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区域地理教学结构优化初探20121.doc

上传人:新** 文档编号:548295939 上传时间:2024-02-22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4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初中区域地理教学结构优化初探20121.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初中区域地理教学结构优化初探20121.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初中区域地理教学结构优化初探20121.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初中区域地理教学结构优化初探20121.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初中区域地理教学结构优化初探20121.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初中区域地理教学结构优化初探20121.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中区域地理教学结构优化初探20121.doc(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全国中学地理优秀教学论文评选活动参评论文姓 名:吴红青单 位:湖南省株洲市景炎学校联系电话:手机13973379852通讯地址:湖南省株洲市景炎学校邮 编:412000 初中区域地理新授课教学结构优化初探 湖南省株洲市景炎学校 吴红青摘要:初中区域地理的学习覆盖整个初中地理教学,包括世界地理、中国地理和乡土地理的内容等,它们是初中地理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在课堂教学上下功夫,构建科学合理的课堂教学结构,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才能使课堂教学品质得到优化;才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参与学习过程的积极性,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能力发展的主体、创造的主体;才能培养学生掌握

2、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形成科学的发展观、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才能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充分的发展,学到有利于终身发展的地理。本文通过分析初中区域地理的地位、知识结构体系与学科特点、教学目标与方法,对如何优化初中区域地理新授课教学结构提出了合理化的建议。关键词: 初中区域地理 课堂教学结构优化 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课堂教学不再是教师忠实执行教学计划,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课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要求,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因此,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背景下的课堂教学结构应该是以生为本的新课堂模式。新课程改

3、革背景下的课堂教学,要求我们教师确立新的课程思想和新观念,改变传统的课堂教学方式,重构具有新课程理念的课堂教学结构,这是实现新课程改革目标的必然要求。缺失了课堂教学结构的创新,新课程的顺利实施、课堂教学效益的大幅度提高及可持续发展,是难以达到的。课堂教学结构体现新的课程思想与教学价值观和教学的前沿思维,是教学思想、教学观念体系与教学实践契合的生长点。从某种意义上说,教学结构的构建与应用意味着教学效益的确定,良好模式的推广即是教学效益的放大。随着我校对生本教育理念认识的不断追寻和探究的深层化,生本思想、教学理论也随之产生。教学价值观念的转变使我们重新审视既有教学模式的利弊,重构适应生本教育教学理

4、念的新教学模式。因此我们就初中区域地理新授课教学结构进行优化研究。一、区域地理在初中阶段地理教学中的地位初中地理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两大部分:1、地理学科基本技能与工具,即地球与地图;2、区域地理,即世界地理、中国地理及乡土地理。且从整个地理学科知识体系来看,区域地理是所有地理知识根本的出发点和最终的落脚点,是一切地理现象、事件成立的背景及前提。所以,初中阶段学好区域地理知识,有利于学生的终身发展,也是保证学生能够适应高中阶段地理学习的前提。 二、区域地理知识结构体系与学科特点区域地理的学习依据从大范围到小范围、大知识结构到小知识结构的顺序。例如,区域的范围从世界中国乡土;知识的结构从整体个别。在

5、各区域,不论地理事物多么繁多、内部联系多么复杂,但都离不开自然地理、人文地理的结构体系。自然地理包括地理位置、地形、气候、水文、植被、自然资源等要素,人文地理包括居民(人口及人种、民族、语言、宗教、民居等民俗风情)、城市、交通、经济(农业、工业、服务业等)等各要素。就地理学科综合性而言,任何地区都存在着各地理要素间的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和相互渗透,构成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划分的区域是地理要素在这个区域的综合表现,区域与区域之间的知识既有独立的组成部分,又有与其他部分的知识联系,体现了区域地理知识整体性、结构性较强的特点。从思维方式角度这些地理知识又分为形象的地理事物和抽象的地理特征。这些知识体系要

