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塘月色》教学设计.doc

上传人:公**** 文档编号:548278462 上传时间:2023-05-31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46.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荷塘月色》教学设计.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荷塘月色》教学设计.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荷塘月色》教学设计.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荷塘月色》教学设计.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荷塘月色》教学设计.doc(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荷塘月色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1)情感与态度:体会作者淡淡的喜悦和淡淡的哀愁交织的思想感情,体会朱自清高尚的民族气节。(2)知识与能力:领悟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培养学生初步鉴赏散文的能力。(3)过程与方法:在教师恰当的引导下,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二、教学重点难点重点: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难点: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三、课前准备要求同学们利用网络搜集相关资料,加深对朱自清的了解,扫清文字障碍,练习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根据课后练习1预习。四、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课文1展示荷塘月色图片。导语:在夏季的一个夜晚,月亮升起来了,月光下的荷塘是那样的美

2、,荷塘上的月色也令人陶醉,那景色就像一幅静谧安详、优美动人的图画。作者将这幅图画描摹了下来,成为一篇脍炙人口的名篇佳作,这篇文章就是著名的荷塘月色,作者就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著名的诗人、散文家、学者、民主战士朱自清先生。2观看视频,简介作者。(早读课时播放)播放视频短片二十一世纪文化名人朱自清。3.欣赏配乐朗读。(二)检查预习,整体感知问题:(1)文中所写的景物有哪些?(2)文中内容直接与题目相照应的段落有哪些?(三)品读课文,赏析语言范读(齐读)4、5自然段,组织学生品读重点段落4、5自然段,讨论、交流,深入探究文章写景的方法和特点。1阅读鉴赏第四段。(1) 指名朗读。(2)提问这一段写什么景

3、,是从什么方面来写的?观察顺序?明确:月下荷塘美景,写了荷叶、荷花、荷香、荷波、荷韵五个方面。(3)提问:作者是怎样从这五个方面描绘这月下荷塘美景的:请找出这些句子,展开想象,阅读品味它的妙处。引导学生自主探究,老师适时点拨。明确:(第一组)荷叶:“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用田田写出了叶子之多;“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运用比喻手法写出荷叶的风姿。由“出水很高”联想到“亭亭的舞女的裙”。两者不仅相似,而且写出其动态美。(第二组)荷花:“层层的叶子中间,又如刚出浴的美人。”运用拟人、比喻的手法。“袅娜”写出荷花的饱满盛开状,“羞涩”写荷花含苞待放。这两个词本是用来描写女子娇美姿态、羞涩神

4、情的,现在用来写荷花,赋予物以生命力和感情。这是拟人写法。接着连用三个比喻,分别描绘了淡月辉映下荷花晶莹剔透的闪光,绿叶衬托下荷花忽明忽暗的闪光,以及荷花不染纤尘的美质。写出了荷花的神韵,可以激发读者的想象。(第三组)荷香:“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由嗅觉向听觉转移。“缕缕清香”与“渺茫的歌声”在许多方面有相似之处,如时断时续、若有若无、轻淡飘渺、沁人心脾等。“清香”与“歌声”同属美好的事物,把“清香”比喻成远处的“歌声”,烘托出几分幽雅和宁静来。解释:这是一种特殊的比喻,钱钟书先生把它叫做“通感”。举例说明:宋代词人秦观有词曰“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

5、。梦与花互比,愁与雨互喻。实际上日常用语中,也常常有通感。说某位同学的声音很粗。现在每一个同学脸上都呈现出甜美的笑容。(第四组)荷波:“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运用拟人的手法,写出微风过处叶花颤动的情状,既有视觉形象,叶子“有一丝的颤动”化为“一道凝碧的波痕”;又有听觉形象,风吹花叶的颤动声音。动静结合,形象地传达出荷塘富有生气的风姿,创造出了清幽恬静的氛围。(第五组)荷韵:“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作者把所见与想象结合,“脉脉”本指默默地用眼神或行动来表情传意,这里用来写流水,塘水在茂密的荷叶下是看不到的,作者却由叶子

6、的“风韵”想象到那叶子下的水“脉脉”有情,真正做到了言有尽而意无穷。2诵读鉴赏第5段。(1)学生朗读。 (2)提问:本段写荷塘上的月色,作者借哪些景物,写出荷塘上月色的特点?明确:叶、花、树,写出了月色朦胧飘渺的特点。 (3)提问:月色本是难状之景,作者用了一些传神的动词:(如:“泻”“浮”“洗”“画”等),描绘出了可感的月光形象,试结合语境分析这些动词的特点。明确:泻既照应了以流水喻月光,又写出了月辉照耀,一泻无余的景象,使月光有了动感。浮写深夜水气由下而上轻轻升腾,慢慢扩散、弥漫,以动景写静景,描绘雾的轻飘状态。洗写“叶子和花”在月光映照下一种奶白色而又鲜艳欲滴的状态。画有“人为”动作含于

