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沁园春·雪》教案.doc

上传人:ni****g 文档编号:548284935 上传时间:2023-07-09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3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沁园春·雪》教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沁园春·雪》教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沁园春·雪》教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沁园春·雪》教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沁园春·雪》教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沁园春·雪》教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沁园春·雪》教案.doc(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沁园春长沙一、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分析、理解本词的语言美、意境美和结构美;2、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本词。(二)能力目标1、了解词的基础知识;2、通过诵读、赏析提高对诗词的鉴赏能力。(三)情感与价值观目标感悟本词阔大的意境,感受词人博大的情怀和革命壮志。二、教学重难点(一)教学重点1、通过品味意象,感悟词中阔大的意境;2、领会词人主宰大地沉浮的博大胸襟和革命气概。(二)教学难点从意象的角度分析湘江秋景和少年同学的描写,领悟浪遏飞舟的深刻意义。三、教学方法1、诵读法2、问答法3、讨论法四、课时安排2课时五、教学过程第1课时(一)导入有一位伟人,在他笔下有“梅花瑞雪,战地黄花,如血残阳”的壮丽景

2、致,有“而今迈步从头越”“乌蒙磅礴走泥丸”的壮志雄心,也有“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的博大情怀,他就是毛泽东。今天,就让我们一同去追寻伟人的足迹,再回长沙,去感悟他的雄心壮志,博大情怀。(二)题解1、作者介绍毛泽东,字润之,笔名子任。1893 年12 月26 日生于湖南湘潭韶山冲一个农民家庭,1976 年9 月9 日在北京逝世。中国人民的领袖,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诗人,书法家。2、写作背景这首词创作于1925年,正值毛泽东青年时期。当时革命运动正蓬勃发展,五卅运动和省港大罢工相继爆发,毛泽东领导了湖南的

3、农民运动。这年深秋,毛泽东重回长沙,写下了这首词。3、词的常识词,又称长短句。最初称为 “曲词”或“曲子词”,是配乐的。后来逐渐跟音乐分离,成为诗的一种,所以有人称为“诗余”。词有词牌,又称词调。词牌,是词的格式的名称。不同的词牌,都有不同的规定,如“沁园春”即词牌,一般表达豪放激越的情感。因为格式是固定的,所以写词叫“填词”,即按词牌的格式把词填进去。如“长沙”即题目 ,点明词的有关内容.(三)整体感知1、感知沁园春长沙的情感基调。教师范读,学生注意把握词的节奏、停顿,领会词人的情感。2、学生结合注释自由朗读,抓住关键词,归纳上下两片各描绘了怎样的画面?【明确】湘江秋景图、峥嵘岁月图。(四)

4、鉴赏分析1、研习湘江秋景图(1)前三句点明季节、交待环境,但语序倒装,且省略了一些成分,正常语序应是怎样?【明确】寒秋时节,(词人)独立橘子洲头,(看)湘江水滚滚北流。(2)找出上阕文眼“看”,回答四个问题:词人看到了什么?【明确】“看”总领的七句。词人看到了哪些景物?【明确】山、林、江、舸、鹰、鱼。 这些饱含了作者主观情感的客观物象叫意象。意象组合在一起,传达出文艺作品的意蕴和境界,我们称之为意境。词人是如何描绘眼前这大好秋色?(写景特点)【明确】a、视角变换 远眺 万山红遍 层林尽染 近观 漫江碧透 百舸争流 仰视 鹰击长空 俯瞰 鱼翔浅底 b、对比映衬 红 碧 ;动 静 c、情景交融 提

5、出“谁主沉浮”词上片描绘了怎样的意境?【明确】远望群山,重重叠叠的树木遍染红色;近看湘江,满江秋水碧绿澄澈,船只争相行驶。仰望天空,雄鹰有力地翱翔;俯瞰水中,鱼儿欢快地畅游。宇宙万物都在这秋天里生气勃勃地自由舒展。(3)体会精妙用词“万”字写出山之多;“遍”字写出红之广。“漫”字写出江水满溢之状;“透”字写出颜色深的程度。“争”字显现出千帆竞发的热闹场面,用“击”不用飞表现了鹰的矫健身姿,用“翔”不用游,描绘出鱼的轻快自由。第2课时(一)导入梳理诗歌内容,朗诵诗歌。(二)诗歌鉴赏1、继续研习湘江秋景图(1)毛泽东笔下的秋景与传统秋景的描写有何不同?【明确】传统写秋的诗词: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

6、火对愁眠。(张继枫桥夜泊忧国伤己)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王维山居秋暝清静无为)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断肠人在天涯。(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悲凉孤寂)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李煜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细腻含蓄) 大部分写秋的诗词基调是凄清、萧瑟、衰落的,而词人将寒秋写得生机盎然、多姿多彩、蓬勃向上,体现了巍峨、博大、壮阔的崇高美,表现了此人宽广的胸襟。(2)作者为什么要提出“谁主沉浮”的疑问?【明确】由写景转而提出一个巨大而严肃的社会问题谁来掌握民族的前途、国家的命运?自然界中的万物尚且不畏寒冷而显示自己的生命力,何况我们有思

7、想有灵魂的人们呢?表现了作者作为一个无产阶级革命者博大的胸怀、高远的抱负和凌云的壮志。2、研习峥嵘岁月图(1) “恰”字统领下阕七句,概括了早期革命者雄姿英发的战斗风貌和豪迈气概。(2)怎样理解“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明确】“中流击水”“浪遏飞舟”采用了象征手法,形象地表达了一代革命青年的凌云壮志,以天下为己任,也回答了上阕“谁主沉浮”的问题。(3)上下阙之间有何内在联系?【明确】上阕写景,下阕抒情,借景抒情,情景合一。上阕中,词人面对蓬勃生机之景提出“谁主沉浮”的疑问,下阕通过抒发革命豪情,艺术性地回答上阕的问题由革命青年来主宰这个世界。全词由景到情,由实到虚,由自然情趣到人生哲理,层层推进,步步深入。(三)课文小结毛泽东不仅是新中国的主要缔造者,更是书法家、诗人。本词用语形象、生动、自然,通过对长江秋景的描绘及青年时代生活的回忆,表现了革命青年对国家命运的感慨和以天下为己任,蔑视反动统治者,改造旧中国的豪情壮志。(四)布置作业1、反复朗读并背诵这首词,注意把握情感和节奏。2、用自己的话描述湘江秋景图和峥嵘岁月图。(五)拓展训练课外欣赏毛泽东的诗词和书法作品,并与同学交流心得。六、板书设计 远眺 山万 林层 红 看 近观 江漫 舸百 碧 仰视 鹰击湘江秋景图 俯瞰 鱼翔 问 谁主沉浮? 恰 无畏精神、豪情壮志峥嵘岁月图 答:同学少年 记 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