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上复习提纲.doc

上传人:鲁** 文档编号:548235126 上传时间:2023-12-29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7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七年级上复习提纲.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七年级上复习提纲.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七年级上复习提纲.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七年级上复习提纲.doc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七年级上复习提纲.doc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七年级上复习提纲.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七年级上复习提纲.doc(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中国历史七年级(上)期末复习要点 第1课 祖国境内的远古人类1、元谋人距今约170万年,是我国境内已知的最早人类。会不会制造工具,是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2、北京人发现于北京西南周口店,生活在距今约七十万年至二十万年,还保留了某些猿的特征,能够制造粗糙的石器和木棒,已经会使用天然火,保存火种,过着群居生活。 我国是世界上发现远古人类遗址最多的国家。3、山顶洞人掌握磨光和钻孔技术,会人工取火,懂得爱美,死后要埋葬。山顶洞人生活的集体,是由血缘关系集合起来的氏族。第2课 原始的农耕生活1、河姆渡原始居民距今约七千年的河姆渡原始居民(长江流域)已种植水稻,出现了原始的农耕,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的国

2、家。河姆渡原始居民住着干栏式的房子,过着定居生活。2、半坡原始居民 距今约五六千年的半坡原始居民(黄河流域)已开始种植粟。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粟的国家。半坡原始居民住着半地穴式的房子。 第3课 华夏之祖1、炎帝、黄帝炎帝和黄帝是我国古老传说中黄河流域著名的部落首领。炎帝、黄帝部落结成联盟,经过长期发展,形成日后的华夏族。相传,黄帝建造宫室,制作衣裳,教人们挖井,发明舟车,为后世的衣食住行奠定了基础,后人尊称黄帝为“人文初祖”。所以,海外华人常自称为“炎黄之孙”。2、尧、舜、禹的禅让 相传,尧年老时,征求各部落首领的意见,推举舜做他的继承人。舜年老时,采用同样的办法把位置让给治水有功的禹。这种推

3、举部落联盟首领的办法,历史上叫做“禅让”。第4课 夏、商、西周的兴亡1、夏朝的建立:(1)时间:约公元前2070年;(2)开国君主:禹; 夏朝的最后一个暴君:桀。(3)夏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也是我国第一个奴隶制国家。我国奴隶社会从夏朝开始。(4)世袭制:禹死后,他的儿子启继承父位,从此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公天下”变成了“家天下”。2、商汤灭夏约公元前1600年,商的国君汤战胜夏的国君桀,夏朝灭亡,商朝建立。3、武王伐纣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在牧野之战打败纣,建立周朝,定都镐京,历史上叫做西周。4、西周的分封制(1)目的:为了巩固奴隶主统治。(2)内容: 周天子把土地和平民、奴隶分给亲

4、属、功臣等,封他们为诸侯 。 诸侯必须服从周天子的命令,向天子纳贡,平时镇守疆土,战时带兵随从天子作战。(3)作用:西周通过分封制,开发了边远地区,加强了统治,西周成为一个强盛的国家。5、我国奴隶社会经历了夏、商、西周、春秋时期。第5课 灿烂的青铜文明(1)商朝是我国青铜文化的灿烂时期。(2)商朝青铜器制造业特点:生产规模大,品种多,工艺精美。(3)著名的青铜器:司母戊鼎和四羊方尊(商朝)(4)用途:祭祀(5)与商周同期,我国成都平原盛行一种青铜文明,就是举世闻名的“三星堆”文化。(6)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瓷器的国家。(7)农业、畜牧业、手工业和商业的繁荣,形成了我国夏、商、西周灿烂的青铜文明

5、。(8)奴隶最悲惨的生活体现在:人祭和人殉。第6课 春秋战国的纷争1、春秋争霸(1)春秋时期的社会状况:春秋时期,各诸侯国不断进行战争,强大的诸侯迫使各国承认他的首领地位,不断进行争霸战争。(2)著名霸主: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3)春秋时期第一个霸主齐桓公:齐桓公任用管仲为相,积极改革,通过改革,齐国国富兵强,公元前7世纪中期,齐桓公成为春秋时期第一个霸主。(4)城濮之战:公元前7世纪后期,晋楚双方在城濮大战,晋军胜。晋文公成为中原霸主。2、战国七雄(1)齐(东)、楚(南)、秦(西)、燕(北)、赵、魏、韩(三家分晋)(2)长平之战(公元前260年):秦国、赵国结果:在长平之战中,赵军大败,

