盛衰亡对烹调技术的发展没有丝毫影响,历代统治阶级所专享的华筵丰馐全都凝聚着历代庖厨的血汗和智慧。中国的饮食在世界上是享有盛誉的,华侨和华裔外籍人在海外谋生,经营最为普遍的产业就是餐饮国餐馆,中国的饮食可以说是“食”遍天下。这一现象早在本世纪初时,就被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先生敏锐地观察到了。孙中山先生在其建国方略一书中说:“我国近代文明进化,事事皆落人之后,惟饮食一道之进步,至今尚为各国所不及。”然而中国餐馆则大异其趣,居然能够

2、登陆欧美,遍布全球,所向披靡,至今世界上几乎每一个角落都有中餐馆。这种强烈的反差引起了学术界的关注,但是并没有一个较有说服力的解释。我们认为,中国餐馆能够遍布世界各地不是一个孤立和偶然的现象,其中的原因与中国饮食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关联。因而探讨一下中国饮食文化的某些特征,将有利于我们对于这一现象的解释。正文相关情况(一) 博物馆名称中国烹饪文化博物馆(二)博物馆建设机构长垣县人民政府注释:烹:从火,以火熟物也。是指原料利用火种至熟的过程。饪:熟也。原料加热成熟成为食物即为烹饪。烹饪的含义相当广泛,包含了所有食品加工的技术。调:调和。原料经加热,调和滋味组成一个完整菜肴的过程叫烹调饮食 拼音:y

3、n sh 饮食基本解释 1. 吃喝。书酒诰:“尔乃饮食醉饱。”宋张齐贤洛阳缙绅旧闻记焦生见亡妻:“满身及手足多棘刺,血污狼藉,不饮食,不知亲疎。”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滦阳消夏录五:“聂松巖言其乡有与狐友者,每宾朋宴集,招之同坐。饮食笑语,无异于人,惟闻声而不睹其形耳。” 2. 指饮料和食品。诗小雅楚茨:“苾芬孝祀,神嗜饮食。”郑玄笺:“苾苾芬芬有馨香矣,女之以孝敬享祀也,神乃歆尝女之饮食。”宋苏轼和王巩六首并次韵之一:“况子三年囚,苦雾变饮食。”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五四回:“他自从听了那朋友这句话之后,连人家送他的饮食也不敢入口,恐怕人家害他。”巴金三一:“他吞了这些话,好像吞下好的饮食。” 编

4、辑本段概述英文:Food and drink 拼音:yn sh 本义:喝。甲骨文字形。右边是人形,左上边是人伸着舌头,左下边是酒坛(酉)。像人伸舌头向酒坛饮酒。小篆演变为“饮”,隶书作“饮”。展馆主题:设计概述本次博物馆的设计范围是第二和第三两层,我们将这两层划分成了五个的展区,在每个大展区内又划分了多个小展区。设计主要以稳重、质朴、大气而不奢华的整体展陈风格来诠释中华烹饪文化鲜明的主题和独特的空间属性,体现烹饪文化的久远与历史厚重感。设计方案突出体现了如下几大特点:1. 设计的前瞻性、合理性、可行性、艺术性在方案中得以充分体现。2. 陈列风格简约、朴质,各部分的设计风格即统一又各具特色。3.

5、 设计运用现代信息传媒技术和艺术手段,体现了科学性与艺术性相结合的现代博物馆的展陈设计理念。4. 空间布局得当,简洁统一。设计方案第一展厅 中华烹饪 源远流长展厅空间设计本展厅设计以恢弘的色彩体现中华烹饪久远的特点。本展厅主要划分成3个单元。第一单元 中华烹饪的起源与发展(1) 饮食发展阶段(2) 人类饮食分自然饮食与调制饮食两大阶段: 1.自然饮食阶段(特点:生食) “(昔者)未有火化,食草木之食、鸟兽之肉,茹其毛,饮其血”。 礼记礼运 2.调制饮食阶段 (标志:熟食法产生) 烧烤炮地坑锅陶锅稀饭干饭 (3) 饮食派系鲁菜、川菜、苏菜、浙菜、徽菜、粤菜、闽菜、湘菜 鲁菜宋以后鲁菜就成为“北食

