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如何关爱离异家庭学生.doc

上传人:壹****1 文档编号:548250218 上传时间:2024-03-14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18.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谈如何关爱离异家庭学生.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谈如何关爱离异家庭学生.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谈如何关爱离异家庭学生.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谈如何关爱离异家庭学生.doc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谈如何关爱离异家庭学生.doc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谈如何关爱离异家庭学生.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谈如何关爱离异家庭学生.doc(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谈如何关爱离异家庭学生摘要 健康成长的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然而,随着时代的进步,社会的发展,观念的更新,在社会上悄然兴起的“离婚潮”,却极大地影响到了我们青年一代的心理健康成长。有统计资料显示,我国每年离婚人数已超过100万,平均每分钟就有一起离婚案,并且以每年35%-40%的速度递增。离婚家庭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已成为了全社会关注的一个社会问题。作为一名负责任的基层教育工作者,本文将从自己实际教学中的切身感受,认真分析父母离异对青少年造成心里失落、缺乏安全感、自卑孤僻、无法学习、仇恨他人等心理阴影的根源,再从他人、集体、社会等各个方面来帮助离异家庭孩子重建自信、乐观、积极的健康心

2、理。关键词 :离婚潮心理 成因 分析 对策案例:一名离异家庭的学生周小燕的来信:“一年多了,爸爸总是和妈妈吵架,终于还是抵不住哪个坏女人的勾引,他不要我和妈妈了,我恨他们,现在,每天上学我好怕同学们看我的那种眼神,我不想和他们玩了,上课时我怎么也不能集中精神去学习了,我成绩已经下降很多了,我不想再上学了,我今后该怎么办啊,老师?”看着这封信,我的心在滴血,他那幼小的心灵承受了太多太多不该由他来承受的压力,已经严重影响到了他的心理健康成长了。的确,在这“离婚成为时尚”的今天小益肯定不是个案,如果没有人对他们进行引导和帮助,他们对生活、对他人、对社会的不满可能被无限放大,在这种心理状态下成长的一代

3、,我们又怎能奢望他们来担负起建设祖国在重任呢?离异家庭子女心理存在那些问题?我们又怎么减小心理阴影对他(她)们健康成长在影响呢?一、离异子女心理存在问题分析:(1)心里失落电影妈妈再爱我一次的主题歌中有一段这样唱:“有妈的孩子像个宝,没妈的孩子像根草。”的确,在现代文明的中国,国家早就把计划生育列入基本国策,一双夫妇只生一个孩子。沐浴在新时代的一个个天生娇子,是何等的幸福?初为人父、人母的双亲,享受着爱情结晶给他们带来的欢乐。从孩子一呱呱落地就疼爱得衔在嘴里怕化了,放在手心里怕飞了,成天围着心爱的宝贝,掌上的明珠,家中的“皇帝”,再加上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加倍的宠爱,孩子真是天天成为“美食家

4、”、时时扮演“时装秀”、刻刻成了“玩具王”浸透了甜蜜。然而原本的天伦之乐,转眼间遭到了天塌地裂父母的离异。彻底粉碎了他们纯洁天真的人生最初梦想,刹那间从峰顶跌入了深渊,他们无所适从,一片茫然,转念之间失去了温馨的家,日夜担心着爸妈都不爱我了,都抛弃我了,“由宝变草” 的心里失落可想而知了。(2)缺乏安全感父母离婚了,爸爸(妈妈)不要我了,多数家庭离婚后小孩会被送给爷爷、奶奶、外公、外婆或其他什么亲戚扶养。此时,他们幼小的心灵会产生这样的疑惑,是不是自己不可爱,没有什么价值,所有人都会抛弃我,不要我了。前不久,在报纸上看到这样一篇文章,一名中学生在8岁时父母就离异,他被年迈奶奶带大了,然而不幸的

