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同古城墙、古建筑知识介绍.doc

上传人:新** 文档编号:548297433 上传时间:2023-03-09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39.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大同古城墙、古建筑知识介绍.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大同古城墙、古建筑知识介绍.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大同古城墙、古建筑知识介绍.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大同古城墙、古建筑知识介绍.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大同古城墙、古建筑知识介绍.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大同古城墙、古建筑知识介绍.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大同古城墙、古建筑知识介绍.doc(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大同古城墙、古建筑知识介绍前 言 2009年,我应大同绿泰建安有限公司经理翟振平的邀请,参与了古城修复东城墙第十一标的施工。参加工作近三十年,我一直在建筑行业里摸爬滚打,从普通工人做起,做过技术员、预算员、工长、技术负责人、业务负责人等。但修复城墙可是头一回!因为修城墙是几百年不遇的大工程,是一种很难得的机遇。参与这项工程建设,让后代能够凭借这座古城墙,想象我们的祖先当年在此披坚执锐、金戈铁马的戍边岁月,该是一件多么有意义的事情。因此不管风里雨里,不管多苦多累,我都无怨无悔。我甚至设想:再过二三十年,每当朝霞似火的清晨或夕阳西下的傍晚,望着高高的城墙,映衬着周边的人流,我会迈着蹒跚的步伐,指着

2、十一标施工过的地方,骄傲地告诉他们那是我们砌的,那该多牛啊!这是我最大的满足。在参加修复东城墙的过程中,无论是在工地现场或是在社区里弄,都有人向我提出一些古建方面的问题,于是春节期间我把施工时写的一些技术资料做了整理,现在奉献出来,为广大热爱古建、关注大同的旧城改造和修复的人士提供参考。 刘元(13303426695)2010年2月28日 一、大同古城墙 关于大同城墙的由来,要上推到一千六百多年前的北魏,它的北段在今白马城、安家小村一带,留有遗存。我们现在修复的城墙,是徐达在旧址上增筑的。据大同县志记载:“明洪武五年,大将军徐达因旧土城增筑,周十三里,高四丈二,址砌以石,墙甃以砖。门四:东曰和

3、阳,南曰永泰,西曰清远,北曰武定。门各建楼,角楼,四望楼五十有四,窝铺九十有六。”徐达字天德,安徽濠州人,二十二岁投奔朱元璋,南征北战,为建立明王朝立下了汗马功劳,先后被封为大将、左相国、大将军、征虏大将军、太子少傅、魏国公,五十四岁死后,被追封为中山王。关于营建时间,县志武事章说:“洪武二年正月副将军常遇春率郭英、汤和等攻大同,元右丞相扩廓帖木儿奔甘肃,守将竹贞亦弃城遁,遂取大同。又据明史记:洪武三年徐达率李文忠等诸将,从北京至甘肃、宁夏,全线打击蒙元余兵,洪武四年,明廷命魏国公徐达到北平、山西练兵,修缮城池。洪武六年、七年继续在北平、山西防御练兵。从以上史实看明代大同城墙不会早于洪武四年,

4、主体竣工不迟于洪武八年。县志记载,洪武五年所增筑应与实际吻合。去年修复墙体时,发现了刻有“洪武五年”、“洪武六年”字样的城砖,这就充分证明了明城墙的营建时间。明代大同城墙周十三里,比平遥古城大些,但与北魏城相比要小多了。北魏城周长三十二里,东至御河桥东的古城村,南至南关的实验幼儿园一带,西是今天的西城墙,北是安家小村白马城一带。现在恢复的明朝古城墙,大致呈正方形,城池也不是绝对垂直或平行,马面(凸出城墙的墩子)是它们的连接点,相邻墙体,有的几乎成一线,有的相差0.10.7米。二OO七年实测,城墙东西长1750多米,南北长1800多米,周长7200多米,面积约3.2平方公里,当然这也不精准,因为

5、四周有转角,起始点从哪计,怎么计,待定。等到城墙修复后,会有一个精准数字。现存城墙占原总长度55%保存较好,即城墙的四个角部区。墙高四丈二。这次恢复施工中,东城墙第十一标段找到原海墁标高为12.6米,加上垛墙在14米以上,符合历史记载。至于人们说姜瓖反清时,多尔衮斩城墙五尺,可能是推倒垛墙。城墙的高度其实都是随地形而定,绝非在一个标高上。总体来讲北高南低,但都在14米以上,这在全国是最高的。为什么大同城墙要修那么高呢?还要从明朝大同所处的环境来讲。从东北起靠近蒙元边界的九个地区,习称九边,历属九个重镇,即辽东填、蓟镇、宣府镇、大同镇、山西镇(偏关)、榆林镇、宁夏镇、固原镇、甘肃镇,这九个边镇是

