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咬文嚼字》教学反思毛海波.doc

上传人:大米 文档编号:548236310 上传时间:2023-06-28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14.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咬文嚼字》教学反思毛海波.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咬文嚼字》教学反思毛海波.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咬文嚼字》教学反思毛海波.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咬文嚼字》教学反思毛海波.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咬文嚼字》教学反思毛海波.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咬文嚼字》教学反思毛海波.doc(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咬文嚼字教学反思衡阳市八中语文组 毛海波咬文嚼字是朱光潜先生的一篇文艺随笔,作者在文中提出了“文字和思想感情有着密切的关系”主张,选择若干精当的语言实例,阐述了“咬文嚼字”的内涵以及如何“咬文嚼字”,由此告诉读者,在文字运用上,“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严谨”,必须“时时求思想感情和语言的精练与吻合”,“才会逐渐达到艺术的完美”。教学议论文习以为常的步骤是:先理清思路,明确论点;再逐段分析,理解内容;然后是领会论证方法,揣摩语言。本节课我摒弃了这种按部就班的传统套路,充分运用我校大力推行的“启释固延”教学方法,以学生自主探究为主,通过对话与互动,引领学生走进文本,建构意义,完成教学目标。首先,我与

2、学生建立起一种平等的对话关系。“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语文课程标准)我们看到,课堂上师生对话、生生对话十分频繁,唤醒了学生主体的意识,他们“主动参与,乐于探究、交流与合作”,有效实现了对文本的意义建构。其次,我注重学生的独特阅读体验。阅读是读者个性化的行为,教师作为“平等中的首席”,应注重学生对文本的独特理解和体验。本节课我在这方面很注意,一方面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不同见解,如“合作探究”这个环节中,就不断引导学生积极发言,交换看法;另一方面,在“巩固练习案”中,让同学们结合实例进行一番阅读,实现自己的“咬文嚼字”,都很有见解。由于教师注重了学生的个性化的阅读体验,从而

3、使的过程成为文化建构和文化积累的过程,不仅培养了学生运用语言的实际能力,而且提升了其文化素养。最后,虽然较为圆满的完成了本次教学任务,但不足之处仍然较为明显,值得深思。在讨论文章思路的时候。学生甲答:“作者由表入里。先举咬文嚼字的事例,探求他背后的本质。”学生乙答:“作者运用了比较思维。先同中求异,接着异中求同。你是个没骨气的文人与你这没骨气的文人意义相同,但表达效果不同。还有你是与你这句式的不同。你是与你是就句子的不同。”两位学生回答的非常好,但此时我并没有及时引导其他学生评价这两位学生的答案,而是直接总结思路为:、由表入里;、求同求异。没有引导全部学生参与进来是不合适的。此外,由于时间关系

4、,“典例巩固”和“拓展延伸”没有让学生在课堂上完成,不过,后来我将这两部分作为课后作业布置给同学们了。自从我校大力推行切合新课改精神的“启释固延”四维教学法以来,我尽量在自己的课堂上结合具体文本以及自己的想法实践这一教学方法,也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本课就是严格实行这一教学方法进行教学的,但是我感觉在具体的教学实施过程之中还是会不自觉地落入到传统的“填鸭式教学”的窠臼当中。针对这一现象,我明确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需做到以下几点:1、师与生的角色应该科学合理定位。多方位审视就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的关系,使教师从传统的“教”的角色中转移到“导”的角色上来,要充分认识和关注学生的“主动性”和“参与性

5、”。教师的教学策略将由“选择适合教学的学生”转向“选择适合学生的教学”,教师的教学任务由“教师带着书本走向学生”转向“教师带着学生走向书本”。由此,我在课前认真编写了学生使用的导学案,以此来帮助学生更好更快地进入学习情境之中。2、教学设计应该丝丝入扣,既要平实无华,落到实处,又应严密合理,富有成效。从教学过程看,首先从有趣的故事入手来导入新课,接着让学生了解作者是如何咬文嚼字的,再接着让学生对课文重点段落进行咬文嚼字,最后再拓展学生思维,由课内延伸到课外,并结合高考真题来加以强化。可以说,本案例自始至终贯穿着“咬嚼”,这将帮助学生在阅读中养成自觉品评和挖掘文章内蕴,培养他们“一字不肯放松”的正确谨严的语文学习习惯。3、充分尊重学生,努力营造平等、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因为只有在平等的教学环境里,学生才会敢想、敢说、敢于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在本案例中,我注意每位发言的学生都给予及时的肯定与鼓励,即使他们有些发言并不理想,比如:有表述不清、思路混乱等现象,但我都肯定了他们能积极开动脑筋并大胆表达自己真实想法的优点,对于发言正确合理的学生,我都实行小组计分的方式加以奖励。最后,我想仿写朱光潜先生的一句话来作结,“在今后教学的时候,教师应该养成一课不肯放松的谨严态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