5、是奶奶也因病撒手而去,然后他在父母你推我送的尴尬中,深深地感觉自己是个多余在人,只有在奶奶身边他才有安全感,最后他无奈选择了在奶奶的坟前自焚来结束自己年轻的生命。(3)孤僻自卑父母的离异,使孩子们觉得在同伴、亲友、老师面前丢脸,抬不起头来。因而不愿与人交往,终日沉默寡言,逃避现实,最好把自己整个儿躲藏起来。长此以往性格孤僻,不愿把自己的内心世界透露给任何人,让心里郁闷埋藏在心底。失去了学习和生活的信心,学习成绩肯定是急剧下降,这样恶性循环下去,孤僻自卑的心理必将成为他们一生的梦魇。(4)无法学习由于父母离异,孩子的学习条件多数变得较差,情绪受到挫折,无法安心学习,加之平时学习无人问津,学习成绩

6、肯定受到影响。李小益本来是个聪明向上的学生,因父母离异,他被判给妈妈抚养,由于心理产生的严重的失落感,加之长期以来家庭战争的影响,自己根本无法坚持学习,心理又过分压抑,精神上受到很大刺激,上课不能认真听讲,甚至有时作业不愿做,产生了“破罐子破摔”的心理,根本就无法学习了。(5)仇恨他人曾经在一调查中,发现有一个6岁的女孩,当人们问她你最喜欢的是什么,她居然毫无顾忌地脱口而出枪,再问她,你要枪干什么?她毫不变色地说,打死和妈离婚的爸爸。由此可见,父母离异对孩子的心灵上留下了多大的创伤,小女孩难道真的要打死亲生父亲吗?不,是她在稚嫩的心灵中,烙下了父亲不轨行为的烙印,才产生如此仇恨的报复的心理。是

7、啊,在当今的少年儿童看来,人生最大的幸福是有“温暖的家”,有爱自己的父母。但是,离婚的孩子经受了爸妈离婚前那“激烈的海湾战争”和“拉锯式的冷战”。还时不时还会把他们当作挡箭牌和出气筒,一声声的威胁,如雷贯耳,惊怕的眼神比画家笔下的还要入木三分,终日在恐慌中渡过,幼小的心灵受到了扭曲,在他们的心灵深处埋下了仇恨的种子,仇恨父母,乃至仇恨周围的一切,仇恨整个社会。二、如何使孩子走出“围城的残垣”,家庭离异这片沼泽,我们施行以下策略。1、用爱心抚慰失落的心灵爱心,是建立在责任心之上的。孔子言:“仁者爱人”。教师最无私,可称“大仁”,“爱心”自是最不能少。更何况教育是一种心灵、情感人格的交流活动,严肃

8、有余,慈爱不够,交流难臻畅达,教育的效果自然好不了。离异家庭的孩子在家庭中难以得到爱,此时,老师,尤其是班主任的关爱无异于一剂良药,孩子在冰冷的世界里感到了老师的温暖,明白自己没有被抛弃、被遗忘,有人在关心自己,心灵的失落必会减轻许多。我曾有一女学生,父母离异后长期把她放在年迈的爷爷奶奶家里,她心中的烦恼无人诉说,就在日记里写道:“同学们的烦恼可以跟妈妈说。我的烦恼只能跟小狗说。”看到这则日记后我在她的日记本里给她写了这几句话:“老师是你的朋友,有什么烦恼和心里话尽管和我说好吗!”接着,在平日里我会经常主动找她谈心,问问她学习上、生活上有什么困难,和她谈理想和未来,当知道她的理想是一名老师时,

