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黄疸型肝炎中医诊疗方案

上传人:新** 文档编号:548350359 上传时间:2023-01-03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3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急性黄疸型肝炎中医诊疗方案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急性黄疸型肝炎中医诊疗方案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急性黄疸型肝炎中医诊疗方案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急性黄疸型肝炎中医诊疗方案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急性黄疸型肝炎中医诊疗方案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急性黄疸型肝炎中医诊疗方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急性黄疸型肝炎中医诊疗方案(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急性黄疸型肝炎中医诊疗方案 急性黄疸型肝炎,根据其主要临床表现,可归属于中医“黄疸”的范畴。黄疸是以身黄、目黄、尿黄为主要表现的常见肝胆系统病证,其中以目睛黄染为重要特征。主要病因病机是外感湿热疫毒,内为饮食所伤,体内瘀血或沙石阻络,导致肝胆气机受阻,疏泄失常,胆汁外溢。湿邪与瘀血是主要病理因素,病变脏腑主要涉及脾胃肝胆。本病证包括阳黄、阴黄、瘀黄与急黄(即瘟黄)。一、 诊断要点1 主症:目睛黄染,身黄与尿黄。其中目黄是首要症状;若身黄尿黄而无目黄,则不属于黄疸病证。可伴有恶寒发热,或食欲不振、胃脘胀闷,或右上腹或右胁胀痛等类似感冒、胃脘痛或胁痛的症状。若黄色鲜明,伴表证、湿热证多为阳黄;若黄

2、色晦暗,伴虚寒证多为阴黄;若黄色日久不退而舌质瘀斑者,则为瘀黄;若病来势急,病情重,色黄如金,则为急黄,亦称瘟黄。2 病史:有饮食不洁或饮食不节史,肝炎病人接触史,或化学制剂、药物接触与应用史,或胆囊炎、胆石症与肝硬化等病史。3 理化检查 血清肝功能:包括ALT、AST、总胆红素、间接胆红素、直接胆红素、白蛋白、ALP与-GT等; 肝脏影像学检查:包括B超与CT等,对疾病诊断有重要价值。二、 辨证论治1、 湿热发黄证 证候:面目发黄,继之全身黄染,颜色鲜明,黄色如橘子色。湿重者,头身困重,大便溏薄,腹胀脘闷,口淡不渴,苔薄白或白腻,脉濡数;热重者,发热,烦渴,尿少,便结,苔黄腻,脉弦数。 病机

3、:湿热熏蒸肝胆,胆汁排泄不畅,脾胃运化失司。 治法:热重者,清热利湿;湿重者,利湿解热。 方药:热重者,茵陈汤加减;湿重者,茵陈五苓散加减。 茵陈汤:茵陈后下l5g,栀子9g,大黄9g。 茵陈五苓散:茵陈后下l5g,桂枝9g,猪苓12g,泽泻9g,白术12g,茯苓15g。 加减:腹胀脘痞者,加厚朴9g,香附9g,砂仁后下6g以化湿理气;胁肋疼痛,加川楝子9g,延胡索9g以理气止痛;便秘者,加芒硝冲服12g,枳实9g以行气通便;发热者,加金银花9g,连翘15g以热解毒;恶心呕吐者,加陈皮9g,半夏6g以化湿和胃;纳呆者,加鸡内金6g,山楂12g以醒脾健胃。2、 疫毒发黄证 证候:身目黄染,迅速加

4、深,色泽鲜明,腹胀满闷,高热口渴,甚或烦躁易怒,神志不清,齿鼻衄血,斑疹隐隐,苔黄干燥,舌质红绛,脉细弦或弦细数。 病机:疫毒热炽,内扰于胆,胆汁排泄不畅;邪陷心包,迫血妄行。 治法:清营凉血。 方药:犀角散加减。 水牛角先煎1530g,黄连3g,升麻9g,栀子9g,茵陈后下15g,大黄9g,生地黄l5g,牡丹皮l2g,赤芍l2g,紫草9g。 加减:烦躁不安,神志不清,加服安宫牛黄丸,或至宝丹以清营凉血开窍;风动抽搐,加服羚羊角粉冲服6g,或紫雪丹以凉血息风;齿鼻衄血者,加白茅根15g,茜草9g,仙鹤革l2g以凉血止血;腹部胀满,尿少不利,加马鞭草9g,车前草l5g,瞿麦15g以利水消肿。3、

5、 胆郁发黄证 证候:身目发黄,色鲜明,常突然出现;伴两胁疼痛,牵及背部,或伴有怕冷发热,恶心呕吐,大便呈陶土色,小便色赤;或疼痛如钻顶状,时作时止,呕吐蛔虫;苔黄厚,脉弦数。 病机:虫石阻塞胆道,肝胆气机郁滞,胆汁排泄不畅,胃气上逆。 治法:疏肝利胆。 方药:柴胡疏肝汤加减。 柴胡9g,赤芍12g,陈皮9g,枳壳9g,川芎9g,香附9g,郁金9g,茵陈后下l5g,金钱草l5g,虎杖15g,甘草6g。 加减:疼痛明显者,加川楝子9g,延胡索9g以理气止痛;呕吐蛔虫者,加乌梅12g,黄连3g,细辛3g以等安蛔止痛;恶心呕吐者,加黄连3g,竹茹9g,姜半夏6g以和胃止逆。4、 瘀血发黄证 证候:身目

