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生态学资料.doc

上传人:枫** 文档编号:548278333 上传时间:2022-10-20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73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农业生态学资料.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农业生态学资料.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农业生态学资料.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农业生态学资料.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农业生态学资料.doc(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生态学发展阶段1)生态学知识积累阶段(1866年之前)2)个体生态学和群体生态学阶段(1866-1935)3)生态系统生态学阶段(1935-1962)4)研究尺度扩展和强化应用阶段(1962年以后)2.生态系统必须具备三个条件:(1)由二个以上的组分组成;(2)组分之间有密切的联系;(3)以整体方式完成一定的功能。3.生物组分:生产者 (producer) 大型消费者 小型消费者4.生态系统功能(1)能量流动(2)物质流动(3)信息流动5.农业生态系统的基本功能 (1)能量流(2)物质流(3)信息流(4)价值流 6.环境与生态因子7.环境(Environment):是指作用于某一特定生物个

2、体或群体以外的外界条件的总和。包括生存空间以及维持生命活动所需的物质和能量。8.生态因子包括气候因子 土壤因子 地形因子 生物因子 人为因子 火因子9.10.耐性定律 1913年美国生态学家 V. S. Shelford 在最小定律的基础上又提出了耐性定律的概念,并试图用这个法则来解释生物的自然分布现象。他认为生物不仅受生态因子最低量的限制,也受生态因子最高量的限制,即各种生态因子对具体的生物来说,都存在着一个生物学的上限和下限,它们之间幅度,就是该种生物的耐性限度(又称耐性范围)。可用一个钟型耐受曲线来表示。11.许多生态学者对耐性定律做了补充:(1)生物可能对一个因子的耐性范围广,而对另一

3、个因子的耐性范围窄;(2)对所有因子的耐性范围都很广的生物,一般都分布很广。(3)当某种生物的某一个生态因子不是处于最适状况时,对另一些生态因子的耐性会下降。(4)由于生物种群的相互作用经常妨碍生物对最适环境条件的利用。(5)生物的不同发育阶段耐性范围不同。12.趋异适应-生态型 定义 同种生物的不同个体群,长期生存在不同的生态环境和人工培育条件下,发生趋异适应,并经自然和人工选择而形成的生态、形态和生理特性不同的基因类群。是分类学上种以下的分类单位。13生态型类别 1.气候生态型2.土壤生态型3.生物生态型 籼、梗稻 温度生态型 早、中、晚稻 光照生态型 水、陆稻 土壤生态型 14. 生态位

4、1空间生态位2.营养生态位3.功能生态位4.时间生态位15. 种群的基本特征 是指各类生物种群在正常的生长发育条件下所具有的共同特征,即种群的共性,而个别种群在特定环境条件下所产生的特殊适应特征,不包括在此范围内。种群的基本特征包括种群的空间分布、种群数量和种群的遗传组成三个方面。 16. 生物种群年龄结构的三种基本类型 A增长型种群B稳定型种群 C衰退型种群17. 种群的逻辑斯谛增长 dN/dt= rN(K-N)/K N为种群数量;K为环境容量(carrying capacity),r为内禀增长率。18. 种群波动的原因1非密度制约 2密度制约 种群波动的调节1密度调节2非密度调节19. K

5、对策特点生物个体较大,寿命长,存活率高,适应于稳定的栖息生境,不具较大扩散能力,但具有较强的竞争能力,种群密度较稳定,常保持在k水平20. 两个物种的种群相互作用类型 负相互作用包括1偏害作用2寄生作用3捕食作用 正相互作用包括1偏利共生2原始合作3互利共生21 化感途径 :淋溶;挥发;根分泌;凋落物分解。22群落特征1具有一定的种类组成 2具有一定的结构3具有一定的动态特征 4不同物种之间存在相互影响 5具有一定的分布范围 6形成一定的群落环境7.具有特定的群落边界特征23群落演替原理应用(1)建立木本农业:包括有多年生木本植物在内的农林复合系统。(2)仿建顶极群落:仿自然顶极群落结构建造乔