9、就特别安排她为几名成绩不好的学生补课,培养她的兴趣,在一次主题班会中,她的演讲获得了同学们的热烈鼓掌,在取得成功体验的喜悦和赞赏的同时,激发了她的自信心和上进心,使她感到没有被老师和同学们抛弃和遗忘,有很多人在关心她、爱护她。同时又想办法和她妈妈取得联系,跟她谈孩子的心事和平时的表现,让她妈妈尽量抽多一些时间给孩子,多跟孩子进行心灵的交流。从而在老师和家长的共同努力下引导孩子健康的成长。渐渐地,她的学习成绩一天天好了起来,人也活泼开朗了很多。2、在集体大家庭中找回安全感离异家庭的孩子第一感觉是爸爸(妈妈)不要自己了,影响成绩后又会臆想老师可能也会抛弃我了,同学们也会嘲笑我,不和我玩了吧。针对这

10、种情况,作为老师,尤其是班主任老师,要在学校里发挥集体大家庭的优势,让他们感受到来自老师、同学们整个集体的关心和帮助,在集体大家庭中找回失去已久的安全感。在收到周小燕的来信,了解情况后,我在平时的生活、学习中给予他更多的关爱。一次他得了重病住了医院,我知道后,带领班里的同学去看望他,并给他补课,跟他讲保尔、张海迪的故事,给他战胜疾病的勇气和力量,让他感到缺了一份父亲的爱,多了老师的关爱和四十多个同学的帮助和关心。集体大家庭的关爱虽然不能代替父母的爱,但可以弥补父母的爱。得知他喜欢打乒乓球时,特意在班里组织了一次乒乓球友谊赛,通过比赛他获得了第三名,从而培养他勇于拼搏、不畏艰难的精神。在他生日时

11、,我又组织全班同学向他祝贺,每人一句真诚的祝福,一个小小的礼物,使他感到生活在一个充满友爱真情的集体里,生活充满生机,任何艰难险阻都毫无畏惧,在这里他不再是孤孤单单一个人了。3、用理解和鼓励驱除孤僻自卑苏霍姆林斯基说过“理解是改变偏执的良药”。离异家庭的孩子思想负担重,怕老师知道家中真实情况,更怕同学知道,久而久之,必将养成封闭、孤僻、自卑的性格。此时,老师应该经常与他们进行沟通,帮助他们对父母的离婚有个正确认识。父母的事由他们自己去处理,孩子无法左右家庭,但要保持自我,同时要让他们明白,老师和同学们根本就不会嘲笑他们,更不会疏远他们。平时,我们应多创造活动环境,安排一些班级活动让他们参与,而

12、当他们取得了成绩后,不失时机的对他们进行表扬和鼓励,上课时有意识地关照他们参加讨论、回答问题,犯错误时则尽量维护他们幼小的自尊心,以理晓之。而对于有一定组织能力的孩子我就把活动中重要的活动交给他,同时鼓励他们大胆地参与班内的各项职务的竞选,能在集体中露一手,施展自己的才能。让他有一个自我发展的机会,在活动中发挥自身的潜力,从各个方面培养他们的自信心和责任感,从内心深处驱除孤僻自卑。4、用兴趣和特长提高学习的信心离异家庭的孩子,由于失去良好的学习环境,缺乏必要的帮助,逐渐失去了学习的信心。比较好的办法是培养他们的各种兴趣或某种特长,重建信心。如学乐器、或学习唱歌、画图等,并鼓励他们不断努力,取得成绩。这样,小孩子在生活中有了兴趣爱好,有了追求的目标,情绪就会乐观,性格也会在活动中受到锻炼而日益坚强,从消极、悲观的情绪中摆脱出来。从而,鼓励和帮助他们重拾学习的信心。6、用全社会的关爱化解心中的怨恨。离异家庭的孩子会因为种种原因对父母、他人和社会产生怨恨心理,我们应通过全社会共同努力,化解他们心中的怨恨。学校应密切与党、团、群众团体及社区取得联系,形成学校、家庭、社会教育的网络。全面、正确地引导、教育这些孩子,尤其要协同孩子跟随一方的家长,做到爱而不纵容,有了违法违纪的行为决不迁就,严肃处理,使他们真正享受着学校、社会、家庭的温暖,健康地成长。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