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 10.劝学课文剖析 新人教版必修3

上传人:M****1 文档编号:548360948 上传时间:2023-01-26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781.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语文 10.劝学课文剖析 新人教版必修3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高中语文 10.劝学课文剖析 新人教版必修3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高中语文 10.劝学课文剖析 新人教版必修3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高中语文 10.劝学课文剖析 新人教版必修3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高中语文 10.劝学课文剖析 新人教版必修3》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语文 10.劝学课文剖析 新人教版必修3(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课文剖析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君子说:学习不可以停止。君子,这里指有学问有修养的人。已,废止、停止。 第1段,提出中心论点:学不可以已。为了说明这个观点,下面必须说明为什么学习不能停止,应该怎样进行学习。对于劝学,我们如果能准确回答这三个问题,那便可以说,这篇课文我们读懂了。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靛青是从蓼蓝中提取的,但它比蓼蓝的颜色更青。冰是由水凝冻成的,但它比水更冷。青,前一个“青”,名词,指靛青,一种染料;后一个“青”,形容词,指颜色深。蓝,草名,也叫蓼蓝,叶子可做染料。第一组比喻,“青出于蓝”,蓝草提炼变为靛青,颜色更深;“冰寒于水”,水由液体变为固体,更加寒

2、冷。“青出于蓝”“冰寒于水”连续设喻,借以说明人通过学习可以改变原来的精神状态,从而获得提高和发展,从低层次的境界而达到高层次境界。木直中绳,NF037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NF037使之然也。木材笔直合乎拉直的墨绳,如果加热然后用力弯曲把它做成车轮,它弯曲的程度合乎圆规画出的圆。即使又晒干了,也不会再挺直的原因,是人工弯曲使它这样的。 中绳,(木料)合乎拉直的墨线。木工用拉直的墨线来取直。中,zhng,合符。NF038,ru,通“煣”,用火烧烤竹木使弯曲。以为,以之为,把它做成。规,圆规。虽,即使。有,通“又”。槁暴,晒干。槁,go,枯。暴,p,通“曝”,晒。挺,直。第二组比

3、喻,“NF038木为轮”是一个复杂比喻,有的修辞书称为解析比喻。“木直中绳”比喻人学习前粗劣低下的水平,“NF038”比喻学习、自我反省,“轮”比喻学习后达到的境界,“规”比喻儒家最高的道德标准和道德规范,“槁暴”比喻恶劣的环境条件,“挺”就是“直”,比喻原来粗劣低下的水平。综合起来,“NF038木为轮”是比喻人通过学习,可以按照儒家的道德标准和道德规范改造自己,并且可以达到理想的最高境界。而一旦进入了这个境界,即便遇到恶劣的环境条件,也会洁身自好,入污泥而不染,不会再回复到原来粗劣低下的水平。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所以弯曲的木材经墨线量过被匠人用斧

4、锯加工后就变得笔直了,钝锈的金属刀具放在磨刀石上磨过就变得锋利了,君子广泛地学习而且每天对照检查自己,就会智慧明达,行动不犯过错了。金,代指金属制的刀剑等。就砺,拿到磨刀石上去磨。就,动词,接近,靠近。砺,l,磨刀石。博学,广泛地学习。博,广。下文“博见”,即“见得广”。参省乎己,对自己检查、省察。参,cn,验、检查。参,也解作“叁”,读sn,同曾子“吾日三省吾身”中的“三”,泛指多次。省,xng,省察。乎,相当“于”。知,通“智”。第三组比喻“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与分论点放在一起,一方面作为本段的结论,一方面又与分论点构成比喻的关系,“木受绳”就可以由弯曲变得笔直,“金就砺”就可以由钝

5、锈而变得锋利,所以,“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就能够达到“知明而行无过”的境界。 第2段的分论点是段末的那句话:“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说明学习的目的是要做到“知明而行无过”,提高自己的聪明才智。作者用了五个比喻来进行论证;这五个比喻可分为三组,从三个角度来说明学习的意义。这三组比喻,只有这最后一组是明喻,比喻的意义说得明白;而前两组是借喻。 荀子认为人的知识、道德、才能都不是先天生成的,而是后天不断学习改造获得的。直木要成为“中规”的“轮”,就要“NF037”;曲木要“直”,就要“受绳”;金要“利”,就要“就砺”。同样,人要成为“知明而行无过”的君子,就要“博学而日参省乎

