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促进学校的发展.doc

上传人:鲁** 文档编号:548252623 上传时间:2024-03-15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2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如何促进学校的发展.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如何促进学校的发展.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如何促进学校的发展.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如何促进学校的发展.doc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如何促进学校的发展.doc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如何促进学校的发展.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如何促进学校的发展.doc(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关注发展要素 促进学校发展2002年8月,组织决定由我负责筹建和开办杜桥实验小学。站在杂草丛生、破旧不堪的校园,我心头沉重,一片惘然。9月1日,学校在家长围着校长室大声痛骂,学生哭哭啼啼不愿上学,教师埋怨条件艰苦的窘境下开学了。我真切地感受到当时学校的生存状态,800多名家长群情激怒,处境令我无法描述。人们期待着校长,如同期待神灵的救赎。我感觉有一种使命在逼使我去做一些什么,做一些可以使他们满意的事。在压力中,我苦苦探求,深深思索:学校如何尽快被家长、社会认可?如何在逆境中立足、发展?我在追寻中实践,在实践中提炼。建设校园文化,丰富学校内涵良好的校园文化是学校发展的基础,也是学校可持续发展的肥

2、沃土壤。不仅可以促进教学、科研及管理活动,而且可以使师生精神振奋,具有强大的凝聚力和吸引力,能较好地调节和激励师生的思想行为,培养和激发师生的群体意识和集体精神,促进师生的自我约束、自我管理和自我完善。校园文化重在建设,包括校园物质文化、校园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三个方面。学校物质文化属于校园文化的硬件,是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会直接影响师生的发展。提供有力的环境支持,建设优美的环境氛围能够使师生精神愉悦,快乐地工作、学习。我校校园原是有五十多年办学历史的老杜桥中学校园,校舍较为陈旧,场地相对较小。为了营造美的学习、工作环境,促进师生身心健康发展,我们动足脑筋,逐步进行改建,小至室内外墙壁,走廊墙壁

3、的利用,橱窗、名人像、语录牌作用的发挥及墙角布局与陈设等,努力通过环境氛围建设为每一个师生提供成长的舞台。学校精神文化是校园文化的核心,体现着校园文化的方向和实质。三年来,我们在集思广益的基础上,逐步形成了自己的办学思想,用“让每个学生学会做人”的办学目标统领学校的各项工作,通过树立学生“做世纪少年,成中华大业”的理想,促进学校的各项工作,用教师“严肃、严谨、严格”的教风,落实学生“勤思、勤问、勤练”的学风,逐步形成“自信、自立、自强”的校风。学校各项活动的开展,是以科学、民主、有序的管理为基础的,针对学校工作实际,我们提出了构建常态长效机制为目标的学校制度建设。几年来,逐步完善了责任制、考评

4、制、奖惩制等一系列管理规章制度。这些制度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有效地为学校的发展保驾护航,并充分体现了教师当家作主的精神风貌。关心教师成长,提升教师素质教师是学校活动中最活跃的要素,是影响教育活动最终成效的关键因素,也是学校教育持续改进的最深刻的变革力量。教师的素质,不但是学校教育质量的基本保证,更是学校教育内涵不断提升的动力之源和可持续发展的最关键因素。要让每一个学生都得到主动、和谐发展,就要使每位教师得到终身的专业发展;要使每位教师都得到终身的专业发展,就要使学校成为教师专业发展的基地。首先,为每位教师提供成功的机会。一个成功的校长,应该是能够点燃每一位员工的热情,凝聚向心力的人。热情如

5、何点燃,向心力如何凝聚,这就要求校长在管理活动的各个环节都要把调动教师的积极性作为出发点和归宿,充分考虑到教师工作的职业特点,重在激励,努力为教师创造一种能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工作条件。杜桥实验小学是一所年轻的学校,说他年轻不仅是因为他建校时间短,更因为他有一支年轻、充满朝气的教师队伍。管理这样一支队伍如果像管理老教师一样,让他们做蜡烛,照亮别人,燃烧自己是不现实的,也是不符合社会发展的。因为教师既是自我奉献的事业,也是成就自我的事业,更是生命的历程。教师的工作不仅是付出与奉献,同时也是获取,获取自身的成长,获取成功的愉快,获取人生的价值。校长如何为教师创造条件,帮助教师不断超越自我,体现自身价值

