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商鞅变法与梭伦改革的异同

上传人:工**** 文档编号:548232723 上传时间:2024-01-18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2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篇一商鞅变法与梭伦改革的异同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篇一商鞅变法与梭伦改革的异同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篇一商鞅变法与梭伦改革的异同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篇一商鞅变法与梭伦改革的异同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篇一商鞅变法与梭伦改革的异同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篇一商鞅变法与梭伦改革的异同》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篇一商鞅变法与梭伦改革的异同(1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篇一:商鞅变法与梭伦改革的异同 在周代分封制下,墓葬有严格的等级规定。考古显示,战国时期,秦国地区君王墓 葬规模宏大,其余墓葬无明显等级差别;在经济发达的东方六国地区,君王、卿大夫、士的墓葬等级差别明显。这表明 a 经济发展是分封制度得以维系的关键 b. 分封制中的等级规定凸显了君主集权 c. 秦国率先消除分封体制走向集权统治 d. 东方六国仍严格遵循西周的分封制度 【解析】 考点。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 能力。史料阅读与分析的能力。 解题关键: 本题存在三个关键要素: 分封制下墓葬分等级, 秦国除君王墓葬规模宏大外 其余墓葬等级差别不明显, 但东方六国级差明显。 东方六国墓葬等级明显, 是符合

2、分封制规 定的(分封制下的金字塔结构) ;秦国除君王墓葬规模宏大,其余无明显差别,显然集中彰 显了“君王”的地位(水平面上的一枝独秀) 。 项,东方六国严格执行分封制并非因为经 济发达, 而是因为这样做符合分封制的规定; 秦国君王之下级差不明显, 说明秦国没有严格 执行分封制。知识面宽的同学应该知道,秦国地处西戎,对中原文化“学习”的不好(类似的还有南蛮楚国) ,较早实行“县”制。 项分封制凸显了君主集权,与史实及材料本意不 符(秦国与六国不一样) ; d 项东方六国遵循分封制度是不是“严格”姑且不论,从解题的 角度看,本项以偏概全, 没有从宏观上把握材料核心意思,忽略了秦国,不是材料的核心意

3、 思。 答案: c 建议。开好选修课。对学过选修一商鞅变法的同学,做对本题的概率会增大。 高中历史四种版本合一教程与本题关系:在必修 1+2 分册第 11 页(不同批次 印制的页码略有不同,可在相关章节查找,下同) ,有如下表述: “中央集权制度形成的原 因。 3. 思想根源:秦自商鞅变法后, 一直以法家思想为统治思想, 韩非子创造了一套完 整的中央集权理论。 ”第 1 页,在讲述郡县制时,有如下表述: “郡县制:渊源:春秋战 国时期,一些诸侯国(如秦、楚)已陆续在新兼并的地区设立郡、县等新的地方行政区划。秦朝郡县制的设立 : 鉴于周朝分封制导致后来周天子权威削弱的教训,秦始皇采纳李斯的 建议

4、,彻底废除前代的分封制,在全国范围内推行郡县制。 ”对于使用过高中历史四种版 本合一教程的学生来说,本题会更加容易。 (上述摘文约在 0 年暑期前后已在相关 群共享,不信者可以前去查询。本人已免费发布了三本必修教材的各自第一章。 )在必修 3+ 选修 234 分册商鞅变法一讲里,有如下文字(新版紫皮第 05 页) : “春秋战国变法 的时代背景: 。以俸禄制取代封邑制, 以中央集权取代君主与贵族联合执政的改革和变法 风起云涌。”第 07 页: “秦国在春秋时期已经设县,但并不多。商鞅变法废除分封制,实 行县制。县令由国君直接委派,随时撤换且不得世袭,加强了中央集权,这是此后两千多年官僚制度的开

5、端。县制的推广预示着它 .商鞅变法时,废除了世亲世禄制,侵害了贵族利益,树敌众多,加剧了变法阻力。 .商鞅是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他践行的是严刑峻法,所以加重了百姓的压迫和负担,加剧了阶级矛盾。 .他推行二十等爵制,使得国内盛行尚武风尚,人人崇尚武力,不求学习,只求能在战场上杀敌。 4他推行“燔诗书而明法令”,使得大量文化典籍消失,造成文化的一次大灾难。5建立什伍制,使得人人变得功利,邻里之间常常为了自身利益而举报他人。从当时的历史来看,不论商鞅变法如何成功,商鞅本人必死无疑,这是政治需要,也是一种政治战略。因此,商鞅成就了后来的秦,也造就了中华的统一。但是其本人是个悲剧性人物,为了历史车轮的前