6、己”,学习对于改造人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其意义是十分重大的。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我曾经整日地思索,却不如片刻之间所学到的知识多;我曾经踮起脚后跟眺望,却不如登上高处看得广阔。须臾,xy,极短的时间,片刻。跂,q,提起脚后跟。这里用比喻说明学习的作用。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登上高处招手,手臂并没有加长,但人们站在远处也能看见我招手;顺着风向呼喊,声音并没有加大,但听我喊叫的人感到声音很清楚。加,副词,更。见者远,即“见我招手者远”的省略。疾,强,这里形容声音的宏大。闻者彰,即“闻我呼者彰”的省略。彰,清楚。这

7、两个比喻是用自然之物作比。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借助车马的人,并不是善于走路,却能到达千里之外;借助船只的人,并不是善于游水,却能横渡长江黄河。假,借助、利用。利足,善于走路,脚走得快。致,到达。楫,j,桨,这里代指船。能水,善于游水。水,用作动词,游水。绝,横渡。这里是用人为之物作比。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君子的本性同一般人没有差别,只是善于借助外物罢了。生,xng,通“性”,资质、禀赋。物,外物,指各种客观条件。 第3段的分论点就是“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强调“学”的重要,“思”必须借助“学”。 在这一段里,作者也用了五组比喻,先用“

8、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来喻证“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说明学习的作用。接着用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一些情况组成四组比喻: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假舆马、假舟楫来喻证“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这四组比喻是经过精心选择的,说理逻辑严密。有的用自然之物作比,有的用人为之物作比,举例全面而严密。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假舆马、假舟楫,它们都能获得见者远、闻者彰、致千里、绝江河这样良好的效果。而这种效果的获得,并非人的本身固有的条件有什么特异,之所以取得特异的效果,是因为“善假于物”,凭借了外界条件的帮助。由此便可以合乎逻辑地推论,君子之所以能成为君子,不是因为君子的天赋本性跟其他人有什么不

9、同,而是因为君子善于借助外物;君子所以善“思”,是因为他善“学”。 这段文字的高明之处还在于,作者在运用比喻说理时,巧妙地运用了比较的方法,让读者在不知不觉中决定了取舍。开头“跂而望”与“登高见”比较,前者所见不如后者“博”,自然舍前而取后。同样,“终日思”与“须臾学”比较,前者不如后者多,当然也会舍“思”而取“学”。“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这里也暗含了君子与众人的比较。君子与众人“生非异也”,秉性、资质都是一样,但是为什么结果完全不同,君子成为了君子,众人还是众人呢?这是因为君子“善假于物”,善于借助学习来改造和提高自己的“思”,而众人则不能,所以“圣益圣,愚益愚”。文章就在这鲜明的对

10、比中,说明了学习的巨大作用,告诉了人们应该怎么做,不应该怎么做,具有极大的说服力。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土堆积成山,风雨就从那里兴起;水汇成深渊,蛟龙就在那里生长;积累善行,养成良好品德,最高的智慧就自然会得到,圣人的思想境界也就具备了。焉,“兴焉”、“生焉”的“焉”,指示代词兼句末语气助词,相当“于此”,可译为“从这里”或“在这里”;“备焉”的“焉”,句末语气助词。神明自得,指的是人的聪明智慧达到无不了然于心的地步,即孔子说的“从心所欲,不逾距”。神明,神灵。圣心,圣人之心。神明、神灵都是指最高的智慧和完美的品德。这里先从正面设喻:积土成山

11、,可以兴风雨;积水成渊,可以生蛟龙。所以有这样的功效,全赖于“积”。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所以,不积累每一小步,就没有什么办法远达千里;不汇集细流,就没有什么办法形成江海。跬步,古代称跨出一脚为“跬”,跨两脚为“步”。跬,ku。无以,没有什么办法。从反面设喻,不积跬步就不能至千里,不积小流就不能成江河。正反对照,说明“积”与“不积”效果完全不同。本段以上内容说明人们掌握知识、培养品德的过程,也是一个逐步积累、逐步发展、由小到大、由少到多、由不知到知、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这便有力地证明了只有“积善”才能“成德”,养成良好的品德,进而达到“神明自得,圣心备焉”的境界。骐骥一