6、、灌、草相结合的人工群落,可有效治理水土流失,营造森林景观。(3)仿自然演替过程促进农业生产。早期重视先锋植物的作用,环境改善 后再安排农业生物。24生物多样性层次包括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景观多样性25中国生物多样性经济价值包括1直接使用价值2间接使用价值3潜在使用价值26转基因生物的释放可能对环境质量、生态平衡产生不利的影响:转基因生物在自然界中释放将污染自然资源库,打破原有的生态平衡,对生态环境产生难以预料的冲击,其潜在威胁不亚于核扩散。具体表现有:(1)转基因作物本身可能会转变为杂草; (2) 转基因作物的基因漂流可能会导致新型杂草产生。(3)转基因作物可能会导致新型

7、病原体产生。(4)转基因作物可能会对生态系统中的非靶标生物造成伤害。(5)转基因生物可能危及生物的多样性。转基因生物对生态系统来说是一个具有竞争优势的外来物种,其引入可能对整个生态系统的平衡造成破坏,产生无法估量的损失。 27农业生态系统的综合结构包括1物种结构组分结构2空间结构3时间结构4营养结构食物链结构28水体立体模式29食物链的类型1)捕食食物链2)腐生食物链3)寄生食物链4)混合食物链30食物链加环类型(1)生产环(2)增益环 (3)减耗环 4)复合环 (5)加工环 31北方“四位一体”庭院生态模式32 生态效率指标分1、营养级之间的能量转化效率2、营养级之内的能量转化效率33生态金

8、字塔类型1 数量金字塔2生物量金字塔3 能量金字塔(是真正的金字塔)34在初级生产的过程中,植物固定的能量有一部分被植物自己的呼吸消耗掉,剩下的用于植物的生长和生殖,这部分称为净初级生产(NP)。在某一特定时刻调查时,生态系统单位面积内所积存的生物有机体的有机物量,称为生物量35初级生产力的测定方法:1直接收获法2黑白瓶法 3 CO2测定法4pH测定法36不同层次作物生产力1光能生产力2光温生产力3气候生产力4土地生产力光温生产力:是当水分、土壤肥力和栽培管理措施等处于最适条件时由辐射和温度决定的理论产量,是露地生产条件下产量的上限37生产力层次分析的意义:(1)明确某种作物在某一地区的自然条

9、件下可能达到的产量水平,为制定农业发展规划提供依据。(2)通过个层次影响产量因素的分析找出主要的产量限制因素,为人工调控提供依据。(3)为科学评价一个地区的产量水平提供依据,避免用绝对单产进行简单的比较。38提高农业初级生产力的途径 1、因地制宜,增加绿色植被覆盖,充分利用太阳辐射能,增加系统生物量通量或能通量,增强系统稳定性。(大地皆绿) 2、适当增加投入,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消除或减缓限制因子的制约。3、选育高光效抗逆性强的优良品种4、加强生态系统内部物质循环,减少养分、水分制约。 5、改进耕作制度,提高复种指数,合理密植,合理间套种,提高栽培管理技术。6、调控作物群体结构,尽早形成并尽量

10、维持最佳的群体结构。 39次级生产在农业生态系统中的地位和作用 1.转化农副产品,提高利用价值。2.生产动物蛋白质,改善食物构成。3.促进物质循环,增强生态系统功能4.种养结合农牧互促,有助于农业资源的合理利用和可持续的发展;5.增加就业门路,增加农民收入,并有助于建立种养加贸一体化的农业产业体系40次级生产的改善途径1、调整种植业结构,建立粮经饲三元结构。2.培育、改良、推广优良畜禽鱼品种 3.适度集约化养殖,加快畜禽渔环境控制及设施工程建设,减少维持能和其他消耗 4. 推广鱼畜禽结合,种养加配套的综合养殖模式,充分利用各种农副产品和废弃物41农业生态系统中的辅助能 人工辅助能包括生物辅助能

