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行车中的数学.doc

上传人:新** 文档编号:548254409 上传时间:2022-11-29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1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自行车中的数学.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自行车中的数学.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自行车中的数学.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自行车中的数学.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自行车中的数学.doc(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自行车中的数学的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让学生运用所学的圆、排列组合、比例等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让让学生了解数学与生活的广泛联系,获得运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思考方法,并加深对所学知识及其相互关系的理解。教学重难点: 1、普通自行车的速度与其内在结构关系的数学模型; 2、变速自行车的能变化出多少种速度。教学过程一、 新课导入:师:同学们,我们学数学用数学,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你看我们这自行车里就有许多数学知识。今天我们就一起研究自行车里的数学二、新课教学: 1、了解自行车的结构和行进原野(课前在讲台上摆放3辆自行车,一辆普通自行车,一辆变速自行车,一辆儿童自行车。)师:同学们,谁知道自行车是

2、怎么行进的?(教师边说边推动一辆自行车,请学生仔细观察、讨论、回答。)生:靠车把推动的。生:靠车轮流动的。生:靠脚踏推动齿轮转动,齿轮带动车轮前进的。师:齿轮是怎样带动车轮的?请同学们仔细观察。(教师转动脚踏,让学生仔细观察。)通过学生观察回答,教师总结提出结论: 脚趾蹬一圈,前齿轮转一圈,链条跟着前齿轮转动,后齿轮跟着链条转动,后轮跟着后齿轮转动。链条间的孔与前后两个齿轮的每个齿对应,前齿轮转过一个齿,后齿轮也一定转过一个齿。前齿轮转多少齿,后齿轮也转多少齿。后齿轮转一圈,车轮转一圈。 教学时,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引导学生开展观察、操作、推理等活动,获得基

3、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 2、研究普通自行车的速度与内在结构的关系提出问题师:我们刚才了解了自行车行进的原理,哪么谁知道脚踏噔一圈,自行车能走多远呢?分析问题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研究解决问题的立案。方案1:蹬一圈,量一下就知道了。 通过直接测量来解决问题,但误差较大方案2:通过车轮的周长乘上后齿轮转的圈数来计算蹬一圈自行车走的距离。师:怎样知道前齿轮转一圈,后齿轮转多少圈呢?怎么办?(学生再观察、讨论)建立数学模型蹬一圈自行车走的距离=车轮的周长(前齿轮的齿数后齿轮的齿数)例题1、求解:如果前齿轮齿数为48,后齿轮齿数为19,车轮直径为71cm,哪么蹬一圈能走多少米?如果前齿轮齿数为26,后齿

4、轮齿数为16,车轮直径为66cm,哪么蹬一圈能走多少米?汇报交流师:蹬同样的圈数,哪辆自行车走的最远?对比你发现了什么规律?总结:蹬一圈自行车走的距离与车轮直径、前、后齿轮的比值有关。 这个问题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研究解决问题的方案,使学生充分经历“分析问题建立数学模型求解”的解决问题的基本过程。教师在注意班上同学的不同思路,通过适当的引导,帮助学生建立相应的数学模型。而在数学教学中,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主动与同伴合作,积极与他人交流,也可提高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信心。 3、研究变速自行车能变化出多少种速度。师:通过我们刚才的观察、研究,我们了解了自行车蹬一圈所走的路程等于自行车

5、车轮的周长(前齿轮的齿数后齿轮的齿数)。车轮大小不变时,前后齿轮的齿数的比值越大,蹬一圈自行车走距离就越远,速度也就越快。而为适应各种需要,人们还发明了变速自行车。 师: 老师这辆变速自行车,有2个前齿轮和6个后齿轮,它能变化出多少种速度呢?、学生讨论交流,完成书本第65面的表格,并回报情况。师:蹬同样的圈数,哪种组合使自行车走的最远?结论:蹬同样的圈数,前后齿轮的齿数的比值越大,自行车走的最远。 这是生活中常见问题,通过解决这类问题,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充分利用学生身边的生活现象引入数学知训,会使学生对数学有一种亲近感,感到数学与生活同在,并不神

6、秘。而且,也会激起学生探求新知的强烈愿望。 4、知识拓展: 生自己提出一些自行车里的数学问题并解决它。如,让学生按由远到近(蹬同样的圈数,使车走距离)的顺序,将各种组合排序;如何使这辆变速自行车能变化出12种不同的速度等等。 这样不仅可以使学生了解数学与生活的广泛联系,还可以培养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发现实际问题中所包含的数学信息的能力。二、 归纳总结: 今天的学习,我们发现了自行车里运用到我们学过的哪些数学知识?(圆的周长、排列组合、比例等)你明白了什么道理? 学生初步认识数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及对人类历史发展的作用,是人们生活、劳动和学习不可缺少的工具,从而增进对数学的理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达到用数学知识服务于生活的目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