12、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骏马跳跃一次,不能有十步远;劣马拉车走十天,也能走得很远,它的成功在于走个不停。骐骥,qj,骏马。 驽马十驾,根据王先谦考证,“驽马十驾”后脱漏一句,可能是“则亦及之”。驽马,劣马。驽n。十驾,马拉车十天所走的路程。舍,舍弃、停止。这一组比喻先说结果后述原因,骐骥止于一跃,达不到十步,驽马坚持拉车走十天,也可以跑得很远,为什么会出现如此巨大的反差呢?原因就在于“舍”还是“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拿刀刻东西,中途停止,腐朽的木头也不能刻断;不停地刻下去,金石也能雕刻成功。锲,qi,刻。镂,lu,雕刻。这组比喻则是先讲原因后讲结果。如果“锲

13、而舍之”,结果朽木也不可以刻断;如果“锲而不舍”,结果金石也可以雕刻。以上两组两两相对的比喻,正反对比,论述养德贵在坚持的道理。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蚯蚓没有锋利的爪牙,强壮的筋骨,却能上吃泥土,下饮泉水,是它心思专一的缘故;螃蟹有六条腿,两只钳夹,却是除了蛇鳝的洞穴就没有可以容身的地方,是因为它心浮气躁的缘故。用,通“因”。跪,蟹腿。蟹腿曲如跪状,这里是借代的用法,以事物特征代本物。螯,o,蟹钳。躁,浮躁,不专心。据生物研究者说,蟹会挖洞,蛇鳝也会挖洞。蛇鳝利用天然的缝隙,用头钻进去,转动身子,产生动力,从而挖成洞

14、穴。蟹偶尔存身于蛇鳝之洞穴,并非自己不会挖洞。这里用蚓这个正面事例和蟹这个反面事例对比,说明养德必须专一,必须戒急勿躁。 这一段的分论点在段首:“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指明学习的目的是“成德”,达到“神明自得,圣心备焉”的高尚境界。怎样才能“神明自得,圣心备焉”呢?作者用了十个比喻,分三个层次来说明学习的态度和方法。 这段文字很有说服力,作者把对比双方的条件和结果都推向了极致,从而大大地增强了论辩的逻辑力量。土粒、水滴、跬步那么小,可以积聚成大山、深渊,可以至千里之遥,“积”极小可以“成”极大,“积”极少可以“成”极多,从而证明人只要从一件件小小的善行义举开始,积累起来就能养成高尚

15、的美德。骐骥、(折)朽木条件好到了极处,但止于“一跃”,骐骥“不能十步”,“锲而舍之”,“朽木不折”,结果坏到极处。驽马、金石条件坏到极处,但因为“不舍”,则是“十驾”、“可镂”,结果好到极处。总之。条件好到极处,如果“舍弃”就不能成功;条件坏到极处,如果坚持,却能成功,通过鲜明的对比,雄辩地证明进业修德贵在持之以恒、坚持不懈。同样,蚯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条件坏到极处,但由于“心一”,于是能“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结果好到极处。蠔蟹虽然“六跪而二螯”,条件好到极处,但由于“心躁”,于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结果坏到极处。由此人们自然地知道对学习应抱的正确态度是什么。 结构巧解 本文

16、内容结构可用下图来显示:写作特色1.运用了大量生活中常见的比喻,把抽象的道理说得明白、生动。运用了大量生活中常见的比喻,把抽象的道理说得明白、具体、生动,深入浅出,使读者容易接受。比喻的形式多种多样:有时用同类事物设喻,从相同的角度反复说明问题;有的比喻,单说比喻而把道理隐含其中,让读者思考;有的先讲道理,再用比喻论证;有的先设比喻,引出道理后,再用另外的比喻进一步论证。2.大量运用短句排比和正反对比。 文章一开始就是一组排比:“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这样的排比句式在文中举不胜举,既富于论辩色彩,又富有文学韵味,甚或有一种音乐的节奏感流动在其中。同样,在对比手法的运用上,本文也很有特色。特别要注意的是,作者不仅用明比,还用暗比,例如“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这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