6、明朝与蒙元经常发生战争的地方。而主战场就在今天的大同城,双方你争我夺,约200余年。因而,大同城墙为全国最高就不足为奇了。城墙高了,自然就宽了,最窄处也有12米多。址砌以石。传说洪武五年,徐达命人开始筑城,正在施工当中,元军突然来犯。徐达一面调集援兵,一面令人将城外石头运进城内西北角,且在城墙上增派了弓箭手,射箭后用石头还击。军民闻讯纷纷纷搬运石头,共同对敌。胜利后,城内军民搭台唱戏庆贺,当时有人把堆石头的地方叫“石头巷”。传说的石头也许就砌在城墙下。一九四二年,日本人村田治郎,也记有城墙下边砌以石头。开工后,在清理城墙根基时,整个东城墙发现了七百多米旧土衬石,大多为条石,其中夹有磨盘石、柱础

7、石、栓马桩等杂石。这说明,当时战事紧迫,各种能用的石材都用上了。墙甃以砖。以前的土城墙都没有包砖,到明朝火器得到迅速发展,原有的土城墙已容易被火器(火铳)攻陷,人们想到了用砖包砌墙体。在砌砖里有“三一五一丁条法,十字骑马梅花丁”之说,而旧城墙砌的就是梅花丁,即先放一块横砖,紧挨放二块顺长砖,按此循环放置。明朝盛行此种砌法,尤其是城墙,它结构合理,吻合紧固,比清朝盛行的三一五一砌法强多了。城墙用砖都是糙砖,即没有经过打磨、切割、加工的砖。常用型号有大城砖或二城砖,大城砖长4448厘米,宽2224厘米,厚1113厘米,二城砖长3844厘米,宽1921厘米,厚912厘米。旧城墙用砖长42厘米,宽21

8、厘米,厚11厘米,属二城砖。从收存的样砖来看,当时用砖不仅有附近砖窑烧制的,还有左云、右玉等地的。有军人烧制的,也有服刑人员和民窑烧制的。使用白灰或掺泥浆砌筑,灰缝厚度在1.33厘米之内,外侧收分(为了墙体更加稳定,砌砖时下大上小,且按一定比例退台砌砖)20%多,墙体内侧砌筑无规则顺砖直上,直上段与土墙体倾斜部位用整砖或碎砖、碎瓦、石渣补砌。墙基根厚度在1.8米多。城墙内侧没有砖砌体,只是土墙,上部砌有女儿墙。城门楼。东曰和阳,南曰永泰,西曰清远,北曰武定,这是大同的城门楼。在城门外还有瓮城,瓮城的上方建有二城门(扁楼)或叫瓮城楼,在瓮城外还有形状似月的月城,它的上面建有月楼,也叫闸楼或箭楼。

9、四个大城门楼平面布局基本相似,呈凸字形,面宽五间(约30米多),进深三间(约17米多),高三层,重檐歇山顶,底层有外廊。两边间面宽较小,中间无斗拱;大三间中部设有斗拱,上有雕刻。整个城楼做工精细,比例协调,高耸雄伟,秀美壮丽。至于二城门和闸楼较城门楼小一些,也不如城门楼雄伟。到清朝末期,大同城楼已经屋顶漏雨,门窗残缺。据说一九一四年,晋北镇守使张汉杰,拆毁北门楼和零散望楼残屋及太平楼、奎星楼,用于建私人住宅和兰池戏院。民国期间,北城门楼又在原处修建,但与其它三个城门楼有不少差异,缺少往日风采。一九五二年拆钟楼前后,北城门、东城门、西城门也被拆除。唯有南城门楼保存至一九六四年七月一日拆除,门洞在

10、一九八一年市政公司修路时拆除。角楼。“郡城西北有高楼,此曰登临爽气浮”。这是清代大同县令吴麟的“镇楼秋眺”中的诗句。高楼就是指城墙西北角上的乾楼,它最高,最壮观,形状呈八角,又名八角楼。每当九月初九,人们都喜欢登镇楼远望以欣赏大同秋天的美景,抒发情感。所谓的明镇秋爽。乾楼按八卦讲,在西北角的乾位,那么东北角楼应叫艮楼,东南角楼应叫巽楼,西南角楼叫坤楼。这四楼所处位置均为角部连接点。望楼。有资料说望楼58个,有说62个,有说64个,我认为县志的四望楼五十有四是对的,从记载和卫星拍照看,四大墙每边有十二个马面,那么就有四十八个望楼,其余六个又在哪呢?其实古代对箭楼、望楼、偏楼(二城门)没有一个统一

11、固定叫法。在县志里,瓮城和月城上的楼,都归入了望楼,东门有瓮城楼,月城楼,南门的瓮城楼,西门的瓮城楼、月城楼,北门的偏门,加上这六个正好五十有四。望楼唯一有记载名号的洪字楼,在清朝乾隆三十九年,知县吴麟作了重修。窝铺。施工中一老者告诉我,他从小就在城皇庙附近长大,经常上北城墙东段,记的有一窝铺,它不太高,一面坡,且地面在城墙顶下5060厘米,好像村里的看瓜棚,这是听到关于窝铺的唯一说法。在我看来,窝:即简陋的住房,一个人能站起来,高不会超2.2米,宽4米以内,它不漏雨,挡风保暖,并有木地铺,一面坡,两个望楼之间为一个城墙段,每段布置2个,每面24个,四面共九十六个。垛墙垛口。人们常说大同城墙有