6、发黄,面色晦暗,胁肋痞块,身体消瘦,午后低热,齿鼻衄血,舌质紫暗或有瘀斑,脉沉细涩。 病机:病程日久,瘀血阻络,胆汁外溢,阻滞气机,消灼真阴,迫血妄行。 治法:活血化瘀。 方药:血府逐瘀汤加减。当归l2g,生地黄l5g,桃仁9g,红花6g,枳壳9g,赤芍12g,柴胡9g,甘草9g,川芎9g,大黄9g。加减:胁肋痞块疼痛者,加鳖甲先煎24g,莪术12g以活血软坚;午后低热者,加青蒿后下12g,银柴胡9g,龟甲先煎24g以养阴清热;口干欲饮,苔黄脉数,加水牛角先煎15g,牡丹皮12g,丹参15g,茵陈后下以化瘀清热。5、 寒湿发黄证证候:黄色晦暗,欠光泽,腹胀脘闷,乏力便溏,神疲畏寒,舌质淡胖,苔

7、薄白或腻,脉濡缓。病机:寒湿困脾,阳气受遏,胆汁不循常道;脾失健运,气血生化不足。治法:温化寒湿。方药:茵陈术附汤加减。茵陈后下15g,附子先煎6g,干姜9g ,白术12g,甘草9g,茯苓15g,泽泻9g,车前子包煎15g,猪苓12g。加减:腹胀脘闷,泛恶,舌苔厚腻,加厚朴9g,广藿香9g,紫苏梗9g以行气化湿;胁肋隐痛作胀者,加柴胡9g,郁金9g,以疏肝理气。三、 其他治法1、 单方验方(1) 大黄:具有保肝、抗菌、抗肿瘤和利尿等药理作用。实证多生用,虚证多炒用。大黄药性苦寒泻下,久服伤胃,故不可久服,孕妇忌服,虚证慎服。常规剂量1日10g。(2) 赤芍:具有凉血活血的作用。单味赤芍对重症黄

8、疸疗效显著,被认为是凉血活血药中消退黄疸之主药。常规剂量1日612g,结合辨证配伍使用退黄效果更佳。(3) 关幼波经验方:茵陈后下15g,郁金9g,酒黄芩9g,土茯苓15g,广藿香9g,杏仁6g,橘红9g,赤芍15g,藕节12g,泽兰15g,车前子包煎15g。2、 食疗茯苓赤小豆苡米粥:用茯苓20g,赤小豆50g,薏苡仁100g共煮粥,适宜阳黄患者。3、 药茶茵黄绿茶:用茵陈后下30g,大黄6g,绿茶3g,水煎代茶饮。4、 针刺(1) 体针:阳黄者,取穴胆俞、阴陵泉、内庭、太冲、阳维、阳陵泉、建里。阴黄者,取穴至阳、脾俞、胆俞、中脘、三阴交、肾俞、足三里、肝俞。两胁疼痛者,加阳陵泉、支沟;脘腹

9、胀闷者,加中脘、气海。针用泻法。(2) 耳针:取穴胆、肝、脾、胃、耳中,毫针中等强度刺激,1日1次。5、 推拿(1)肝郁气滞:点按胸腹,按上腹部,顺气,摩按季肋,脊背拿提,揉足三里。(2)脾虚气弱:上腹摩按,分摩季肋,推侧腹,背部拳揉,揉足三里。四、 调摄与预防(1)调摄本病病程相对较长,除了药物治疗以外,精神调摄、饮食调养、生活起居、休息营养等对本病有着重要的辅助治疗意义。精神调摄:由于本病易于迁延、反复甚至恶化,因此,患病后容易精神焦虑,忧郁善怒,致使病情加重。宜使患者正确对待与认识疾病,树立乐观精神,而不为某些症状而惶惶不安,忧虑不宁。饮食营养:禁食酒类、生冷、油腻、辛辣、坚硬的食物,宜

10、进食富于营养而易于消化的饮食,如高蛋白、富含维生素、低脂肪的食物,以保证营养供应,但要注意适量,不可过偏。黄疸患者在恢复期,更忌暴饮暴食,以防重伤脾胃,使病情加重。起居有常:病后机体功能紊乱,往往易于疲劳,故在急性期或慢性活动期应适当卧床休息,有利于整体功能的恢复。急性后期,根据患者体力情况,适当参加体育锻炼,如太极拳、气功之类。(2) 预防启动以切断传播途径为重点的综合性预防措施,如水源保护、饮水消毒,以及严格管理血制品等。使用针对肝炎病毒的疫苗,如甲肝减毒活疫苗或乙肝疫苗等。易感人群可使用免疫球蛋白,如人丙种球蛋白,或乙肝免疫球蛋白等。既病防变:急性期或慢性活动期适当卧床休息,促进疾病恢复。急黄患者发病急骤,传变迅速,病死率高,患者应绝对卧床休息,吃流质食物。如恶心、呕吐频发,可暂时禁食,予以补液。禁辛辣、油腻、坚硬的食物,以防助热、生湿、伤络。密切观察病情变化,黄疸加深或皮肤出现斑疹为病情恶化之兆;若烦躁不宁,神志恍惚,脉象变为微弱欲绝或散乱无根,为内闭外脱之征象,应及时、抢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其它相关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