6、通过分析综合、因果推理、抽象概括等逻辑思维过程来构建。因此,区域地理知识本身蕴含着思维能力结构,体现着丰富的智力价值。这从更深的角度反映出区域地理知识能力结构的整体性。因此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掌握区域地理知识结构体系。如亚洲:由于“地夸寒、温、热三带,三面临洋”和“大”的位置轮廓及“山地高原为主、高低悬殊”的地形特征,造成其“复杂多样、季风显著、大陆性强”的气候特征,继而形成“多大河、内流区面积广”的河流水文特征,在复杂的自然环境下,呈现出“人口分布不均”等人文地理特色。同时各个地区又存在着区域分异,从而形成地理环境的差异性。区域特征是建立在对区域整体性与差异性总结的基础上的,是对一个区域的地理

7、概貌的高度概括。例如,中国西北地区的“干旱”、青藏地区的“高寒”、南方地区的“暖湿”等。因此,区域所处的地域性往往就是造成区域特征及其差异性的重要原因。课堂教学的重点就是要正确分析和把握这种典型的地域性,由地域性引申出区域特征的差异性,这对教师化解区域地理的某些教学难点有很大的帮助,对学生建构地理知识也有优化作用。三、区域地理的教学目标、方法体现“以学生为本”现代课堂教学目标结构包括认知目标、技能目标,思维能力特别是创造性思维发展目标,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等,凡是能体现对学生终身学习和生活有价值的内容都可以列入课堂教学的范畴。区域地理教学目的绝不仅仅是学好区域地理知识,而是要让学生运用地理

8、基础知识和原理,分析、解决区域地理问题。为此,就不但要求学生学会通过对地图和相关资料的分析,归纳一个地区的区域特征,而且要学会分析一个区域各地理要素间的联系,还要从区域条件、问题,区域发展方向、策略这一新的视角重新构建教学内容框架,建立一个人地关系的结构体系。可见,学生对区域地理的学习,也是学生对区域研究方法的学习。区域地理课堂教学目标也要有所指向,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锁定某重点目标,选定与目标实现相应的教学方法。教无定法,但无论采用何种教学方法,基本的原则离不开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发展为本、通过教师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引导,使学生张扬个性、积极主动地掌握区域地理知识和

9、基本技能、发展智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使其意志、品质、情感和行为能力得以发展。需要老师讲解才有利于学生理解的内容尽可能使用传统的讲授法;即使是最传统的讲授法,也要精讲、生动,使学生愿意听、乐意听才能有好的课堂教学效果。采用欣赏、谈话、观察、质疑、讨论、绘图、动手操作等多种教学方法和活动形式的组合,最终目的都是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过程,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能力发展的主体、创造的主体。在进行区域地理教学时,为了突出区域的地理特征,运用探究式学习法是行之有效的方法之一。最基本的探究式学习法如:“基于丰富资源的学习”、“基于真实情境的学习”、“基于问题解决的学习”、“基

10、于案例的学习”、“基于项目的学习”、“互动合作的学习”。如:在教学走进国家日本内容时,采用“基于问题情境的学习”方法,学生利用现有的地图,可对日本的地理位置、自然资源有个初步的认识,从而知道日本是一个地狭人稠、资源贫乏的国家。为了突破“小日本”是如何做出“大经济国”的难点,可以展示日本生产的汽车、家用电器等工业产品和利用高科技发展的地下温室农业种植的课件,以这些素材为突破口,使整个问题处于一个开放、探究的情境之中,用问题情境引发学生的探究,从而使学生了解日本利用其岛国多港湾的优势,大力发展海洋运输业,从国外进口原料和燃料,加工成高品质的工业产品再出口外销而成为经济发达国家等知识,使复杂的区域地

11、理知识变得通俗易懂。 四、对初中区域地理教学结构优化的几点建议1、提供直观、形象的感性材料,充分利用地图,让学生认识区域 不同的教学方法有不同的教学过程结构,但无论哪种教学过程,都应该依据初中学生的基本学习能力,所以,知识的呈现轨迹基本上还是稳定的,大致可归纳为四个环节:表象的感性认识(图像、图表、文字材料)分析处理表象之间的关系(理性知识加工)形成结论(区域特征)知识的检验和应用(评价区域),总的来说,这是一个从具体到抽象再回到具体的过程。学生的认知,首先要以充实的地理事实材料为依据,使地理知识“理”性的认识建立在足够丰富的感性知识基础之上,使学生在形象的地理事物呈现、感性知识体系基础上,通

