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寻好课的“关键词”.doc

上传人:枫** 文档编号:548286769 上传时间:2023-04-18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3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找寻好课的“关键词”.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找寻好课的“关键词”.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找寻好课的“关键词”.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找寻好课的“关键词”.doc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找寻好课的“关键词”.doc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找寻好课的“关键词”.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找寻好课的“关键词”.doc(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找寻好课的“关键词” 编者按每堂课的目的都是要促进学生的发展。然而,由于学生的发展往往具有潜在性和延后性,我们很难将“促进学生的发展”作为一个可以量化的可见性标准。因此,要评判一堂课好不好,需要构建具有可见性和及时性的标准,从而指导教师的教学。在观摩名师教学、反思当前课堂的过程中,不少教师提出了自己的好课“关键词”。如有的教师认为学科味浓的课是好课,指出好课应该是紧紧围绕学科目标,充分体现学科特色,完成本学科独特的教学任务,具有该学科独特的“本味”,如语文课就要有语文味,数学课就要有数学味。有的教师认为动静相宜的课是好课,指出如果课堂一味地“动”,注重热闹,学生就没有时间和空间去思考,“动”也

2、是盲目的,是毫无价值的;而一味地“静”,课堂气氛就会死气沉沉,不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情绪。有的教师认为,课堂教学应该触及到人的灵魂,触动灵魂或心灵的课才是好课。这些关键词是否就是好课的标准,需要教师的教学验证和实践反思。我们期待广大读者对此进行进一步探讨,从而明晰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一堂好课的内在标准。关键词一触动心灵德国哲学家、心理学家和教育家雅斯贝尔斯说:“教育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作为教育重要组成部分的课堂教学,也应该“触及到人的灵魂”。触动灵魂或心灵的课才是好课。好课是触动心灵的教学 蒲大勇近日,笔者参加市里优质课评比,在评课环节,即使是同

3、一节课,评委们意见相左的现象也比较严重,有人说好,有人说一般,有人说差,真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于是有人调侃说:“什么样的课才是好课?标准嘛,全凭自己的感觉。”对这种说法笔者不敢苟同。德国哲学家、心理学家和教育家雅斯贝尔斯说:“教育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按照雅斯贝尔斯的理论,教育应该触及到人的灵魂,引起人灵魂深处的变革。作为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的课堂教学,也应该“触及到人的灵魂”,由此笔者认为,好课是灵动的。何谓灵动?这里,“灵”主要指“灵魂”,“动”主要指“触动”“感动”,因此,灵动教学是指触动灵魂或心灵的教学。1回归本性。教学的真谛在于:遵

4、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根据不同学生的特点、特长、爱好因材施教。灵动教学就是一种回归本性的教学,是教学的返璞归真。它基于学生,为了学生,真正以学生的发展为出发点和最终归宿。灵动教学是为了让教学回归到“人”上,也就是回到教学即人学上来,要求教师遵循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在教学中用相对较少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去获取尽可能好的教学效果,实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落实的最优化,从而实现特定的教学目标,满足社会和个人的教育价值需求。2尊重天性。学生的天性“恰恰是文化生长的根基,是人类生生不息的秘密,是人类富于创造性的秘密”。教学不应致力于去改变学生的天性,而应对学生的天性心存敬畏。尊重天性就意味

5、着看重人的身心发展的自然规律,就意味着尊自然、去枷锁、崇个性、尚自由,就意味着尊重科学和民主。灵动教学关注和尊重每个生命,不把学生分为三六九等,把爱深深根植于每个教育者的心底,体现在每个教育细节中,教学顺应学生的天性,尊重学生的学习,认同每一个学生都潜藏着学习的可能性、都拥有学习和发展的权利。教师努力创设学生的学习条件,总是把教学的逻辑起点构筑在对学生的认识上,从学生的立场解读文本,从学生的需要确定教学目标,为学生的发展选好教学内容,为学生体验学习的成功而设计多元评价标准。3点燃智慧。德国著名教育家第斯多惠说过:“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灵动教学就是点燃学生学习的智

