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气象复习资料.doc

上传人:夏** 文档编号:548241627 上传时间:2023-03-03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3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农业气象复习资料.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农业气象复习资料.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农业气象复习资料.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农业气象复习资料.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农业气象复习资料.doc(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一:名词解释活动积温:生物在某一生育期(或全生育期)中,高于生物学下限温度的日平均气温的总和。大气逆辐射:大气吸收地面辐射以后,以辐射方式向四周释放能量,其中射向地面的部分。太阳高度角:太阳光线与地平面的交角。是决定地面太阳辐射通量密度的重要因素。在一天中,太阳高度角在日出日落时为0,正午时达最大值活动面(作用面):凡是辐射能、热能和水分交换最活跃,从而能调节邻近气层和土层温度或湿度状况的物质面。相对湿度(U):空气中的实际水汽压与同温度下的饱和水汽压的百分比。切边线:风向、风速发生急剧改变的中间不连续线小气候:在大气候条件相同情况下,由于下垫面结构和性质不同引起局部辐射、水分、乱流交换收支不

2、平衡低气压:由闭合等压线构成的低气压区。气压值有中心向外逐渐增高。蒸腾系数:作物形成一克干物质所需的水分含量。大气环流:大范围空气运动的平均状态。导热率:当温度垂直梯度为1/M,单位时间通过水平截面积所传递的热量。农业气象学:是研究农业生产与环境气象条件相互关系与作用的科学,由农业科学与大气科学交叉、渗透形成。终霜期:春季末次霜冻。初霜冻:秋季初次霜冻。无霜期:春季最后一次霜冻至秋季第一次霜冻之间的天数。有霜期:气候带:根据气候要素的纬向分布特性而划分的带状气候区。大陆度:表示某地的气候受大陆影响的程度。水分临界期:在作物生长发育的整个过程中,对水分最敏感的时期。气团:是指气象要素(主要指温度

3、和湿度)水平分布比较均匀的大范围的空气团。气候带:根据气候要素或气候因子的带状分布特征而划分的纬向带。 锋面:是温度、湿度等物理性质不同的两种气团的交界面。二:天空题 干洁大气中,按容积计算含量最多的四种气体是: 氮 氧、氩和 二氧化碳 。 大气中臭氧主要吸收太阳辐射中的紫外线 大气中二氧化碳和水汽主要吸收长波辐射。 近地气层空气中二氧化碳的浓度一般白天比晚上低 ,夏天比冬天低。 水汽 是大气中唯一能在自然条件下发生三相变化的成分,是天气演变的重要角色。 根据大气中温度的铅直分布,可以把大气在铅直方向上分为五个层次。 在对流层中,温度一般随高度升高而降低 。大气中对流层之上的一层称为平流层,这

4、一层上部气温随高度增高而升高 。 当绝对温度升高一倍时,绝对黑体的总辐射能力将增大15倍。太阳赤纬在春秋分时为0,冬至时为2327。上午8时的时角为60,下午15时的时角为45。冬半年,在北半球随纬度的升高,正午的太阳高度角减小。湖北省在立夏日太阳升起的方位是东偏北。在六月份,北京的可照时间比武汉的长。在太阳直射北纬10时,北半球纬度高于80的北极地区就出现极昼。由冬至到夏至,北半球可照时间逐渐延长。光照时间延长,短日照植物的发育速度就会减慢 。在干洁大气中,波长较短的辐射传播的距离比波长较长的辐射传播距离短。随着太阳高度的降低,太阳直接辐射中长波光的比增加。地面温度越高,地面向外辐射的能量越

5、多。地面有效辐射随空气湿度的增大而减小,随地面与空气温度之差的增大而增大,随风速的增大而 减小。地面吸收的太阳总辐射与地面有效辐射之差称为地面辐射差额。 空气温度日变化规律是:最高温度出现在14时时,最低温度出现日出前后时。年变化是最热月在7月,最冷月在1月月。土温日较差,随深度增加而减小,极值(即最高,最低值)出现的时间,随着深度的增加而推迟。土壤温度的日铅直分布的基本型有:白天为受热型型;夜间为放热型型;上午为 上午转换型型;傍晚为傍晚转换型型。温度的非周期性变化,常由天气突变及大规模冷暖空气入侵而造成。多发生在春夏和秋冬之交季节。我国气温日较差,高纬度地区大,低纬度地区 小,年较差随纬度

6、的升高而增大,且比世界同纬度地区要大 。土、气、水温日较差,以土温 最大,气温其次 ,水温最小。日平均气温稳定大于0持续日期,称为农耕期。某地某月16日的日均温分别是10.2,10.1,9.9,10.5,10.0,10.2,若某一生物的生物学下限温度为10,则其活动积温为51,有效积温为1。低层大气中的水汽,随着高度的升高而减少。蒸发量是指一日内由蒸发所消耗的水层厚度。相对湿度的日变化与温度的日变化相反。使水汽达到过饱和的主要冷却方式有辐射冷却、接触冷却、混合冷却和 绝热冷却。空气中水汽含量越多,露点温度越高。空气中的水汽达到饱和时,则相对湿度是100。 按照三圈环流理论,北半球有赤道低压带,

