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教育管理史复习资料

上传人:m**** 文档编号:548242882 上传时间:2023-02-12 格式:DOC 页数:24 大小:22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外教育管理史复习资料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中外教育管理史复习资料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中外教育管理史复习资料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中外教育管理史复习资料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中外教育管理史复习资料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外教育管理史复习资料》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外教育管理史复习资料(2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精品文档】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仅供学习与交流第一章第二章第三章第四章第五章第六章第七章 中外教育管理史复习资料.精品文档.第八章 先秦时期的教育管理(一) 夏、商、西周时期的教育管理1、教育管理一般是指对教育进行管理和教育过程中的管理。2、夏朝创立了我国最早的学校,学校名称有“序”和“校”。3、商朝创设的学校有“瞽宗”和“学”。4、西周学校系统包括国学、乡学两类,大学、小学两级。大学分别为天子设立的(五学有辟雍、东序、成均、瞽宗、上序)、诸侯设立的(一学是頖宫);乡学分为闾、党、州、乡四类。5、西周教学内容的特点教育以“六艺”为主,即礼、乐、射、御、书、数为主要教学内容,讲求文武兼备,

2、重视礼乐道德教育、知识和能力兼求。6、 “学在官府”的含义所谓“学在官府”,又称“学术官守”,即学术被官方所垄断,民间无学。“学在官府”主要表现为官师不分、教育机构与行政机构不分。7、 “学在官府”教育管理体制形成的根本原因 当时,奴隶主阶级垄断着社会的物质生产资料和精神生产资料,文化知识掌握在天子、诸侯、卿、大夫等官员手中,教学所用之“书”、“器”则为官师所占有。只有奴隶主贵族的子弟,才有受教育的权利。因此,学术一直为官府所垄断,民间不可能有学。同时,由于当时生产力发展水平很低,无力供养,也不需要为官者以外的精神生产者,也无力在民间普及教学所需的书与器,这是“学在官府”教育管理体制形成的根本

3、原因。8、 视学制度和选贤贡士制度视学包括两种:一种是天子象征性的视学,以尊老敬德,重视教育;另一种是督导性的视。选贤贡士制度:即西周实行的人才选拔制度,由诸侯和地方民政长官选拔德行、道艺兼优者贡于天子,或升入大学深造。这是我国最早实行的人才选拔制度。(二)春秋战国时期的教育管理1、教育体制变革(历史必然性)最直接的表现,就是官学的衰败和私学的兴起。其原因:西周官学的衰败,表现为“学术官守”、“学在官府”局面被打破;就在西周官学走向衰落的过程中,私人办学悄然兴起,私学得以产生和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生产力的发展;社会变革对人才的需求,是私学产生发展的内在驱动力。2、儒家教育管理思想的内容及其私学的

4、管理特点 教育管理思想的内容:文教政策思想、教育教学管理思想、教师管理思想。 私学的管理特点:招生原则,儒家创办的私学,遵循“有教无类”的原则。教学管理,在教学中删订了诗、书、礼、乐、易和春秋六书作为教材。经费管理,儒家私学经费主要来自诸侯的馈赠。教师与学生管理,注重教师的言传身教、以身作则,要求教师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学习过程中强调学生的自觉性和主动性。3、孔子是大办私学的典型代表;孟子主张“性善论”;荀子主张“性恶论”。4、大学提出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八大条目。5、学记是中国也是世界教育史上的第一部教育专著,提出治国平天下要以“教育为本”的宝贵思想。6、墨家教育

5、管理思想的内容及其私学管理特点 教育管理思想的内容:要培养的“兼士”,既要有“兼爱”为核心的道德品质,又要有履行墨家道义的实际才能和本领,所以墨家不仅重视“知义”、“为正”的道德教育,而且重视生产劳动知识和技能的教育。 私学管理特点:培养目标,以培养“兼士”或称“贤士”为目标。教育对象与招生原则,不赞成儒家来者不拒,被动等待上门求教,而是“强说人”,主动施教。教学管理,围绕培养“各从事其所能”的兼士为目标。组织管理制度,纪律十分严明,类似一个信仰坚定、组织严密的宗教集团。墨家私学的领袖称为“巨子”,门徒要绝对服从。7、稷下学宫的管理特点稷下学宫,原是战国时期齐国在其都城临淄稷门之下设立的养士之