11、和工业辅助能42农业系统人工辅助能的作用 1、基因性投入 2、资源性投入 3、设施性投入4、保护性投入43提高人工辅助能投入效率的途径 1、因地制宜,调整生物结构。 2、优化投入组合 3、改善资源的基础状况。 4、采用节能农业技术44地质大循环的特点特点:时间长、范围广,影响面广,具有全球性质,是闭合性循环。大气中的CO2通过生物圈的光合和呼吸作用约400年循环一次。O2通过生物代谢,2000年循环一次。水圈(包括占地球表面71%的海洋)中的水,通过生物圈的吸收、排泄、蒸腾,每当200万年才循环一次。至于由岩石土壤圈风化出的矿物元素循环一次则需要更长时间,甚至要经过几亿年4546水循环的意义1

12、.水是地球表面分布最广和最重要的物质,是生命的源泉。2.水分循环不仅调节了气候,而且净化大气。3.水分作为媒介物是物质循环的重要推动者, 推动了其他物质的循环。4.水循环异常变化给农业带来巨大影响,导致旱灾洪灾。47碳的循环路径48人类对碳循环干扰:森林破坏吸收CO2能力减弱;土地过垦有机质减少,释放CO2;有机物燃烧释放CO2;工业发展消耗矿物能,释放CO2畜牧业发展-甲烷排放增加人口增长以上过程的加强49温室气体:二氧化碳(CO2)、氧化亚氮(N2O)、甲烷(CH4)50气候变化的科学原理:大气对太阳短波辐射几乎透明,却能强烈吸收长波辐射,大气在吸收地面长波辐射的同时也会向外辐射波长更长的

13、长波辐射。其中向下到达地面的部分称逆辐射。地面接收逆辐射后会升温。51碳循环干扰及温室效应对农业的影响1、对作物光合作用与净生产的影响2、对农作物品质的影响3、对农作物水分有效性影响4、对病虫草影响5、农业气象灾害增加6、对耕作制度影响7、对土壤肥力影响8、冰川融化与与海平面上升对农业影响52氮循环的基本过程1固氮作用2氨化作用3硝化作用4反硝化作用53人类对氮循环的干扰 1、含氮有机物燃烧释放氮氧化合物(NOX)污染大气 2、过度耕垦使土壤氮素肥力下降3、城市化和集约畜牧业是人畜废弃物自然循环受阻4、不合理的耕种方式及氮肥施用引起氮素流失氮污染后果1、水体富营养化问题; 2、地下水硝酸盐污染

14、和农产品硝酸盐过量,危害人体健康 3、温室气体N2O排放 4、形成酸雨(SO2、NOX)光化学烟雾(NO/N2O) 5、臭氧层破化(N2O)54养分循环特点 1 有较高的养分输入率和输出率2 系统内部养分的库存量较低,但流量大,周转快3 养分保持能力弱,流失率较高4. 养分供求同步机制较弱 55. 农田生态系统养分平衡的主要收支项 1.农田养分的输入。包括:化肥、有机肥、降水和灌溉水的输入。2.农田养分的输出。包括:收获物的输出及其淋失、流失、反硝化、蒸散和氨的挥发。3、土壤有机质的积累与减少56. 农业面源污染的特点(1)形成时间和量的不确定性(与降雨联系)(2)多种污染源相互交叉(排放人不

15、明确)(3)分散性和时空变异性(4)不易监测性。57. 化肥污染的不良影响1破坏土壤结构导致土壤酸化2化肥对水体的污染(N,P流失,硝酸盐渗漏)3化肥对大气的污染4土壤重金属积累(一些矿物为原料的肥料,如磷钾化肥,硝酸铵等)58. POP(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特点是持久性、生物蓄积性、高毒性、半挥发性、长距离迁移性59. 资金流与能物流的关系1、相耦联的关系2、独立关系60. 经济外部性(1)成本外摊 (2)收益外泄61. 农业生态系统调控机制的基本特点 1、兼有中心式调控和非中心式调控两种机制。 2、具有自然调控、人工直接调控、社会间接调控三个层次。 62. 自然调控过程可分为(1)程序调控(2)随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