6、慧火花,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激励他们积极投入到学习中来,促进学生更有效、更快乐地学习。心理学研究表明,鼓励学生大胆猜测、奇思异想是培养学生探究兴趣、开发智慧潜能的教育良方。当课堂上出现学生对某一问题产生困惑甚至争议时,教师充分展现自己的教育智慧,恰当引导,适时点拨,激励学生对问题作出大胆猜测,甚至是奇思异想。当然,学生的想法也许是巧妙的、奇特的,也许是幼稚的、平淡的甚至是错误的,灵动教学的教育者会有意识地引导和鼓励学生自己去思考、去想象。4教学相长。教学相长意味着双方及多维的师生互动,成为师生、生生每时每刻的心灵接触、思维共振和智慧挖掘。灵动教学的课堂不是教师个人的表演舞台,学生也不是消极被动

7、的受教育者,是双方积极参与、共同努力,建立的一种平等、民主、亲切、和谐的师生关系。灵动教学不以牺牲教师成就学生,更不以牺牲学生成就教师。教学过程是学生与教师共同成长的过程,发展学生的同时也发展自己。学习不再单纯是师生关系的中介物,而是师生主体致力于创造性的“教”和快乐式“学”的载体。(作者单位:四川省南充市嘉陵区教育科学研究室)关键词二动静相宜一堂好课需要动静相宜。一味地“动”,注重热闹,学生就没有时间和空间去思考,“动”也是盲目的,是毫无价值的。而一味地“静”,课堂气氛就会死气沉沉,不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情绪。可以说,“静”往往为“动”奠基,而“静”也需要“动”去延伸。在教学中,我们必须结合教

8、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场景、学生的学习情况来适时调控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动”与“静”。好课需要追求动静相宜 骆大云今天,不少教师追求课堂的热闹,以为热热闹闹40分钟,那就是一节好课。我以为,如果仅有学生的动,不能算作好课。近日看到这样一则案例:一教师在教学争论的故事一文时,有这样一个环节:师:刚才有位同学认为,这兄弟俩根本不应该争论,要及早打下一只大雁,却有同学不同意。下面我们也学着分小组来争论争论,他们究竟该不该争论?老师按前后同学四人作为一组分好,组织讨论。(以下是其中一组的讨论情况)生1不断嚷嚷:“快点!快点!我讲了啊。我觉得不要争论,争了就吃不到大雁了。该你了。”说完,指指生2。生2是位

9、女生,在嬉笑着翻书;生3则似乎没什么兴趣,回头在拉后一组一位同学的后背;生4东张西望。可能是同桌的缘故,在生1的催促下,生2继续划拉着课文,低低地说道:“是要先射的,当然要先射”她突然停住了,看着生1。此时生1已经探身去拉扯生3:“过来,听到了吗!过来!”生4继续无所谓地看看周围,没有任何表示。生3回来了,手指着生1:“你拉我干什么!你讲你的啊。”生1说:“你是我们一组的,你讲。”生3坐好了:我讲就我讲。”大家嘻嘻哈哈着。生4看着热闹的课堂,仿佛在欣赏一处美丽的风景一样。过了一阵,老师的声音又响了起来。师:好,同学们,时间差不多了,你们讨论好了吗?学生齐答:“好。”师:哪一组愿意来说给我们听听

10、讨论的情况。(指名交流,课堂继续。)以上案例只是一组的讨论。其他的组也是这样,很热闹,但事实上,在这热闹的背后,是内容讨论的不落实,因为学生的讨论,没有经过思考,是无序的。他们的讨论(即“动”)没有准备,如“脚踩西瓜皮,滑到哪里算哪里”,自然,同学们所回答的“好”是违背他们意愿的,因为他们根本没有讨论好。所以,一节课需要动静相宜,如果做不到在动与静上恰到好处地交融,那么,学生便只是过了一节课,而不是学习,或者亲历了一节课。陕西师大张熊飞教授的诱思探究教学法中强调训练的基本方法为“动手做,动眼看,动耳听,动口议,动情读,动笔写,动脑思”。虽然这些方法都着重了一个“动”字,但“动”中有“静”,如“

