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举人”(下)-为什么说穷秀才富举人.docx

上传人:夏** 文档编号:548267138 上传时间:2024-02-11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16.5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说“举人”(下)-为什么说穷秀才富举人.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说“举人”(下)-为什么说穷秀才富举人.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说“举人”(下)-为什么说穷秀才富举人.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说“举人”(下)-为什么说穷秀才富举人.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说“举人”(下)-为什么说穷秀才富举人.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说“举人”(下)-为什么说穷秀才富举人.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说“举人”(下)-为什么说穷秀才富举人.docx(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说“举人”(下):为什么说穷秀才富举人 新科举人的荣耀完宠,是从放榜那一刻开头的。放榜这天,在全.的期盼中,有鼓乐、仪仗、兵丁护送榜文,顺天府到府尹衙门、各省到布政使司衙门或巡抚衙门前张挂。一时间,万人空巷,即便与这次考试完全没关系的人,往往也会前往观看,共享他人“金榜题名”的喜悦。 从唐朝开头,各州县经过解试选拔后向中心举送人才,地方官员会仿效古代乡饮酒的礼仪,请中试者赴宴,一者对其中选表示庆贺,再者为其赴京城参与省试送行。由于宴会上要唱诗经叫小雅中的鹿鸣,所以宴会也称“鹿鸣宴”。明清时,在乡试放榜后的其次天,也循例进行鹿鸣宴。这是为新科举人进行的庆祝宴会,一般由巡抚主持,在各省布政使司衙门

2、或巡抚衙门进行,诸考官及中式的举人参与。宴会上除了唱歌鹿鸣外,还要跳“魁星舞”,以期神助文运,能在行将来临的会试中及第。由于参与乡试的人比较多,试官一时难以校阅评定,评阅试卷的工作,往往要迁延半个月之久。这期间,一些贫寒的士子,由于负担不起在省城的资费,早已回到家乡,并不能参与鹿鸣宴。比如儒林外史中的范进,原来参与乡试就没有盘费,所以“出了场即便回家”。放榜的那一天,家里没有早饭米,母亲已经是饿得两眼都看不见了。没有方法,范进只好抱着家里一只生蛋的母鸡,到集市上去叫卖。他走后不到两个时辰,报喜的人就一批接一批地来了,原来他高中了广东乡试的第七名。他母亲“没奈何,只得央及一个邻居去寻他儿子”。那

3、邻居飞跑到集上,观察范进抱着那只鸡,手里插着一个表示要出售的草标,“一步一踱的东张西望,在那里寻人买。”得知自己中举的消息,他开头死活不信任。由于邻居的执着,他才中断了卖鸡的营生回家。有的人由于贫困不能参与鹿鸣宴,有的人则由于各种缘由,得以重宴鹿鸣,也就是两次参与鹿鸣宴。一个人假如及第足够早,年寿足够长,60年之后,遇到与自己当年同一个甲子纪年的乡试,他可以以同年的身份,再次参与鹿鸣宴。虽然大家都是同年,但由于他年纪大,资格老,这种现象也少有,所以无论是与宴官员,还是新科举人,都对他特殊敬重。“而且遇到这种情形,则皇上肯定加恩,官员则肯定高升一步;在乡间的举人,也要赏一教官的头衔,从今也算是国

4、家的命官了。所以遇到此事,都要大大的庆贺一次,比原中举之时,还要喧闹得多,原来也是百年不遇的事情”(齐如山:中国的科名第83页)。一旦乡试及第,一夜之间,就能快速获得众多经济利益和较高的.地位。清朝规定,新科举人,顺天府由礼部、各省由布政司发给牌坊银20两。20两银子,这已经是当时一般百姓两年的劳动所得了,此外,官府还要发给新科举人顶戴、衣帽和匾额。不肯定个个举人都会修建牌坊,但制作牌匾或他人致送牌匾,在当时则是很普遍的事情。“第一名解元,其次名亚元,第三、四、五名经魁,第六名亚魁,余日文魁”(清代科举考试述录及有关著作第109页)。我们在科举博物馆见到的那么多“文魁”的牌匾,就是因此而来。有

5、这样一个民间故事:一个书生家中贫困,向亲友借贷,但均遭拒绝。中举后,亲友纷纷前来巴结,送钱送物,趋之若鹜。书生经受了这番人情冷暖,感慨万千,在门口贴了一副对联:“回忆去岁,饥荒五、六、七月间,柴米尽焦枯,贫无一寸铁,赊不得,欠不得,虽有近亲远戚,谁肯雪中送炭;侥幸今年,科举头、二、三场内,文章皆合适,中了五经魁,名也香,姓也香,不拘张三李四,都来锦上添花。”范进的事例,也是这一人情世事的生动写照。范进在童生试考试中,原来得的是第一名,考官周学道也称他的文字“火候到了,即在此科肯定发达”。可当范进参与乡试没有盘费,去向他的丈人胡屠户商借时,却被胡屠户骂了一个狗血喷头。数落他中秀才并不是由于他的文