7、 副热带高压带, 副极地低压带,极地高压带 四个气压带和东北信风带, 盛行西风带, 极地东风带 三个风带。季风以年为周期,海陆风以日为周期,且海风 大于 陆风。作用于空气运动的力有水平气压梯度力, 地转偏向力, 摩擦力,惯性离心力;其中在高层大气中, 摩擦力可以忽略;而空气作直线运动时,惯性离心力可以忽略。白天,由山谷吹向山坡的风是谷风,夜晚,由陆地吹向海洋的风是 陆 风。风向规定为风的来向,由南向北运动的空气,风向为南。夏至日洛阳白天时间比北京短。高气压区域内(北半球)气流按顺时针旋转。影响中国气候的主要气团有热带太平洋气团、热带大陆气团、赤道气团、西伯利亚气团。气团的类型冷气团、暖气团、干

8、气团、湿气团、稳定气团、不稳定气团。锋的类型冷锋、暖锋、准静止锋、锢囚锋。气候形成的影响因子:太阳辐射、大气环流、下垫面、人类活动。气候带由赤道带、热带、亚热带、暖温带、温带、寒温带 6个气候带五:问答题大气降水的过程?答:水汽要达到饱和或者过饱和。充足的凝结核水汽在云滴上得凝结增大云滴多次碰撞合并增大充足的水汽供应和对流运动太阳辐射穿过大气时是如何减弱的?答:吸收作用:臭氧、氧、水等可以吸收太阳辐射的一部分能量散射作用:分子散射;散射较短的太阳辐射;粗粒散射;对各种波长的辐射都有明显的减弱反射作用:云层的反射很重要。总之,被大气吸收、散射、反射的太阳辐射大概占50对流层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答

9、:对流层的主要特点有(1)对流层集中了80%以上的大气质量和几乎全部的水汽,是天气变化最复杂的层次,大气中的云、雾、雨、雪、雷电等天气现象,都集中在这一气层内;(2) 在对流层中, 气温一般随高度增高而下降(3) 具有强烈的对流运动和乱流运动,促进了气层内的能量和物质的交换;(4) 温度、湿度等气象要素在水平方向的分布很不均匀,这主要是由于太阳辐射随纬度变化和地表性质分布的不均匀性而产生的。光照时间与作物引种?纬度相近地区之间,因光照时间相近,引种成功的可能性较大对短日照作物来说,南种北引,由于北方生长季内日照时间长,将使作物生育延长,严重的甚至不能抽穗与开花结果对长日照作物来说,北种南引,由

10、于日照时间短,将延迟发育与成熟,南种北引则反之海洋性气候和大陆性气候主要特征有哪些?海洋性气候: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春温低于秋温,温度变化缓慢,气温的年、日较差均小;降水丰沛,季节分布均匀,年际变化小;相对湿度大,云雾多,日照少。大陆性气候:冬季寒冷、夏季炎热,春温高于秋温,温度变化剧烈,气温的年、日较差均大;降水稀少,季节分布不均匀,集中于夏季,年纪变化大;相对湿度小,云雾少,日照多。季风气候是大陆性气候与海洋性气候的混合型。夏季受来自海洋的暖湿气流的影响,高温潮湿多雨,气候具有海洋性。冬季受来自大陆的干冷气流的影响,气候寒冷,干燥少雨,气候具有大陆性。试述霜冻的概念,农业生产中如何有效地预

11、防霜冻?植物正常生长的温暖时期,由于土壤表面或植物表面的温度下降到植物组织的冰点以下,使植物体内组织冻结产生的短时间低温冻害农业措施:1选用耐寒作物和品种2促进抗寒锻炼,培育壮苗,提高植株抗寒力3选择背风向阳避冻地形,营造防护林和风障4采用暂时改善局部小气候的措施5抑制冰核活性细菌,降低冰点温度6合理安排播期和栽期,使敏感期避开霜冻;物理措施:1熏烟2灌水3包扎覆盖4加热法中国气候形成的主要因素?中国所跨纬度进50,年辐射差额尤其是冬季有随纬度升高而减小的趋势,下垫面和近地气层温度自南向北降低,形成多个气候带。中国处于欧亚大陆东部和太平洋西岸,陆地和海洋在不同季节的热力性质不同,引起盛行西风的

12、季节性变化青藏高原的动力和热力作用加强了季风环流的发展。中国东西走向以及东北至西南走向的山脉对夏季风的运行、锋面活动和气候都有较大影响什么叫锋?简述冷、暖锋的降水特征?要点:当冷暖气团相遇时,在他们之间形成一个狭窄而倾斜的过渡带,就叫做锋。冷锋降水的特征:缓行冷锋,雨区较窄,为连续性降雨,降水区再锋后。急行冷锋,云雨区更窄,为阵性降水,雨量很大,时间不长,伴有雷暴、大风等;暖锋特征:雨区宽阔,降水在锋前,降水连绵,势不猛烈。季风如何影响降雨:1 夏季受来自海洋的暖湿气流的影响,高温潮湿多雨,气候具有海洋性。2 冬季受来自大陆的干冷气流的影响,气候寒冷,干燥少雨,气候具有大陆性。 3 在季风气候条件下,降水量的多少,雨季的早晚,完全决定于季风进退的早晚和强弱。4 由于季风强弱与进退时间每年不一,造成降水量的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大,有时候比较集中造成-夏季暴雨5 季风气候的高温与多雨时期基本一致,雨热同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