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塘月色 (2).doc

上传人:hs****ma 文档编号:548302296 上传时间:2023-08-29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22.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荷塘月色 (2).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荷塘月色 (2).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荷塘月色 (2).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荷塘月色 (2).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荷塘月色 (2).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荷塘月色 (2).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荷塘月色 (2).doc(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荷塘月色双城市兆麟中学鞠海侠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提高对情景交融的意境的鉴赏能力。 (2)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比喻、通感的巧妙运用,动词叠词的精心选用。 2、过程与方法:诵读鉴赏 3、情感态度价值观: 了解作者不满社会现实,向往自由生活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揣摩精美的语言,领会作者的情感倾向 教学难点: 把握作者“淡淡的喜悦与淡淡的哀愁”交织的情感 教学方法:引导法美点追踪法 辅助手段:多媒体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多年以后,我们依然能记起春的美丽;“父亲穿着青布棉袍,黑布马褂,蹒跚地爬过月台”为我买橘子

2、,多年以后,我们依然会看到那伟大的背影,那浓浓的父子深情。今天,我们就来欣赏朱自清先生的另一篇散文佳作荷塘月色。 二、 赏析: 听配乐朗读录音,同学们思考:文中主要写了哪些景物?在这些景物描写中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情感? 主要写了:荷塘月色荷塘四周的景色 我们先看作者对荷塘的描写,同学们齐读第四段,思考:作者在荷塘的描写中,具体写到哪些景物? 荷叶荷花荷香荷波流水 荷叶:田田,荷叶相连的样子。古人有“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的诗句,它还像什么?舞女的裙,“荷叶”和“裙”之间的相似点:硕大舒展。 荷花是一种什么形态(选用多媒体打出两幅图景,让同学们在文中找出对应的句子后齐读。 有袅娜地开着的

3、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运用了什么修辞? 拟人,袅娜地开着的写出盛开的柔美;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可以换成一个成语“含苞待放”,有一种“千呼万唤始出来”的娇羞;这种或开或合的情态如什么?如明珠,如星星,美人。如明珠,抓住了月下荷花晶莹光亮的特点;月色之下,人在绿叶丛中行走,叶多花少,白花在绿叶丛中隐约闪烁,一眨一眨,忽隐忽现,又如天上的星星;值得一提的是,人们多将美人比作出水芙蓉,而这里作者反其道而行之,将“荷花”比作了“刚出浴的美人”,写出了荷花的“出淤泥而不染”并且是纤尘不染,美丽出众。 荷香:“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运用了什么修辞? 清香,这是嗅觉感受;歌声这是听觉

4、感受,两种感觉器官的交错移用,这种修辞我们称为通感。通感是一种特殊的比喻,那么清香和歌声之间的相似点是什么? 若有若无,时断时续,香甜,钱钟书先生曾这样解释通感:颜色似乎含有温度,声音似乎含有形象,冷暖似乎含有力量,气味似乎含有锋芒。 作者写荷波,突出其什么特点?先用大屏幕打出画面,找对应句子后齐读这句。 快如闪电般霎时 而流水又是怎样的呢?先看大屏幕上的画面,找对应句子后齐读。 “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 人们常说:“落花有意,流水无情”但这里的流水却是恰恰相反的,流水是脉脉含情的,含情脉脉的,含情脉脉的,映衬着荷叶的风姿。 以上是作者为我们描绘的

5、月下荷塘的美丽景色,那么荷塘上的月色又有怎样的一番风情呢? 同学朗读第五段,同学思考: 你觉得这段文字那些词语用得好或哪句话写得好? “泻”倾泻,一泻无余,写出月华有形而无声的特点 “浮”(给画面学生齐读这句)深夜水气自下而上轻轻升腾,慢慢扩散,弥漫的情状,描绘雾的轻飘状态(给画面,同学齐读这句) 给出一个画面,让同学在文中找出对应的句子后齐读 在烟月的笼罩下,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洗”写出了月光下的叶子和花的洁白柔和,鲜艳欲滴。 “笼”笼罩。古语有“烟笼寒水月笼纱”,我们化用以下就是“烟笼荷塘月笼花”。笼着轻纱的梦,写出了清淡朦胧,如梦似的特点。 弯弯的杨柳的稀疏