6、章好,而是试官见他年纪大、不好意思不录用而取中的:嘲笑他想考举人、想中老爷是“癞虾蟆想吃天鹅肉”;要求他趁早收心、老老实实做一个塾师,每年挣几两银子养家糊口;挖苦说假如借盘缠给他,结果只是把辛苦杀猪赚得的银子“丢在水里”。范进不甘心不试而败,瞒着丈人参与了乡试,并一举高中。范进中举之后,他的丈人胡屠户闻讯后提着七八斤肉、五千钱前来贺喜,这些钱成为打发三批报喜人的赏钱。当范进为此向丈人拜谢时,“胡屠户一再担心道:些须几个钱,不够你赏人”。随后,同是举人出身、做过一任知县、别名静斋的张乡绅,尽管与范家一向有失亲近,这时也以“年谊世好,就如至亲骨肉一般”的身份前来贺喜。见范进实在清贫,他先是出手阔绰

7、地给了50两银子的贺仪,接着又将自己在东门大街上一套三进三间的房子送给了范进。胡屠户一天杀一头猪,所得不过一钱的银子。所以当他拿着五千钱前来贺喜时,他的几个儿子便不愿。胡屠户想到“姑老爷今非昔比,少不得有人把银子送上门来给他用,只怕姑老爷还不希罕”,这才不顾儿子的阻挡,毅然决然拿了来。“自此以后,果真有很多人来奉承他:有送田产的、有人送店房的,还有那些破落户,两口子来投身为仆,图荫庇的。到两三个月,范进家奴仆、丫鬟都有了,钱、米是不消说了。张乡绅家又来催着搬家。搬到新居子里,唱戏、摆酒、请客,一连三日”(儒林外史第三回)。乡试中式之后,举人的前程似锦,出路有多种选择,都能左右逢源。首先,中举人

8、之后,也就获得了参与会试的资格,可以连续在科举的道路上高歌猛进。一个人参与乡试,可以有多种途径,而参与考进士的会试,则是举人的特权。即便至高无上的皇帝,想让一个人参与会试,也要先赏他一个举人,使得他具有参与考试的资格,否则便不能参与会试。从乾隆年间开头,即便考不上进士,在参与三次会试之后,可以参与由皇帝钦派王公大臣进行的拣选,称为“大挑”。大挑仪式简洁,不作文,不考试,只要在试官那里面见一下,就能打算去取,而且往往是十人一起谒见。大挑录用相对简单,一般是每六年进行一次,十取其五。被选取者分为二等,一等取两人,以知县用,称大挑知县;二等取三人,用作学官,或者是州的学正,或者是县的教谕。其次,乡试

9、中第之后,即便会试不中,也不参与大挑,“即按班次,亦可选授知县,补用教职。或身膺民社,或职司秉铎,并有从今渐跻仕者。其出身之途,甚关紧要,非诸生之不得中式、仅以顶戴荣身者可比”(大清会典事例卷三五一)。清朝初年,会试下第的举人,可以考授推官、知州、知县、通判等官。后来由于进士选官的挤迫,举人入仕之途渐渐壅塞,要选任知县,往往需要等待30多年。人生苦短,时日无多,长期等待不是方法,从朝廷到举人自己,都只好别开新途,另找门路。举人 的出路,也因此每况愈下,主要是担当各级各类的学官和教职。一是担当州学正、县教谕;二是担当八旗宗学和地方官学的教习;三是担当书院的山长。由于进士大都选择做官,秀才主要担当

10、启蒙训练的塾师,“如此一来,山长一缺,便也成了举人的专利品了。所以中了举人之后一生靠当山长生活者,占了大多数”(中国的科名第93页)。除了担当知县之外,举人无论担当怎样的教职,都可以参与会试。这也意味着,学校和书院不过是他们在科举之路上临时歇脚的驿站。他们处在亦教学亦备考的过程中,具有学官或老师和考生的双重身份,这被看做是举人最廉价的一件事。举人被现代讨论者列入上层绅士之列,是由于他们在.上享有崇高的地位和声望。一旦中举,也就获得了“一命之荣”。这时刻印章,可以加一个“臣”字。一般人只能用“某某印”或“某某之印”,而举人则可以刻“臣某人印”,自觉地把自己纳入到了国家官僚队伍的序列中。百姓见知县

11、,需要跪拜;秀才见知县,名为禀见。而举人与知县交际往来,则完全平起平坐,属于拜客的性质,可以称兄道弟。如举人可以随时给知县写信,下款称“治愚弟某某”,也就是所管辖下的兄弟的意思。在等级严明的.中,一些官员居官自傲,对比自己职分低的人,往往“端茶送客”:“谈完话后,仆人便把盖碗茶一举,表面的意思,是我们话已说完,请任凭喝茶吧,可是规定的习惯,这就是送客。所以每到一举茶杯,则帘外下人便高声呼日送客,客人也就得告辞了。这种法规,是来客或辞或坐,必需听仆人的意思,客人不得任意辞或止也。”(中国的科名第95页)“端茶送客”实质上体现的是主客不公平的关系,知县对秀才,可以如此,但对与自己公平的举人则不能。中了秀才称为相公,也称先生;而中了举人,则称为老爷。不仅百姓这样称呼,而且伴侣间书信往还,也用“老爷”的称呼,以表示礼敬。蒲松龄在聊斋志异中,指出“老爷”或“大老爷”称呼的出现和流行,体现了上骄下谄的世风。“即康熙四十余年中,称谓之不古,甚可笑也。举人称爷,二十年始;进士称老爷,三十年始;司、院称大老爷,二十五年始”(夏雪)。可见康熙前期,举人还只是称“爷”,后来就和进士一并称“老爷”了。不同的是,进士的儿子,也称少爷,而举人之子,则没有这样的称呼。(责任编辑:中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其它文档 > 租房合同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