12、过分析综合、因果推理、抽象概括等逻辑思维过程来归纳出抽象的地理特征,更有利于区域地理知识结构的构建。为此要充分运用文字、数据、表格、图象等资料,以及投影、录像、电脑动画等先进的教学手段,生动的展示形象的地理事物素材,引导学生透过表象抓本质,得出抽象的地理特征。更要充分利用地图,读出所在区域的经纬度坐标;找出一些重要的区域分界线;找出区域周围邻近的一些地理事物;辨别区域内的特征事物和相关事物。学生只有充分认识了某一区域,才能对它作出客观的评价。 2、设置层层递进的课堂提问区域地理知识点、线、网的建立,实际上是学生掌握教学内容的三个步骤,这里还必须有教师启发引导的连续性问题。它是控制学生思路,训练

13、逻辑思维,调动学生参与的极重要环节。问题的设置应将整体教学内容串联,环环相扣、层层剖析、步步深入;问题的切入既可由基本点出发,推衍出相关的知识,也可以逆向联系。 3、抓住主导因素,凸现区域特征,突出教学重点任何一个地理区域的自然人文地理特征都是各种地理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形成的自然人文综合体。每个区域,都涉及到位置、范围、地形、气候、植被;人口、民族、工业、农业、交通、城市等该地区较为独特的地理特征。每个区域特征的形成,尽管是各种地理因素综合影响的结果,但其中必定有一主导因素,一般情况下一个区域的特征是以这个区域的自然环境作为基础的。如青藏地区主要因“海拔高”,导致“气候寒冷”,继而形成“高

14、寒牧区”、“河谷农业”特色;如西北地区:由于“身居内陆”的海陆位置,造成其“干旱为主的自然特征”,继而形成“我国重要的畜牧业基地”、“绿洲农业”、“主要交通路线沿盆地边沿分布”等人文地理特色。按照自然特征对农牧业和交通运输的影响分析,“气候干旱”应是本区最突出的区域特征,“深居内陆”是形成区域特征的主导因素。所以抓住主导因素和主要线索去学习区域地理往往会取得较好效果。故而往往从这里入手,按照各地理要素间的逻辑关系,在区域的各个特征中,找出最具本质的和最具特色的主要区域特征,并以此追寻出主导因素。最具本质特征即其他特征是由此而引发,最具特色的特征即区别于其他地区的主要区域特征。另外,学会辩证的看

15、待一个区域的地理环境,分析一个地区的区域地理优势及限制因素,进而进行评价,分析其经济发展方向,是学生学以致用的具体体现,也是思维能力得到提升的契机,这是区域地理学习的重点。4、理清知识联系,形成知识体系明确了区域的主导因素和区域特征后,就要按照区域地理的综合性,找出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间、经济地理各生产部门间以及自然条件和人类活动之间的内在联系,形成一个个相关的知识系列。如:巴西一课是以“热”和“大”为主导因素和区域特征,形成了亚马孙平原和巴西高原两条主线,将地形、气候、水文、植被、资源、环境破坏、经济发展、人口城市分布等内容,有机地联系在一起。巴西的“热”,是其“雨林最广”、“热带作物生产基地

16、”的优势;雨林过度湿热,致使“雨林人口稀疏”、“人口、城市、工农业集中分布于高原东南部沿海地区”;“地球之肺遭到破坏” 使“保护热带雨林”成为全人类关心的问题。5、贯穿人地关系,建立网络结构,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地理知识最终要解答人类生产、生活等活动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问题,一个区域不论地理事物多么繁多、内部联系多么复杂,但都离不开“地理环境自然资源人类活动”的结构体系,离不开“人地”关系这个核心问题。这种“人地”发展关系的结构使区域地理的知识层次上升到要求学生辩证地看待人类生产、生活等活动。这正是新教材教学原则、指导思想和教学内容的集中体现,也是区域地理结构教学的主体核心,因此,区域地理教学的基本内容是区域特征,而教学重点应放在如何建立“人地”关系和谐发展的认识上。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