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091013).doc

上传人:汽*** 文档编号:548244924 上传时间:2022-12-25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2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绿(091013).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绿(091013).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绿(091013).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绿(091013).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绿(091013).doc(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北师大版八年级上第三单元学案绿 2009-10-13教师寄语:生命就是创造每一天!课前热身:(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同学们,加油!相信你们是最棒的!)1.走近作者(提示:对于人物,主要从名、时、地、评、就等方面入手。)朱自清(1898-1984),字_,号_,原名_,江苏扬州人。现代著名_、_、_、_。他的散文主要是叙事性和抒情性小品文,如:_、_、_。2写作背景本文写于1924年,系朱自清先生温州的踪迹一组散文中的第二篇。当时正是大革命时期,作者在浙江省立第十中学教国文,南方成为革命的策源地,北伐战争已在酝酿之中。尽管朱自清并没有投身到革命的激流中去,但他对中国社会的前途,时刻都在关心着,对

2、于以统一为大业的北伐,无疑也是抱支持态度的。他这一时期的思想,基本上还保持着“五四”运动时期青年人勇于进取的势头。这反映在他的散文作品里,则表现为格调的明朗,节奏的明快,满蓄着“为人生”“写实”和昂扬向上的生命活力。3相关资料(细心揣摩,对你后面的学习有用哦)借景抒情,就是作者把自己内心要表达的某种情感蕴涵在对景物的描写之中,借景物来抒发感情的一种方式。其中,情由景所背负,景为情而浸蘸;情是灵魂,景是载体。作家以有情之眼去观察景物,以有情之笔去描绘景物,所写之景自然是充满主观情志。写好这类文章,要注意如下几点:立意要明确:首先要把握好“景”与“情”之间的对应点,这是写好此类文章的关键。描写要具

3、体:借景是虚,抒情是实。因此,要善于对“景”加以描绘和渲染,从而使“情”表现自然、恰当,“水到渠成”。在记叙、描写中适当插入作者的看法,或是在记叙、描写的基础上进行总结性议论。4学法指导本篇文章是一篇游记散文,学习这篇课文时可采用“整体部分整体”的三步阅读法。“整体”就是从头到尾通读,得到初步的印象。“部分”是对一些重要句子段落进行揣摩、参悟、分析研究,从而加深印象,发现特色,能初步形成自己的观点。“整体”就是要获得完整的本质认识,对作品的思路、结构能做出自己的判断评价。这三步阅读结束后,希望同学们能根据自己三步阅读的收获,选择一个切入角度(这个角度宜小、巧、新、尽量选择其中最熟悉的,最能结合

4、作品,最能深入阐发的角度)写一段评价鉴赏的话。这样,你对这篇课文的理解会更深一些。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了解有关朱自清的文学常识,掌握生字词。2、通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体会作者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热爱生命的强烈情感。学习过程:检查预习:一读课文,掌握下列字词。(比一比,赛一赛,看谁练的好又快!)请你把易读错,易写错,及难写的字积累在下面,练一练。易读错:易写错:难写字:请将你认为重点的和难以理解的词语积累在下面,查一查,记一记。重点词:难理解词:字词过关(教师随意抽查,你敢迎接挑战吗?)二读课文,理清文章结构。绿再到仙岩,惊诧于_。开篇点题潭上景色,瀑布_。突出潭绿柔美娇艳,倾吐_。描摹

5、潭绿再到仙岩,不禁_。照应开头 三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1.作者写景的立足点有哪几个?每个立足点的观察角度是什么,分别写了什么景物? 2. 全文以热情的笔调对梅雨潭的景色进行了细致的描写,抒发了对“绿”的由衷喜爱,那么,作者为什么如此热情的讴歌绿色呢?第二课时学习目标:认真阅读课文,学习、借鉴作者描绘景物的写作方法;多角度比较绿和黄果树瀑布对瀑布的描写。学习过程:探究题目:(课堂大舞台,人人展风采)(一)文章开头就直抒胸臆:“我惊诧于梅雨潭之绿了”,但却没有直接写梅雨潭之绿,而是先写了梅雨瀑等梅雨潭周围的环境,到了第三段才浓墨重彩的写梅雨潭的绿,这是一种什么写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二)探

6、究下列问题,比较绿和黄果树瀑布对瀑布的描写。1.朱自清关于瀑布的声音只用了一句“似乎分外的响了”,不像于坚写了那么丰富、强烈的感觉,是朱自清观察不细致,还是于坚太夸张?你更欣赏哪一种?2.同样都是写瀑布,黄果树瀑布对瀑布的声响、潮湿大写特写,对颜色几乎只字未提,而绿对梅雨潭的绿展开了丰富的想象和描写,对此你是怎样看待的?3. 找出两文描述瀑布雾沫以及它触及人体的有关文字,说说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巩固提升:1为了形象地描写那种“平铺着,厚积着的绿,着实可爱”,作者连用了六个比喻,为了形容潭水微波的摇荡,文章用_来比喻;为了形容潭水的明净、光洁,文章用_来比喻;为了形容潭水的透明、润泽,文章用_来比喻。运用比喻的好处是_。2作者将梅雨潭的绿与什刹海的绿杨、虎跑寺的“绿壁”及西湖,秦淮河的绿波作比较,用意是什么?3文章在对梅雨潭人称的使用上很有特色,如何理解第3自然段中写梅雨潭的绿时的人称变化?4梅雨潭的水有着令人醉心的“绿”。但随着生态环境的破坏,很多河川湖泊已不再“绿”了,有些甚至已经枯竭。面对如此现实,你想说点什么?学后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