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24].docx

上传人:pu****.1 文档编号:548240929 上传时间:2024-02-15 格式:DOCX 页数:3 大小:14.7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14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24].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14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24].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14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24].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4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24].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14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24].docx(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4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丁肇中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 了解格物致知的真正含义及其对于学习科学知识的重要性,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理清文章思路。过程与方法理解本文从正反面运用摆事实和讲道理相结合的论证方法,学习议论文的论证结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实验意识。教学重难点:了解格物致知的真正含义,理解本文从正反面运用摆事实和讲道理相结合的论证方法,学习议论文的论证结构。教学课时: 2课时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一、 激情导入有人说,中国的孩子:“高分低能”, “会读书不会研究”缺乏创新精神和实践动手能力。问题出在哪里呢?丁肇中教授的文章会给我们极大的启发。二、 整体感知1.走近作者,了解写作背景

2、2.初步感知,字词积累肇(zho)事 格物致知彷徨(png hung) 不知所措 一帆风顺 袖手旁观3速读课文,结合课文批注,找出标示论题的语句、表达作者观点的句子、承上启下的段落、各段的关键句等,并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结构给全文划分层次。三、合作探究多媒体出示问题:1.“格物致知”在大学里早已提到,这种精神在中国传统教育里是否得到了大力传扬?为什么?2.实验精神(“格物致知”精神)为什么很重要?应该怎样进行实验?3.既然实验精神如此重要,当今的中国学生是否很重视它了呢?为什么?4.格物致知精神仅仅应用于自然科学研究吗?5.那么怎样才是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学生自主探究,圈点批注,

3、找出文中相关的句子。 第二课时四、研讨课文(一)质疑问难探究1:“格物致知”是丁教授点出论题后提出的一个重要概念,结合课文,说说它的意义是什么。明确:丁教授认为在传统教育意义上“格物致知的目的,是使人能达到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的田地,从而追求儒家的最高理想平天下”。丁教授认为其真正意义是“探察物体而得到知识”,这意义包括两个方面:“第一,寻求真理的唯一途径是对事物客观的探索;第二,探索应该有想象力、有计划,不能消极地袖手旁观。希望我们这一代对于格物和致知有新的认识和思考,使得实验精神真正变成中国文化的一部分。”探究2:传统的中国教育为什么不重视真正的“格”?传统的中国教育有什么弊端?明

4、确:传统的中国教育不重视真正的“格”,是因为传统教育的目的并不是寻求新知识,而是适应一个固定的社会制度。传统的中国教育偏向于理论而轻视实验,偏向于抽象的思维而不愿动手,缺乏对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探究3:结合课文,说说我们为什么要提倡格物致知精神。明确:提倡“格物致知”精神的关键有三点:这是由传统中国教育导致的中国学生的弱点决定了的;这是被科学进展的历史和实验的过程证明了的;这也是应付今天的世界环境所不可少的。(二)探究论证方法明确:(1)引用论证:引用大学,指出“格物致知”的基本意思,第3段引用大学介绍“格物致知”的目的,解释“格物致知”真意被埋没的原因。(2)举例论证:借王阳明“格”竹

5、苦思头痛的失败的事例,论述传统儒家对实验的态度是把探察外界误认为探讨自己;借通过实验了解竹子性质的事例,论述实验过程不是消极的观察,而是积极的,有计划的;借中国学生成绩好而面临研究工作却束手无策的事例论述了中国学生偏向于理论而轻视实验,偏向于抽象思维而不愿动手;借作者的亲身经验论述以埋头苦读应付一切,对于实际的需要毫无帮助。(3)道理论证:第12段记述了“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从理论上分析“格物致知”精神的重要性。(4)对比论证:王阳明“格”竹子的失败事例,与通过科学实验了解竹子性质的事例进行对比,突出新知识的获得只能通过实地实验。(三)探究语言特色1、但是传统的中国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这可能是因为传统教育的目的并不是寻求新知识,而是适应一个固定的社会制度。2、科学进展的历史告诉我们,新的知识只能通过实地实验而得到,不是由自我检讨或哲理的清谈就可求到的。 五、拓展延伸通过本课的学习了解了“格物致知”精神,了解了真正的“格物致知”是要通过自己亲身实地实验的,你还知道哪些能证明实验精神在科学上的重要实例?六、作业布置搜集有关格物致知的名言警句七、板书设计应有格物致知精神中心论点 具体剖析“格物致知”的含义(提出问题) 具体分析“格物致知”精神的重要意义(分析问题)提出希望,发出号召(解决问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