6、所,以招揽天下名士。稷下学宫是齐国创办的,一切教学设施及教学、生活所需经费,都由齐国提供。稷下学宫办学实行门户开放、学术自由的原则。8、弟子职是目前所知最早的学生守则,其内容是:首先,要求学生虚心受教,尊敬老师;其次,要求学生饮食起居要有良好习惯,言谈举止、待人接物要有修养;再次,规定了学习的规则。第二章 秦汉时期的教育管理(一)秦汉的文教政策1、秦汉巩固统一的文教政策的基本内容A、书同文 B、行同伦 C、设三老以掌教化 D、禁止私学,焚书坑儒 E、以法为教、以吏为师2、董仲舒的三大文教政策内容A、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B、兴太学以养士,行教化美习俗 C、重选举以选用贤才3、汉代为确立“独尊儒术

7、”文教政策采取的措施 A、设五经博士 B、建立博士弟子制 C、以儒术取士 D、视学制度4、“独尊儒术”文教政策对教育管理的影响 汉武帝所采取的文教政策,在本质上与秦始皇是一致的,都是要统一思想,巩固专制统治。但是,所采取的手段和措施却大不相同:秦始皇采取的是极端残暴的高压政策;汉武帝则以疏导、劝诱为主,这表明汉代统治者吸取了秦代残酷压制、以法代教的教训,在政治上走向了成熟。(二) 汉代的教育行政体制与学校管理1、 汉代学校系统的特点及其历史地位汉代学校有官学和私学两大类。官学包括中央官学和地方官学。中央官学是朝廷办的,有太学、宫邸学和鸿都门学;地方官学是地方政府办的学、校等。私学有程度较高的经

8、管和程度较低的书馆等。2、 汉代教育行政管理特点汉代教育行政由太常兼管。是掌管宗庙礼仪的礼官,具体管理朝廷记事、天象、礼乐、祭祀、文化教育、医药等方面的事务。博士是太常的属官。3、 汉代地方官学的职能及其管理特点职能:一是传授儒家经典,培养郡国属吏,同时为朝廷或太学输送优秀学生;二是推行地方教化。管理特点:汉代地方官学的一般情况是学、校置经师一人,痒、序置孝经师一人,负责地方学校的教学和管理工作。经师由郡国县中被称为文学或文学官、文学博士、郡国文学、文学掌故的官吏兼任,他们大多为太学考试获得丙科者。4、 汉代私学的类型及其管理特点、汉代私学类型,有初级程度的蒙学和高级程度的专经研习两大类。 初

9、级程度的蒙学主要是“书馆”和“乡塾”,书馆的教师称“书师”,主要教学识字、习字。乡塾的教师称“塾师”或“孝经师”,主要教学孝经、论语。汉经研习专经阶段的私学主要有“经管”、“精舍”、“精庐”等。5、 以儒术取士的教育管理意义汉代自高祖始,就重视选贤任能。在取士的标准上,则突出强调精通儒术和具有儒家伦理道德修养。察举最盛德孝廉科,就是选取具备儒“孝”、“廉”美德的官吏。太学生通过考课,通一经者即补为官。以儒取士,不仅为独尊儒术的推行和落实提供了保证。而且对士子进德修业具有鲜明的导向作用。(三) 汉代的宏观教育管理措施1、 察举制度的含义察举制度是由中央各部门和地方行政长官负责考察和举荐人才,朝廷

10、予以录用为官的一种人才选拔制度。2、 策问与对策含义策问:就是皇帝就时政中的问题提问,令被荐举者作答。对策:就是答者要对时政问题进行分析,提出相应的解决问题的主张和建议。3、 左雄改制或阳嘉改制含义规定孝廉所举之人必须在40岁以上,而且对岁举的孝廉由朝廷进行考试。儒生考以儒家经典。文吏试以奏章律令。然后再踹门进行复试。4、 察举的主要科目及其标准察举的科目分为两大类:一为经常性举行的科目,称作常科,一般是每年由州郡长官按规定的名额、标准向朝廷推荐人才;另一类为特科,是皇帝根据需要临时指定选士标准和名目的科目。5、 汉代规范经学内容的主要手段及其具体内容A、 统一经学标准 B、刊刻石经 C、规定