7、其中,仿佛有无形的手在展纸描绘“倩影”,写出了投在荷叶上的月影之真、之美。3小结:作者运用比喻、拟人、通感等手法,描绘了月下荷塘的美景,令人浮想联翩;写荷塘上的月色,用几个传神的动词,从不同角度写出淡月辉映下荷塘里雾光叶色、水气交相杂糅而形成的朦胧景象,文章中写景的文字十分出色,作者使难状之景如在我们眼前。4学生朗读第4、5两段,再次感受美。过渡语:在作者笔下,荷叶清纯,荷花素洁,荷香清淡,月色如水,月光如雾,月影如歌而这一切,无不是作者那高尚纯洁、朴素无华品格的象征。朱自清宁可饿死也不吃美国援助的面粉,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这是毛泽东同志对朱自清的高度评价。但是你们可曾知道作为旧中国的知

8、识分子,他们走过了怎样艰难曲折的道路?经历了怎样复杂痛苦的心路历程?(四)研读情感,明确主题方法及步骤:1 介绍本文的创作背景1927年7月,正是白色恐怖笼罩中国大地。朱自清的思想变化:“在旧时代正在崩坏,新局面尚未到来的时候,衰颓与骚动使得大家惶惶然只有参加革命或反革命,才能解决这惶惶然。不能或不愿参加这种实际行动时,便只有暂时逃避的一法在三条路里,我将选择哪一条呢?我既不能参加革命或反革命,总得找一个依据,才可安心过日子我终于在国学里找着了一个题目。”-哪里走“ 这几天似乎有些异样,像一叶扁舟在无边的大海上,像一个猎人在无尽的森林里心里是一团乱麻,也可以说是一团火。似乎在挣扎,要明白些什么

9、,但似乎什么也没有明白。” -一封信2设置了两个主导问题:引导学生探究文本,讨论梳理作者的情感脉络。问题一:找出文中直接表示作者心情的句子。理解作者情感。 明确: 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便觉是个自由的人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但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问题二、为什么作者一开篇要说自己心里颇不宁静呢?而作者在荷塘散步的时候又说“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又流露出喜悦的心情,作者到底在这篇文章中表达了怎样的心路历程呢?1讲解:我这样概括我对荷塘月色的理解借景抒情,是阅读本文时应抓住的一个关键。具体说,作者正是借“荷塘月色”之景,抒“这几天心里颇不宁

10、静”之情。这”颇不宁静“,正是作者对严酷现实的不满和苦闷心情的写照。因此,他才”忽然想起日日走过的荷塘,在这满月的光里,总该另有一番样子吧。“这说明作者夜游荷塘,目的是使”颇不宁静“的心情宁静下来。而置身于”无边的荷香月色“,他也的确感到了某种超脱:”这一片天地好像是我的;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到了另一世界里。让他的心得到了暂时的安宁。然而,这安宁的确只是暂时的,因为,作者心灵深处的惆怅是难以排遣的,所以,当耳边传来”树上的蝉声和水里的蛙声“时,他便发出了”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的感叹。一直到”这到底令我惦着江南了“,一直到”猛一抬头,不觉已是自己的门前“,作者便从梦幻般的”另一世界“

11、回到了依然令人苦闷的现实。2借李商隐的诗,梳理作者的情感线索,总结圆形结构写作技巧。向晚不适意(愁)驱车登古原(遣愁)夕阳无限好(无愁)只是近黄昏(深愁)3圆形结构写作技巧外结构:出家门赏月色、观荷塘回家门 (游踪:出门小径荷塘归来)内结构:不静求静得静出静-失静 (文眼: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4.讨论:从文章中我们能看出作者的情感基调是喜悦的还是哀愁的?为什么?关于本文的主旨有如下几种说法,你赞成哪一种?说出自己的理由。 5.小结这篇散文向我们展开了一副优美宁静的画面,从画卷中向我们走来的是一位不满黑暗现实,内心充满苦闷,正直爱国志行高洁,注重操守的知识分子。纵观朱自清先生曲折的一生,再谈这篇文章对我们很有教益。(五)总结学法,掌握技巧1注意散文表现手法的特点,深入体会文章的内容。2了解背景,领会作者为文的缘由,透视创作历程。3要抓住线索,理清作者思路,准确把握文章的立意。(六)布置作业,课外延伸1、下面四句诗,哪一句最符合作者写荷塘月色一文的动机和心情?l.抽刀断水水更流,借酒消愁愁更愁l.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l.欲上高楼去避愁,愁还随我上高楼l.剪不断,理还乱,才下眉头,又上心头2、推荐阅读朱自清的经典散文匆匆、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等。并摘抄喜欢的段落,写下自己的感触。3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