6、东方六国从此再也无力抵御秦军的进攻。第7课 大变革的时代1、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1)春秋时期出现铁农具,战国时期范围扩大。(2)牛耕出现于春秋末年,战国时期进一步推广。牛耕是我国农业发展史上的一次革命。 铁农具和牛耕的推广,使土地利用率和农作物产量显著提高。2、水利工程著名的都江堰(是举世闻名的防洪灌溉工程。)(1)设计建造者:战国时期秦国蜀郡太守李冰(2)地点:岷江中游(3)意义:都江堰消除了岷江水患,灌溉了大片农田,使成都平原变得“水旱从人,不知饥馑”,因此成都平原获得“天府之国”的美称,两千多年来,都江堰一直造福于人民。2、政治上商鞅变法(秦国)秦孝公支持(1)时间:公元前356年(战国

7、时期)(2)目的:确立封建统治,发展封建经济,以便在群雄争霸中保持不败地位。(3)内容:A、国家承认土地私有,允许自由买卖; B、奖励耕战,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根据军功大小授予爵位和田宅。C、建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4)影响(历史作用):经过商鞅变法,秦国的经济得到发展,军队战斗力不断加强,发展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封建国家。为秦国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战国时期,各国经过变法,封建制度逐步确立起来。我国封建社会形成。(5)从商鞅变法中得出的启示:改革是发展的动力,改革是强国之路;成功的改革会促进社会进步和生产力的提高。(6)商鞅虽然被处死,但变法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加速了秦

8、国的发展,改革是成功。第8 课 中华文化的勃兴(一)1、文字的演变(1)甲骨文商朝人刻写在龟甲或兽骨上的文字,被称为“甲骨文”,它已具备了汉字结构的基本形式,是一种比较成熟的文字。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商朝开始。(2)金文:商周的青铜器上铸刻的文字叫做“金文”,也称“铭文”。(3)大篆:西周晚期,有人把文字统一整理成一种样式,这种字体称为“大篆”。(4)小篆、隶书 秦始皇统一文字,把小篆作为全国统一的文字,后又推广笔画更为简单的隶书。(5)汉字的演变 甲骨文 金文大篆小篆隶书楷书行书草书2、天文、历法和医学的成就(1)商朝甲骨文里有关于日食、月食的记载。(2)夏朝时期有历法,称为夏历;商朝时

9、历法逐渐完备,大月30天,小月29天,闰年增加一个月;战国时期,测出24节气。(3)春秋战国之际的扁鹊总结出“四诊法”:望、闻、问、切。3、屈原和“钟鼓之乐”(1)屈原生活在战国末期的楚国,代表作离骚,是一位爱国主义诗人,他的作品表达出对祖国和人民的热爱。世界和平理事会把屈原定为世界文化名人。(2)音乐钟鼓之乐春秋战国时期盛行“钟鼓之乐”,反映了我国古代音乐发展的较高水平,湖北随县出土的整套编钟最为珍贵。第9课 中华文化的勃兴(二)1、大思想家、大教育家孔子(1)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晚期人。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我国古代大教育家,大思想家。(2)主张:思想(政治)上:提出“仁 ”的学说,主张“

10、爱人”,“为政以德”。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教育上:创办私学,不论出身贫贱,广收门徒。注意“因材施教”,善于启发学生思考问题,教育学生要有老老实实的学习态度,要谦虚好学,提出“温故而知新”。孔子的言论被他的弟子整理在 论语一书中。(3)影响:孔子的学说成为封建文化的正统思想,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对后世影响极大。2、百家争鸣(1)背景:春秋战国时期,社会急剧变化,许多问题亟待解决。每位思想家就大家共同关心的问题,站在各自的立场上各抒已见,彼此辩论。学派代表人物时期代表作或言论主要思想儒家孔子春秋论语“仁”孟子战国孟子仁政、民贵君轻;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墨家墨子战国墨子“兼爱