11、严守师法、家法6、 察举制的教育管理功能首先,调动了世人读书求学的积极性,从而促进了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和家庭教育的发展;其次,统一了教育目标;再次,规范了教学内容。第三章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教育管理(一)魏晋南北朝时期教育管理的发展1、魏晋南北朝时期教育管理的发展的主要表现 A、设立国子学与太学并列 B、郡国学校制度的建立 C、专门学校和综合学校的设置 D、私学和家庭教育的发展2、魏晋南北朝教育管理的历史地位 由于当时社会上佛、道、玄学盛行,文学、史学、自然科学发达,儒学不振,退居次要地位。但是,教育及其管理中出现了许多新鲜事物,选士制度进行了进一步的探索,在教育史上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二)“

12、九品中正”选士制度及其对教育管理的影响1、九品中正制的含义 就是朝廷在州、郡设立大小中正官,由他们负责考察士人家世和德才表现,据此将士人评定为九个品级,然后逐级上报,最后吏部选择前三个品级者授予官职的选士制度,又称九品官人法。2、实施九品中正制的条件 一是中正官德品德和识鉴才能;二是品评人才是否有明确的标准。3、九品中正制对教育管理的影响 一是挫伤了读书人的积极性,使学校更加门庭冷落;二是促进了选士制度的发展。第四章 隋唐时期的教育管理(一)隋唐时期的文教政策1、隋唐文教政策的基本内容 A、重振儒术 B、兼容佛道2、隋唐采取重振儒术兼容佛道文教政策的背景 公元589年隋朝灭陈,结束了魏晋南北朝

13、分裂割据的局面,中国再度统一。唐代在隋的基础上,建立了强大的封建大帝国,封建政治、经济、文化教育都得到了空前的繁荣和发展。3、师说问世的背景 在隋唐皇帝采取种种措施振兴儒学的同时,一些思想家、教育家也为重振儒术竭心尽力,其中代表人物就是韩愈。他站在维护皇权的立场上,极力地维护儒家的道统及其独尊的地位,他极力宣扬师道,为此作师说,专门论述教师的重要地位、教师的任务等问题,在教育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4、重振儒术兼容佛道文教政策对教育的影响 隋唐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所确立的文教政策和各项制度,不仅在当时促进了文化教育的繁荣,而且多为宋、元、明、清各朝所继承,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二

14、)隋唐的科举制度1、科举制度创立的标志 一般认为,进士科的设置,标志着科举制的创立。2、科举报考的程序 参加科举的考生主要是“生徒”和“乡贡”。生徒要首先通过冬季校内的毕业考试,合格后参加礼部考试的资格。乡贡须先持证件在本县报名,由县令考选后,由州刺史复核,然后参加礼部的考试。3、科举考试的内容和方法 考试的内容主要是儒家经典,五经正义是科举考试的标准。考试方法:贴经、墨义、对策、诗赋4种。4、科举制产生的原因 第一,要加强中央集权,必须收回选用人才的大权;第二,要巩固统治,必须最大限度地网罗和笼络知识分子,为他们提供参政的机会,以扩大统治基础;第三,全国统一,封建官僚机器日益完备,必须选拔大

15、量的适应封建大一统政治需要的人才来充任各级吏史。6、 科举制度对教育管理的影响A、 调动了世人的学习积极性,促进了教育的发展 B、使教育成为科举的附庸(三)隋唐时期的教育行政体制与学校管理1、 隋唐时期教育行政体制的特点中央官学设有国子学、太学、四门学、书学、算学、律学六学和广文馆。2、 隋唐学校系统的特点唐代从中央到地方普遍建立了学校,有官学也有私学,有经学学校和专门学校之分,有小学、大学和专科性质学校之分等,学校的类型多种多样,学校系统相当完备。3、 隋唐官学管理完备的主要体现A、学校管理机构和人员的设置 B、入学资格的规定 C、教学管理制度 D、教师的管理 E、学生的管理第五章 两宋时期的教育管理(一)两宋时期的文教政策1、两宋文教政策的内容 A、兴文教 B、儒、佛、道三教并用2、宋代文教政策对教育管理的影响 宋统治者既尊孔崇儒,又推崇佛、道,使儒、佛、道三教得以长期共存,广泛渗透于社会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各个领域。最终,三教融合为一形成理学。理学对宋代的文化教育产生了重大影响,宋代管学的发展、书院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研究生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