12、五百八十对垛口,代表五百八十个村子。我查了一下县志:城东194个,城南177个,城西91个,城北118个,恰好五百八十个。也有人说代表五百八十件事,但不好找依据。垛口就是在城墙的顶墙上,每隔一段留有一口,供人射箭御敌,每个垛子高二尺五寸,长一丈五尺,厚一尺半,垛口一尺五寸。垛口、垛墙一般在墙体中段都是按此设置,到两边及马面,随着尺寸变化也会有变化。女儿墙。古时候官宦和有钱人家,讲究未出嫁女子大门不出,二门不迈。但每到元宵节、庙会时都想出去看看。也不知是谁想到在屋顶四周砌上墙,供女子们上房顶登高远望。后人把砌在屋顶上的直墙,且四边在外墙的位置叫做女儿墙。大同城墙内侧上部原来就建有女儿墙。女儿墙一

13、般不会高于1米,厚度在一砖以上。瞭望孔。瞭望孔设置在垛墙的中间,且上边与垛口的后边平齐,20厘米左右见方,用来瞭望敌情。排水渠。古代用白灰与粘水粥掺在一起,涂在城墙外表来固定城墙的土,以减少雨水和排水冲刷,到元代有用芦苇或竹席将土墙遮盖用来防雨。相传大同在御河东岸就种有芦苇、竹树。解放前寺儿村还有竹林。在恢复施工中我们发现城墙顶部设有排水渠,宽20多厘米,高约15厘米,底面平铺砖,侧面用平砖侧放,底稍小,上大,可把雨水引至排水点。瓮城、月城。在主城墙的城门楼外,有一弧状墙体,并与主城墙相连,墙体上建有偏门楼(或叫二城门),圈内地面窄小,好像百姓家中使用的水瓮,一旦敌方军队进入瓮城,很容易被守城

14、士兵歼灭,人们习惯称为瓮城。月城是在瓮城外有一弧形墙,与主城相连,所圈地形,形状似月,习称月城,在月城的正面建有闸楼(设有吊桥),也叫月楼或箭楼。在城墙四门中,东、西、南三城门楼均建有瓮城、月城,北门只有瓮城。过去老大同人不管瓮城还是月城都叫瓮圈。护城河。古代建城墙时,就近取土形成围城壕沟,叫城壕,蓄水后叫护城河。因大同城墙高大墩厚,故护城河沟宽水深。宽十米多,深五米多,距城墙约40米。小城。在古大同城外有三小城。西门外没有小城。明代景泰年间巡抚年富在城北建北小城,周六里,高三丈八尺,有东南北三个门,东曰迎恩门,南曰大夏,北曰玄东。天顺间,巡抚韩雍续筑东小城、南小城,各周五里,东小城即东关,设

15、三座门,东曰迎恩门,南为南园,北为北园,四面通大城只有门洞无楼。其中迎恩门在网上有日本人占领大同时的照片,南园门洞今年恢复城墙时还存在。东小城是土城没有砖包; 南小城门凡四,南为永和门,西为永丰门,东为迎晖门,北为文昌阁。在城墙土体中,唯南小城固土最紧合,外表密实,有可能施工中加入粘米粥汤,清嘉靖三十九年,巡抚李文进加高南小城八尺,隆庆间,巡抚刘应箕增高一丈,增厚八尺,石砌砖包。以上是大同明代城墙的基本概况。 二、屋脊走兽的寓意 古城墙的望楼上,有许多装饰物,其中屋脊上的装饰物就有正吻、狎鱼、天马、海马等多种走兽,这些走兽可不是随便安放在屋脊上图好看,而是都有特定寓意,并且在排列顺序上也是有讲

16、究的。 一、走兽的排列屋脊上的走兽怎样安放,数量和顺序怎样确定,都是有讲究的。首先,走兽的种类和安放顺序,依据制作走兽的材料不同而有所区别。1、青瓦质地的走兽的种类和排列顺序为,一龙二凤三狮子,四天马五海马,六狻七鱼八獬九吼十猴。2、琉璃质地的走兽,其种类的排列顺序是一龙二凤三狮子,四天马五海马,六披头七鱼八獬九牛十猴。其次,每座建筑物上走兽安置数量的多少,也要依据建筑物的规模、体量和等级来确定,一般为单数,最少一个,多的九个。只有故宫的太和殿上是十件,为的是表达十全十美的意思。 二、走兽的寓意龙:象征最高权力。古代皇帝叫做真龙天子。传说,龙能兴云行雨,变化无常,安在屋脊上既象征尊贵又能避火消灾。 凤:凤凰乃天上之物,是吉瑞的象征,落脚点乃福地也。它金艳无比,尊贵有德,古时也是皇后的代称。安在屋脊上象征着有德高贵柔和之意。狮子:它体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