6、行,他用身躯为车轮铺路。可悲可叹可敬的人。商鞅的可悲可叹可敬正是历史的局限性。 、废除世卿世禄制度,奖励军功,设军功爵制度:增强了士兵作战的勇气,大大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打击了贵族的特权,树立了新兴地主阶级的政治、经济优势 、什伍制度:适应战时征兵的需要;兵源得到了可靠的保证 3、废除井田,奖励耕织:正式废除井田制,确立土地私有制,推动了地主制经济的发展;稳定国家财政,增强国家实力;提高人们的生产积极性 、设立县制,强化中央集权:取代西周分封制下的封国采邑制,国君直接任免官员,强化了中央集权 总体上说:打击了旧贵族,发展了地主经济,增强了国力,同时也壮大了军事力量,稳定统治秩序,达到了富国强兵

7、的目的 商鞅变法是战国时期最彻底的一次变法。不仅推动了秦国社会的发展,而且推动了宗法分封制向中央集权制的转型,为秦始皇建立大一统帝国奠定了基础,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商鞅(约前0年前38年),卫国(今河南安阳市内黄梁庄镇一带)人。战国时期政治家,思想家,著名法家代表人物。卫国国君的后裔,公孙氏,故称为卫鞅,又称公孙鞅,后封于商,后人称之商鞅。应秦孝公求贤令入秦,说服秦孝公变法图强。孝公死后,被贵族诬害,车裂而死。在位执政十年,秦国大治,史称商鞅变法。但最后还是死于自己的法。商鞅“少好刑名之学”,专研以法治国,受李悝、吴起等人的影响很大。后为魏国宰相公叔痤家臣,公叔痤病重时对魏惠王说:“公孙鞅

8、年少有奇才,可任用为相。”又对惠王说“王既不用公孙鞅,必杀之,勿令出境。”公叔痤死后,魏惠王对公叔痤嘱托不以为然,也就没有照做了。公孙鞅听说秦孝公下令国中求贤者,欲收复秦之失地,便携同李悝的法经到秦国去。通过秦孝公宠臣景监,三见孝公,卫鞅畅谈变法治国之策,孝公大喜。前359年任左庶长,开始变法,后升大良造。 公元前359年,正当商鞅辅佐秦孝公酝酿变法时,旧贵族代表甘龙、杜挚起来反对变法。他们认为利不百不变法,功不十不易器。“法古无过,循礼无邪。”商鞅针锋相对地指出:“前世不同教,何古之法。帝王不相复,何礼之循。”“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故汤武不循礼而王,夏殷不易礼而亡。反古者不可非,而循礼者

9、不足多。”从而主张“当时而立法,因事而制礼”(商君书更法篇史记商君列传)。这是以历史进化的思想驳斥了旧贵族所谓“法古”“循礼”的复古主张,为实行变法作了舆论准备。 周显王十三年(前36年)和十九年(前3年)先后两次实行变法,变法内容为“废井田、开阡陌,实行郡县制,奖励耕织和战斗,实行连坐之法”。这时太子犯法,商鞅曰:“法之不行,自上犯之。”,刑其太傅公子虔与老师公孙贾。秦孝公十六年(公元前346年),太傅公子虔复犯法,商鞅施以割鼻之刑。变法日久,秦民大悦。秦国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前340年,率秦赵军败魏国公子昂将军,魏割河西之地与秦,将人民迁居至大梁,此时魏惠王大忿:“寡人恨不用公叔痤之言也。