6、,从而实现“师生共同成长”的办学目标,是工作的第一任务。为此,我带领班子成员,树立服务意识,学会感知教师,积极了解教师的潜在需求和心理状态,感受了解他们的工作、生活、见解,倾听他们的倾诉,尽力支持并创造条件,帮助获得成功的愿望。教育科研是提升教师素质的“孵化器”。当今社会赋予了教师更多的责任和权利,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期望。教师要适应这种要求和希望,就需要新的知识的能力,尤其是教育科研能力。农村小学教育科研的关键任务是解决学校教育实践中的问题和矛盾,致力于促进教育教学质量和教师教育教学水平的提高。我们将课题研究定位在“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重点解决实际问题”,真正把教学中的热点、难点化为科研

7、课题去研究,力求体现“以校为本,以过程为本,以质效为本”。建立了青年教师科研成长计划和学校课题研究系统,制定了鼓励教师参与教科研,开展课题研究的考核制度,形成了级级有课题,人人参与课题研究的局面。开展学科、年级组协作交流是提高教学实效的有效途径。反映教师综合素质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教师的课堂教学艺术,如何提高教师40分钟的教学效率是学校一直关注的一项工作。学校力倡学科、年级组的集体协作备课,大家一起讨论共同切磋互相研究,敲定某课的“最佳”课前设计思路,接着互相听课堂实录,最后又集体反思,看看课前集体设计思路的可行性,再看看每个人课中创造是否精彩,有所感悟。学校鼓励教师参加各种教研活动,活动中,教

8、师们清晰、现场、零距离地感受整体课堂流程。活动后,教师们像医生一样对执教者的教学进行诊断,进行放大后的审视。每节富有创意的观摩课,虽然仍然存在许多问题,但却带给了教师无尽的思考,更激起了他们探索的兴趣,学校的学习氛围在他们的带领下呈现出勃勃生机。 聚焦课堂教学,提高教学实效课堂是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主阵地、主渠道,占据了学校的主要时空,是学校其他一切工作层层展开有序运转的轴心。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期望的效应是“让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因为课堂是师生人生中一段重要的生命经历,是他们生命的有意义的构成部分。对于学生,课堂是学校生活的最基本的构成部分,它的质量,直接影响自己当前及今后的多方面发展和成长;对

9、于教师,课堂是其职业生活的最基本的构成部分,它的质量,直接影响教师对职业的感受、态度和专业水平的发展,生命价值的体现。教师只有充分认识到这一点,才会感到教学工作是快乐的,才会热爱自己的学生,热爱自己的工作,从而激起自觉上好每一节课,使每一节课都得到生命满足的愿望,积极地投入教学改革。营造平等、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现代教育心理学认为,教师和学生往往因为各自成长的时代和环境不同,对同一问题的认识、理解和心理感受产生差异,这种差异的存在使教师和学生之间的沟通和交流产生一定的的影响,形成教学落差和心理落差。需要教师改变自己的角色,加强与学生的交流和沟通,让学生更多地体会到老师的爱护和关怀,消除学习过

10、程中的心理障碍,愿意并敢于把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和想法告诉自己的老师,积极主动地老师进行沟通和交流,找到解决困难和问题的思路和方法,促进课堂教学中师生关系相融共济。重视学生独特体验。以往教师在课堂上只关注自己课前预设的教案,急于完成落实教学任务,很少考虑学生学得怎样。要体现课堂活力,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必须转变教学方式,把这种只关注教师自己怎样教,转变为在关注教师教的同时,更加关注学生的学,关注学生的真实感受,独特体验。随着学生在课堂上的真实表现适时调整教学思路,用自己的“机智”最大限度地激活课堂,促进课堂的动态生成,与学生共同探讨、学习,在相互交流中形成师生之间的有效互动。加强课堂反思