11、”、“非攻”道家老子春秋道德经顺应自然、事物对立面之间可以相互转化庄子战国庄子道法自然、无为而治,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法家韩非子战国韩非子法治、中央集权、严刑苛法(2)诸子百家的学说中值得现代社会借鉴的主张:孔子“仁”的学说和孟子的“仁政”;孔子关于教育的主张;孟子提倡保护自然资源;老子认为一切事物都对立面,对立的双方能够相互转化;墨子的“兼爱”“非攻”;韩非的依法治国的思想等。第10课 “秦王扫六合”1、秦统一六国 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统一六国,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秦朝,定都咸阳。2、秦始皇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政治上:建立封建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制度。最高统治

12、者称皇帝,秦王嬴政自称“始皇帝”,总揽全国一切军政大权;中央政府设丞相、太尉、御史大夫等官职;在地方上推行郡县制。经济上:统一货币,全国统一使用圆形方孔铜钱,统一度量衡。文化上:统一文字,把小篆作为全国统一的文字,后又推广笔画更为简单的隶书。思想上:焚书坑儒。(摧残了文化,禁锢了思想)军事上:北筑长城、南修灵渠。3、长城 为了抵御匈奴,秦始皇修筑了西起临洮、东到辽东的城防。宏伟的长城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和独创性的象征。第11课 “伐无道,诛暴秦”1、秦的暴政(1)繁重的徭役 (2)赋税很重 (3)刑罚残酷 (4)秦二世更加残暴2、陈胜吴广(大泽乡)起义(公元前209年):(1)根本原因:秦的

13、暴政。(2)意义:陈胜吴广起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他们的革命首创精神,鼓舞了后世千百万劳动人民起来反抗残暴的统治。(3)名言:王侯将相,宁有种乎2、农民起义推翻秦朝:公元前207年,项羽在巨鹿大败秦军主力。秦统治者向刘邦投降。第12课 大一统的汉朝1、文景之治(1)公元前202年。刘邦建立汉朝,定都长安,史称西汉。(2)文景时期,社会安定,百姓富裕,历史上称为“文景之治”。2、列举汉武帝大一统的主要史实汉武帝是一位雄才大略的皇帝。在位时采取一系列措施加强中央集权。(1)政治上:为加强中央集权,汉武帝接受主父偃的建议,下令允许诸王将自己的封地分给子弟,建立较小的侯国,从此诸侯国越

14、分越小。(2)思想文化上:接受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就是把儒家学说作为封建统治的正统思想。大力推行儒学教育,在长安举办太学。太学是我国古代的最高学府。(3)经济上:将地方的盐铁经营权、铸币权收归中央;统一铸造五铢钱,增加了国家财政收入。(4)军事上:公元前119年,汉武帝派卫青、霍去病反击匈奴,夺取了河套和河西走廊地区。汉武帝时候,西汉王朝在政治、经济、军事和思想上实现了大一统,西汉开始进入鼎盛时期,也是中国封建时代的第一个鼎盛局面。第14课 匈奴的兴起及与汉朝的和战 (部分内容在第13课)1、匈奴的杰出首领冒顿单于统一了蒙古草原。2、汉元帝将王昭君嫁给呼韩邪单于,促进了汉匈的友好相处和经济交流。第15课 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1、张骞通西域(1)西域:两汉时期,人们把现今甘肃玉门关和阳关以西,也就是今天新疆地区和更远的地方,称为西域。汉武帝时张骞应募出使西域。(2)张骞第一次通西域的目的:联络西域的大月氏人共同夹击匈奴。(3)张骞第一次通西域的时间:公元前138年。(4)张骞第二次通西域的时间:公元前119年。(5)张骞第二次通西域的目的:访问西域各国。(6)张骞通西域的作用:汉朝和西域的交往从此日趋频繁。2、丝绸之路张骞通西域后,中外使者、商人频繁往来,中国的丝和丝织品,从长安通过河西走廊、今新疆地区,运往西亚,再转运到欧洲,又把西域各国的奇珍异宝输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