6、”的代表。明、清两代,鲁菜已成宫廷御膳主体,对京、津东北各地的影响较大,现今鲁是由济南和胶东两地的地方菜演化而成的。其特点是清香、鲜嫩、味纯而著名,十分讲究清汤和奶汤的调制,清汤色清而鲜,奶汤色白而醇。济南菜擅长爆、烧、炸、炒,其著名品种有“糖醋黄河鲤鱼”、“九转大肠”、“汤爆双脆”、“烧海螺”、“烧蛎蝗”、“烤大虾”、“清汤燕窝”等。胶东菜以烹制各种海鲜而驰名,口味以鲜为主,偏重清淡,其著名品种有“干蒸加吉鱼”、“油爆海螺”等。建国后,创新名菜的品种有“扒原壳鲍鱼”、“奶汤核桃肉”、“白汁瓤鱼”、“麻粉肘子”等。 川菜在秦末汉初就初具规模。唐宋时发展迅速,明清已富有名气,现今川菜馆遍布世界。

7、正宗川菜以四川成都、重庆两地的菜肴为代表。重视选料,讲究规格,分色配菜主次分明,鲜艳协调。其特点是酸、甜、麻、辣香、油重、味浓,注重调味,离不开三椒(即辣椒、胡椒、花椒)和鲜姜,以辣、酸、麻脍炙人口,为其他地方菜所少有,形成川菜的独特风味,享有“一菜一味,百菜百味”的美誉。烹调方法擅长于烤、烧、干煸、蒸。川菜善于综合用味,收汁较浓,在咸、甜、麻、辣、酸五味基础上,加上各种调料,相互配合,形成各种复合味,如家常味、咸鲜味、鱼香味、荔枝味怪味等二十三种。代表菜肴的品种有“大煮干丝”、“黄焖鳗”、“怪味鸡块”、“麻婆豆腐”“侃膳斋棒棒鸡”、“廖记棒棒鸡”、“廖排骨”等 粤菜西汉时就有粤菜的记载,南宋

8、时受御厨随往羊城的影响,明清发展迅速20世纪随对外通商,吸取西餐的某些特长,粤菜也推向世界,仅美国纽约就有粤菜馆数千家。粤菜是以广州、潮州、东江三地的菜为代表而形成的。菜的原料较广,花色繁多,形态新颖,善于变化,讲究鲜、嫩、爽、滑,一般夏秋力求清淡,冬春偏重浓醇。调味有所谓五滋(香、松、臭、肥、浓)、六味(酸、甜、苦、咸、辣、鲜)之别。其烹调擅长煎、炸、烩、炖、煸等,菜肴色彩浓重,滑而不腻。尤以烹制蛇、狸、猫、狗、猴、鼠等野生动物而负盛名,著名的菜肴品种有“三蛇龙虎凤大会”、“五蛇羹”、“盐 火局鸡”、“蚝油牛肉”、“烤乳猪”、“干煎大虾碌”和“冬瓜盅”等。 闽菜起源于福建省闽候县。它以福州、

9、泉州、厦门等地的菜肴为代表发展起来的。其特点是色调美观,滋味清鲜而著称。烹调方法擅长于炒、溜、煎、煨,尤以“糟”最具特色。由于福建地处东南沿海,盛产多种海鲜,如海鳗、蛏子、鱿鱼、黄鱼、海参等,因此,多以海鲜为原料烹制各式菜肴,别具风味。著名菜肴品种有“佛跳墙”、“醉糟鸡”、“酸辣烂鱿鱼”、“烧片糟鸡”、“太极明虾”、“清蒸加力鱼”、“荔枝肉”等。 苏菜起始于南北朝时期,唐宋以后,与浙菜竞修秀,成为“南食”两大台柱之一。江苏菜是由苏州、扬州、南京、镇江四大菜为代表而构成的。其特点是浓中带淡,鲜香酥烂,原汁原汤浓而不腻,口味平和,咸中带甜。其烹调技艺擅长于炖、焖、烧、煨、炒而著称。烹调时用料严谨,