11、,重构教学行为。教师在课堂上的点拨、引导、启发都会直接影响教学的效果,这就需要教师自觉地把自己的课堂实践作为认识的对象进行全面深入的冷静思考和分析总结,从而进入更优的教学状态。从教师成长的规律可以看出,教师的实践经历不会自动生成科学经验,促进教师发展。正如美国学者波斯纳认为:没有反思的经验是狭隘的经验,至多只能形成肤浅的知识。只有经过反思,教师的经验方能上升到一定的高度,并对后继行为产生影响。实验小学的教师大多已具有多年的教学经历,也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他们如果不会反思,经验的价值等于零,对他们自己来说等于浪费。教师的经验好比宝库,开启的钥匙就是反思。反思是联系教师先前的教学经验和今后的教学行为

12、之间的桥梁。我们主张反思不是脱离行为的纯思辨行为,而是主张反思的结果要能改进或指导他们的行为,让教师在课堂拼搏中“学会教学”。改革学校管理体制,增强办学活力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教育的发展必须依靠改革,改革是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很重要的一项内容就是深化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逐步建立学校自主办学、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运行机制。而学校内部管理体制的改革是对学校自身能力的一种解放。这里所说的学校自身能力的解放包含两层意思,一是学校作为一种社会组织,通过体制的改革和内部机制的转换由他组织状态变成自组织状态。二是使学校内部全体成员的智力和非智力潜能充分地释放出来。所谓自组织,是指

13、一个组织能根据本组织的目标去调整自己的行为,使组织具有自我激励与约束,自我发展与调控的功能。而他组织是政府的附属物,它对上级机关有很大的依赖性。我国学校长期处于他组织状态,学校自身的积极性受到了严重约束。面对市场经济的大潮和社会对劳动力的多重需求,以他组织为基本特征的学校组织的管理功能很难得到有效的发挥,学校内部管理体制的改革势在必行。在自组织中谁是组织的主体呢?这就是学校的全体教职工。他们是学校教育质量、成果、效益的直接创造者。他们的主体意识越强烈,其事业心、责任感就越强烈。过去我们主要是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和校长的民主作风来激励教职工的积极性,但是从体制上就体现的不够了。因此,我们用以人为本的

14、管理理念来创新学校的管理体制,激活学校的各级各类组织和各种各样的规章制度,实施明确的岗位目标责任制。学校根据政策规定和工作需要,考虑学校内设机构设置,对职能重复,业务相近的重叠机构,该撤销的撤销,该合并的合并,该强化的强化,该弱化的弱化。在此基础上,界定内设机构职能,将学校发展目标层层分解到每一个岗位。每个工作岗位都要结合有关要求和学校工作实际确定岗位职责和责任目标,所有工作岗位的职责内涵必须覆盖学校工作的全部外延,达到“事事有人管,人人真管事”的工作规范。分配制度的改革。是我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的又一个重点,多年来的事实告诉我们,传统的平均分配,不利于激发教职工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也将使学校

15、发展失去动力和活力。于是,我们下大力气进行了分配制度的改革。一是确立“多劳多得,优劳优酬”的基本原则。在不影响教职工基本工资待遇的基础上,对学校福利进行重新分配,通过对教职工工作的量化考核来确定其应得的份额。工作做得越多,工作越出色,享受的福利就越多。二是实行工作绩效与考核评聘、评优评先、自身发展密切挂钩,鼓励教职工努力工作,让教职工真切感受到个人价值的实现,感受到成功。三是改革教师评价制度。分配制度改革要落到实处,有一个很重要的前提,那就是首先要建立和健全一套完善有效科学的评价制度。通过多年的探索与实践,我校已经建立了一套教师基础性评价指标和发展性评价指标,注重教师的显性工作和隐性工作,力求公开、公平、公正地评价每一位教职工。学校内部管理体制的改革,触发了人的积极性的充分发挥和人的能力的充分展现。而一旦人的积极性得到充分发挥,什么奇迹都会发生。以前,学校德育工作与日常教学工作往往是分离的,德育工作明显的落后于学校其他工作。因此,学校确立了“德育首位”的发展战略,强调必须把学生的德育工作放在一个突出的地位,把关注学生思想道德问题作为评价教师工作成效的重要因素,要求教职工将德育工作作为自己的职责。学校德育工作从此面貌一新,实现了教育质量“从单纯的学习成绩向育人的质量以德育为核心的全面素质的提高”的转变。使德育工作生机勃勃、硕果累累,成了学校一道亮丽的风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