10、”卫鞅因功封于商十五邑。 商君之法太过刻薄寡恩,设连坐之法,制定严厉的法律,增加肉刑、大辟,有凿顶、抽肋、镬烹之刑。秦国贵族多怨。赵良劝说商君积怨太深,宜“归十五都,灌园于鄙”、“不贪商、于之富,不宠秦国之教”,商鞅不听。前338年,秦孝公崩,惠文王嬴驷即位,公子虔告商鞅谋反,商鞅逃亡至边关,欲宿客舍,结果因未出示证件,店家害怕“连坐”不敢留宿,自是“作法自毙”;欲逃往魏国,魏人因商鞅曾背信攻破魏帅,亦不愿收留。后来商鞅回到商邑,发邑兵北出击郑国,秦国发兵讨之,杀鞅于郑国黾池,死后被秦惠王处“车裂之刑”于彤,灭商君之族。 战国时期,各国经过变法,封建制度逐渐确立起来。地主阶级统治代替了奴隶主贵

11、族的统治,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矛盾成为社会主要矛盾。我国封建社会形成了。商鞅变法标志着封建社会的形成。 、商鞅变法与梭伦改革的异同 (难点) (1) 相同。两次改革都有富国强兵的目的。 两次改革都涉及了对权贵利益的限制;商鞅变法主张废除世卿世禄制度; 梭伦改革主张按财产划分等级,打击旧贵族的特权。 都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使国力强大。 (2)不同: 两者所处的时代背景不同。 梭伦改革处于奴隶制度的上升时期,其改革加强了奴隶主贵族的统治;商鞅变法处于奴隶制崩溃、封建制确立时期,改革废除了奴隶主贵族的特权,确立起封建制度。 两者的性质不同。 梭伦改革是一次奴隶主阶级的缓和社会矛盾的变革;商鞅变法是

12、一场新兴地主阶级为发展封建经济而进行的除旧布新的社会改革。 两次改革的特点不同。梭伦改革为平衡各阶级、阶层利益,有着调和、折中的特点;商鞅变法坚决打击奴隶主旧贵族势力,改革较为彻底,是一次促使奴隶制向封建制转型的变革。两次改革的结果与影响不同。 梭伦改革不但没有缓和社会矛盾,反而激起了旧贵族的强烈反对,但却为雅典走上民主政治道路奠定了基础。商鞅变法成功了,确立中央集权的封建专制制度,为秦国灭掉东方六国,实现统一奠定了基础。 一、商鞅变法的大背景1.春秋战国是中国历史上的大动荡、大变革和大发展时期。政治:周王室衰微,宗法分封制破坏,诸侯割据混战。经济:生产力提高,井田制瓦解,出现改革变法的潮流。

13、军事:战争频繁。文化:百家争鸣。 2.商鞅变法的原因。战国时期各国纷纷变法,以富国强兵,称霸诸侯为目的。秦国落后于其他国家,客观要求通过变法以增强国力。秦孝公希望建立功业,广纳贤才,主观上要求变法图强。商鞅的变法宣传和改革精神。 二、商鞅变法的内容措施内容影响以农求富的经济改革废井田、开阡陌允许土地自由买卖,正式废除了井田制,维护了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推动了地主经济的发展。重农抑商、奖励耕织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促进了秦国的经济实力不断增强,为后来秦始皇统一六国奠定了物质基础。但也奠定了中国此后一千多年对商业发展抑制的总体趋势,成为以后商品经济发展的阻力。统一度量衡为人们从事经济文化交流活动提

14、供了便利的条件;对秦国经济的发展和巩固中央集权制度都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加强集权的政治改革严格什伍户籍制度,实行连坐法保证了社会统治秩序,强化了对基层民众的管理和统治,使秦国在争霸战争中的兵源得到可靠保证。普遍推行县制巩固了中央集权的封建统治。制定秦律强化了人民的法律意识,保证了变法的彻底执行,有利于加强统治。提高战斗力的军事改革奖励军功,实行“二十等爵制”废除“世卿世禄制”打击了奴隶主旧贵族,大大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树立了新兴地主阶级的政治、经济优势,扩大了统治基础。加强思想控制的文化改革“燔诗书而明法令”加强了思想控制.但极端压制了人民的思想,对于我国文化典籍也是一种摧残。实质是文化专制。改革旧俗的社会生活改革禁止父子兄弟同室居住;强行推行一夫一妻小家庭政策进一步发展了小家庭生产,有利于国家赋税、加强了秦国的集权统治。依照中原地区的风俗、风尚进行改革,不仅促进了秦国的发展,也有利于民族的融合。 三、商鞅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商业计划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