10、注重配色,讲究造型,四季有别。苏州菜口味偏甜,配色和谐;扬州菜清淡适口,主料突出,刀工精细,醇厚入味;南京、镇江菜口味和醇,玲珑细巧,尤以鸭制的菜肴负有盛名。著名的菜肴品种有“清汤火方”、“鸭包鱼翅”、“松鼠桂鱼”、“西瓜鸡”、“盐水鸭”等。 浙菜以杭州、宁波、绍兴、温州等地的菜肴为代表发展而成的。其特点是清、香、脆、嫩、爽、鲜。浙江盛产鱼虾,又是著名的风景旅游胜地,湖山清秀,山光水色,淡雅宜人,故其菜如景,不少名菜,来自民间,制作精细,变化较多。烹调技法擅长于炒、炸、烩、溜、蒸、烧。久负盛名的菜肴有“西湖醋鱼”、“生爆蟮片”、“东坡肉”、“龙井虾仁”、“干炸响铃”、“叫化童鸡”、“清汤鱼圆”

11、、“干菜焖肉”、“大汤黄鱼”、“爆墨鱼卷”、“锦绣鱼丝”等。 湘菜以湘江流域、洞庭湖区和湘西山区的菜肴为代表发展而成的。其特点是用料广泛,油重色浓,多以辣椒、熏腊为原料,口味注重香鲜、酸辣、软嫩。烹调方法擅长腊、熏、煨、蒸、炖、炸、炒。其著名菜肴品种有“腊味合蒸”、“东安子鸡”、“麻辣子鸡”、“红煨鱼翅”、“汤泡肚”、“冰糖湘莲”、“金钱鱼”等。 徽菜以沿江、沿淮、徽洲三地区的地方菜为代表构成的。其特点是选料朴实,讲究火功,重油重色 ,味道醇厚,保持原汁原味。徽菜以烹制山野海味而闻名,早在南宋时,“沙地马蹄鳖,雪中牛尾狐”,就是那时的著名菜肴了。其烹调方法擅长于烧、焖、炖。著名的菜肴品种有“符

12、离集烧鸡”、“火腿炖甲鱼”、“腌鲜桂鱼”、“火腿炖鞭笋”、“雪冬烧山鸡”、“红烧果子狸”、“奶汁肥王鱼”、“毛峰熏鲥鱼”等。(4) 饮食四大流派:京式、苏式、广式、川式 小吃四大流派:京式、苏式、广式、闽式 另外随着四川饮食在饮食文化中的地位迅速上升,川式也可以算作五大流派之一。 (5) 饮食城北方饮食中心:北京 西部饮食中心:有“食在中国,味在成都”称号的成都东部饮食中心:有“天下第一食府”称号的苏州 南部饮食中心:有“食在广州”称号的广州 (6) 饮食器具第二单元 中华饮食的特点第三单元 中华烹饪饮食文化第二展厅 万变千缕 筵席艺术展厅空间设计本展厅以金碧辉煌的华丽设计为主主要体现我国宴客的盛大 。我们将本展厅划分成3个单元第一单元 筵席历史第二单元 古代名筵第三单元 筵席礼仪 第三展区 流风古今 厨乡传人展厅空间设计本展厅第一单元 司厨千年 厨艺传承第二单元 群星璀璨 长筵大师第三单元 流波全球 长筵面向世界第四展厅 中国传统节日与饮食文化第五展厅 中国饮食 文化交流 / 下载文档自由编辑打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解决方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