11、动耳听”“动脑思”。我们在教学中必须根据教学内容及学生现有的和即时的学习情况,确定是先“动”,还是先“静”,如何顺时而“动”,因势而“静”,调控好课堂节奏,引导学生主动积极地投入到学习之中。一味地“动”,注重热闹,学生就没有时间和空间去思考,“动”也是盲目的,是毫无价值的。而一味地“静”,课堂气氛就会死气沉沉,不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情绪。可以说,“静”往往为“动”奠基,而“静”也需要“动”去延伸。教师必须随学生学习的状态有效调控“动”与“静”,或“动”或“静”,或“动”“静”穿插、交叉,但不管怎样,只要根据学情,注重“适宜”。自然,教师和学生都能从课堂中得到属于自我的收获。在教学中,我们必须结合

12、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场景、学生的学习情况来适时调控学习过程中的“动”与“静”。只要能做到“动静相宜”,就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好课。(作者单位:重庆市万州区百安移民小学)关键词三学科味浓好课应该是紧紧围绕学科目标,充分体现学科特色,完成本学科独特的教学任务,具有该学科独特的“本味”。如语文课就要有语文味,数学课就要有数学味。有些课一定程度上丧失了学科性,一些教师种了别人的田,荒了自己的园,如把语文课上成了思想品德课或是其他类型的课。一堂好的语文课,首先得有“语文味”。学科味浓的课是好课 张家平什么样的课才是好课?能促进学生发展的课就是好课。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老师的经典课例小稻秧脱险记中的一个片

13、断,让我们看到好课的标准。师:读到这里,我想,“气势汹汹”、“蛮不讲理”、“一拥而上”肯定懂了。谁知道“气势汹汹”是什么意思?(老师叫了几位举手的同学到前面来)师:这几位同学都懂了,没有懂的同学请看我们表演。我当小稻秧,你们几个当杂草。杂草把小稻秧团团围住,你们应该怎么站?(学生从四面把老师围住。笑声。)师:“你们要干什么?”生:“快把营养交出来。”(声音低)师:你们没有读懂。要凶,声音要大,把腰叉起来。生:(叉腰,大声,凶恶地)“快把营养交出来!”师:“我们刚搬到大田不久,正需要营养,怎么能交给你们呢?”(学生不知所措)师:(问全体同学)他们应干什么?生:他们应上前抢营养。师:对,要抢。营养

14、在地里,快!(“杂草们”一拥而上,抢起了营养。“稻秧”没精打采地垂下了头。下面的学生哈哈大笑。)师:杂草厉害不厉害?凶不凶?(生:厉害!凶!)这就是“气势汹汹”。杂草野蛮不野蛮?(生:野蛮。)讲理不讲理?(生:不讲理。)这就叫“蛮不讲理”。杂草让小稻秧发言吗?(生:不让。)这就叫“不由分说”。各位“杂草”请回去。(笑声)(老师拿下小黑板,学生读上面的词语:气势汹汹、蛮不讲理、不由分说) 上述教例中通过师生表演创设情境,借助情境启发学生去感悟词义。好课应该是紧紧围绕学科目标,充分体现学科特色,完成本学科独特的教学任务,具有该学科独特的“本味”。如语文课就要有语文味,数学课就要有数学味。于老师的课

15、例中通过生动地表演,让学生品味词句,感悟词义,语文味十足。然而,有些课却一定程度上丧失了学科性,特别是语文课表现得比较突出,一些教师种了别人的田,荒了自己的园,把语文课上成了思想品德课或是其他类型的课。正如王崧舟老师在好课三味中所指出的:语文课的最大问题,不是怎么教的问题,而是教什么的问题。语文课的最大悲哀是语文本体的淡化和失落。一堂好的语文课,首先得有“语文味”,也就是学习课文是用什么样的语言形式来承载这些内容,即“怎么写的”。具体来说,语文味表现在“动情诵读、静心默读”的“读味”,“圈点批注、摘抄书作”的“写味”,“品词品句、咬文嚼字”的“品味”。好课应该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也就是要有“主味”。枯燥乏味、机械刻板的课肯定是不受学生欢迎的。好课应该具有浓浓的情趣性,有“趣味”,让学生感受到人文关怀,觉得生动有趣。这样的课要求教师充分发扬教学民主,关心学生,尊重学生,赏识学生,营造出轻松愉快、生动活泼的教学氛围。这样的课要求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特点创设情境,让他们画一画、唱一唱、演一演,动脑、动口、动手。这样的课要求教师语言生动,诙谐幽默。富有情趣性的课堂自然笑声阵阵,趣味盎然,高潮不断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