蛛丝马迹.docx

上传人:壹****1 文档编号:548333027 上传时间:2023-11-21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17.3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蛛丝马迹.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蛛丝马迹.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蛛丝马迹.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蛛丝马迹.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蛛丝马迹.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蛛丝马迹.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蛛丝马迹.docx(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蛛丝马迹篇一:“蛛丝马迹”和“马”没关系 “蛛丝马迹”和“马”没关系 本文摘自:中国.科学在线,作者:佚名,原题为说文解字:“蛛丝马迹”和“马”没关系 “蛛丝马迹”是个使用率很高的成语,释义为:比喻与事情根源有联系的不明显的线索。很多人望文生义,认为“蛛丝马迹”中的“马迹”是指马的蹄印,甚至连中国成语大词典汉语成语考释词典都解释为“马”是骑马的马。其实,“蛛丝马迹”中的“马”,与拉车驾辕、四蹄如飞的哺乳动物“马”没有任何关联,而是指一种活动于灶台上的小昆虫。 这种小昆虫,学名“突灶螽”,俗名“灶马”,属直翅目蟋螽科。其名因地而异,重庆称之为“灶鸡”,杭州称之为“灶壁鸡”,广东地区则称之为“灶虾

2、”。 灶马在我国南北方均有栖息,天暖时栖于野外草石、土隙间,天冷后则栖于灶台之上,以剩菜、饭屑、植物、小型昆虫为食。唐人段成式酉阳杂俎卷十七广动植之二虫篇中记载:“灶马,状如促织,稍大,脚长,好穴于灶侧。俗言,灶有马,足食之兆也。”“促织”即蟋蟀,说明灶马体型不大。“灶有马,足食之兆也”,表明在古代,人们习惯上将“灶马”简称为“马”。明代医学家李时珍在本草纲目虫三中对灶马也有记载:“灶马,处处有之,穴灶而居。”进一步说明了灶马的生活习性经常活动于灶台之上。灶马在灶台上爬行之时,常会留下一丝不易察觉的痕迹,这种痕迹便是“马迹”。因它与细微的蜘蛛丝一样让人难以识辨,于是人们便将二者等同起来,并称“

3、蛛丝马迹”,用来比喻与事情根源有联系的不明显的线索。 查阅相关书籍,“蛛丝马迹”一词最早出自清人王家贲的别雅序一文:“大开通同转假之门,泛滥浩博,几疑天下无字不可通用,而实则蛛丝马迹,原原本本,具在古书。”由于灶马是一种小昆虫,所以“蛛丝马迹”又常写作“蛛丝虫迹”,如清人夏敬渠所著野雯曝言七十九回中就有“蛛丝虫迹,屋漏蝙涎,不即不离,有意无意,其妙如何”之句。 灶马不仅是一种昆虫,还是一味不可多得的中药,据本草纲目记载:灶马“干燥全虫性味辛、咸、温,入肺、脾二经,捣碎外敷,可治竹刺入肉,有拔刺消肿之功”。篇二:“蛛丝马迹”之“马”应为“灶马” “蛛丝马迹”之“马”应为“灶马” 作者:王东媛 来

4、源: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2021年第04期 语文建设2021年第10期载吴桐祯老师为什么这十个字容易写成别字?中,对“蛛丝马迹”的解释是: “蛛丝马迹”是“如蜘蛛之引丝,如马蹄能留下痕迹”。蜘蛛之引丝是非常细的,不仔细看看不出来;人骑马到某处干了什么事以后,人可以不留痕迹,可以说自己未曾来过,但人是骑马来的,马会在路上留下痕迹。因此人们就用“蛛丝马迹”比喻隐约可寻的线索、依稀可辨的迹象 对此,我想质疑的是,既然是比喻“隐约可寻”的线索、“依稀可辨”的迹象,就不该用“庞然大物”高头大马那“显而易见”的马蹄,马蹄的痕迹一般不至于“隐约可寻”、“依稀可辨”。前人创造“蛛丝马迹”这个经典的词语(

5、后来竟为成语),该用细小的、易被忽视的事物才是,不致选用庞大而显见的事物吧? 在我看来,“蛛丝马迹”正好与古人所说的“蛛丝虫迹”含义相仿。清人夏敬渠野叟曝言七十九回:“蛛丝虫迹,屋漏蝙涎,不即不离,有意无意,其妙如何。”由此看来,“蛛丝马迹”中的“马”不可能是马匹的“马”,所以我赞同语文出版社通用成语词典的解释:“蛛丝马迹”的“马”,指“灶马,一种穴居于柴灶旁的昆虫”。之所以后来很少有人用“蛛丝虫迹”,想必因为“蛛”本身也是“虫”,种属概念重叠,因此不如“蛛丝马迹”恰当。 灶马,也叫灶马蟋、灶螽、灶鸡、灶壁鸡,体粗而短,背驼,触角较长,后足发达,会跳跃,翅膀已退化。唐人段成式酉阳杂俎虫篇:“灶

6、马,状如促织,稍大,脚长,好穴于灶侧。俗言,灶有马,足食之兆。”可见,灶马又可简称为“马”。明李时珍本草纲目虫三:“灶马,处处有之,穴灶而居。” 灶马是昆虫中分布较广的一种,夏季常见于田野草石、土隙间,入秋后进入室内灶间、墙角、砖瓦缝隙间,白天多藏于隐蔽处,夜间常在灶间等暖和处避寒,是一种洞窟性、群栖性昆虫。灶马杂食,在野外以植物的叶、茎、果为生,室内则以饭粒、菜屑等为食。现在城市中已少见,但村镇中仍大量存在。正因为古人云“灶有马,足食之兆”,所以灶马被民间认作喜庆吉祥的昆虫。 灶马和蜘蛛同样是昆虫,灶马爬过的地方常留下一条条“隐约可寻”、“依稀可辨”的痕迹。这种“马迹”与“蛛丝”经常一起出现

7、,两者又都不很显眼,十分细小。因此,这个“蛛丝马迹”作为并列式的短语,就显得十分精当。然而,我也同时关注到,曾有人引用清沈德潜说诗晬语卷上语“自有灰线蛇踪,蛛丝马迹,使人眩其奇变,仍服其警严”并解释说: 沈氏文中“蛛丝马迹”一语,“蛛丝”与“马迹”或非为并列关系。“蛛丝马迹”应是与前文“灰线蛇踪”对仗:“蛛丝”对“灰线”、“马”对“蛇”、“迹”对“踪”。“灰线”显然不是与“蛇踪”并列,意或可解为“若灰线般细微而难以觉察之蛇踪”。若如此,则“蛛丝马迹”意当作“若蛛丝般细微而难以觉察之马迹”。亦即“蛛丝”乃形容“马迹”之语。与“马迹”相对的非是“蛛丝”,而是“蛇踪”。“马”与“蛇”并举似乎就合理多了,“马”的缘语为“龙”,“龙蛇”历来是可以并举的。 又,“马迹”一词出现极早,左传昭公三年:“昔穆王欲肆其心,周行天下,将皆必有车辙马迹焉。”此处毫无疑问是“车马”之“马”。 ( 转载请保留,谢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