6、的倩影,却又象是画在荷叶上, 画:杨柳投在荷叶上的影子之真之美,美如画 “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课件展示画面) 光与影是所见,视觉感受,名曲是所闻,听觉感受,这也构成通感的修辞。两者相似点是和谐,优美;烘托出温馨幽雅的氛围。 同学再一次齐读第五段 这里的荷塘是美丽的,这里的月色是朦胧的。那么周围的景色又是如何的呢?同学们朗读第6自然段 树:树色阴阴 远山:隐隐约约 路灯光:无精打采(拟人) 蝉声蛙声:热闹是他们的 我什么也没有 诗云“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作者用蝉噪蛙鸣反衬出荷塘四周的清幽。这里的景色非常朦胧,但总有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这是为什么? 这是由作者的情

7、感决定的。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那么作者当时是一种什么样的感觉和心境呢? 请同学们从文中找出表明作者情感变化的语句,并做具体分析。 1、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 (1)黑暗的社会现实。1927年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白色恐怖笼罩着中国大地,作者看不到光明的前途,苦闷彷徨,正直的知识分子在黑暗的社会中的精神苦闷。 (2)作者的家庭陷入深刻的危机。父子、母子、婆媳间的矛盾日益激化,作者为了应付这些矛盾在事业和感情上做出了巨大的损失。人到中年,上有老,下有小,实在不易。生活的烦恼,“内忧外患”。 2、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便觉自己是个自由的人,白天一定要做的事,一定要说的话,现在

8、都可以不里。 这是暗示作者精神极度苦闷的一段重要文字。“便觉自己是个自由的人”反衬出作者在现实生活中很不自由,为物质生活所累,精神生活所累,精神生活的苦闷,都可对入哲学意义上的不自由。 家庭矛盾的激化,生活的贫穷,加上社会环境带来的许多烦恼,使得作者生活很累。那种精神苦闷和人生感伤只有在这不宁静的月色下得到抚慰,而这种抚慰又是暂时的。 3、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 暂且、暂时,在无边的荷香月色中获得片刻逍遥。自由、宁静,也给他带来喜悦。 4、但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 一听到树上的蝉声和水里的蛙声,一股愁思猛地袭上心头,其可谓“才下眉头,却上心头”,剪不断,理还乱是“忧愁”,别是一番

9、滋味在心头。人生的多少忧伤,多少无奈,多少孤独,多少寂寞,多少喟叹,尽在此言中。 5、这真是有趣的事,可惜我们现在早已无福消受了。 告诉我们,采莲的热闹,采莲的盛况,采莲的欢乐只属于过去,只属于记忆。现实生活中无法找到快乐,只能在记忆中追寻。 6、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 作者生于江南,作者想到了自己的家乡。白居易有诗“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霜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江南生活这样的美好,表达了作者对美好自由生活的向往。“这样想着”表明作者沉醉在对过去美好生活的向往与憧憬中,但憧憬毕竟是梦,梦早晚是要醒的,“猛一抬头,不觉已是自家的门前”,醒过来面对的仍是无可奈何的现实。 家门出来,又回到家门,充满了人生的感伤和无奈。李白是“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作者是“借景消愁愁更愁”。 总结: 作者一路写景,也一路抒情,醇香中带有苦涩,喜悦中带有忧伤,或许这种人生忧伤虽轻犹重,孤独苦闷似淡还浓。 希望多年以后,我们依然会记起美丽的荷塘,朦胧的月色! 附 景交融情 荷塘不静 月色暂得宁静 四周失静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