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苏教版小学一年级数学上册第4周教案-(苏教国标版一年级上册).docx

上传人:ni****g 文档编号:548231711 上传时间:2023-02-05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17.9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0苏教版小学一年级数学上册第4周教案-(苏教国标版一年级上册).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2010苏教版小学一年级数学上册第4周教案-(苏教国标版一年级上册).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2010苏教版小学一年级数学上册第4周教案-(苏教国标版一年级上册).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2010苏教版小学一年级数学上册第4周教案-(苏教国标版一年级上册).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2010苏教版小学一年级数学上册第4周教案-(苏教国标版一年级上册).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0苏教版小学一年级数学上册第4周教案-(苏教国标版一年级上册).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0苏教版小学一年级数学上册第4周教案-(苏教国标版一年级上册).docx(1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10苏教版小学一年级数学上册第4周教案 (苏教国标版一年级上册)一年级数学课程教案 年级一班级主备人丁盛霞备课时间2010年9月2日 周次 四课次1 授课课题 25的分与合 教学 基本内容 教材第30页例题、“试一试”及第31页“想想做做”。 教学目的 和要求 1、让学生在通过把物体分成两部分的活动中,探索并掌握25各数的分与合,进一步加深对25各数的理解。 2、使学生经历由具体到抽象认识数的分与合的过程,体会分与合的思想,培养初步的观察、分析、抽象和推理能力。 3、使学生在数学活动中逐步发展合作学习的意识,对分与合的联系有初步体会,初步形成对数学学习的自信心和兴趣。 教学重点 及难点 掌

2、握25的分与合。 教学方法 及手段 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等 学法指导 练习法、自主探索法等 集体备课 个性化修改 教 学 环 节 设 计 一、引入 二、展开 1、(将左手的大拇指弯曲,伸直其余四指,手背对着自己)请小朋友像老师这样竖起你的左手,现在有几个手指竖着?(齐答4个。) 你能把自己竖着的4个手指分成两部分吗? 2、还有不一样的分法吗?那我们把4的三种分法先按顺序排一排,再请大家相互说一说。(师边说边在相应的手势图下板书) (板书:4 4 4 / 31 2213 3、现在请小朋友将左手反过来,手掌心对着自己再看一看,刚才是4分成了3和1,那么现在你看到4分成了几和几了?(4分成了1和3

3、) 分法没有变,怎么看到的结果却不一样了呢? 4、小朋友们真聪明!自己学会了4的几种不同分法。再请小朋友反过来想一想,几和几可以合成4呢? 5、光盘出示例题主题图,说说4个桃放在两个盆里,可以怎样放 6、(伸出左手五指)小朋友的一只手共有几个手指?下面就请同桌的两个人一起来分手指,想5的分与合。交流后组织反馈: 5可以分成4和1,5可以分成3和2,5可以分成2和3,5可以分1和4。 5可以分成1和4,5可以分成2和3,5可以分成3和2,可以分成4和1。 7、完成“试一试”。 三、拓展 1、完成第1题。 2、游戏:出圆片。 3、完成第3题。 4、给太阳花装叶子。 四、总结全课 板书设计 执行情况

4、 与教学反思 一年级数学课程教案 年级一班级主备人丁盛霞备课时间2010年9月2日 周次 四课次2 授课课题 6、7的分与合 教学 基本内容 教科书第32页的例题、“试一试”,第33页“想想做做”第15题。 教学目的 和要求 1、让学生经历6和7的分与合的探索过程,知道6和7各能分成哪两个数,哪两个数能合成6和7。 2、让学生在活动过程中进一步接受分与合的数学思想,接受分析和综合思维方法的熏陶。 3、进一步培养学生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意识。 教学重点 及难点 掌握6和7各能分成哪两个数,哪两个数能合成6和7。 教学方法 及手段 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等 学法指导 练习法、自主探索法等 集体备课

5、 个性化修改 教 学 环 节 设 计 一、导入 二、新授 1、教学6的分与合。 (1)同学们,老师这里有6个大苹果,老师想把他们放在两个篮子里,可以怎么放呢?请同学们用圆片摆摆看。 (2)发表意见。如:6个苹果可以分成左边2个,右边4个。 (3)教师板书:6 / 24 也就是说6可以分成2和4。说给旁边的小朋友听。 (4)看到这个,你马上就会想到什么? 6 / 42 (5)还有没有其他的分法呢? (6)用同样的方法把其他的分法写出来。 (7)齐读6的组成。 2、教学7的分与合。 (1)请小朋友将7个圆片分成两部分,有几种分法呢? (2)教学方法同6的分与合的教学方法,只是从实物过度到了点子。

6、(3)看黑板把7的分成说给旁边的小朋友听。 三、活动游戏,应用巩固 1、完成“想想做做”的第1题。 2、完成第2题。 3、完成第3题。 4、完成第4题。 四、全课小结 板书设计 执行情况 与教学反思 一年级数学课程教案 年级一班级主备人丁盛霞备课时间2010年9月2日 周次 四课次3 授课课题 练习三 教学 基本内容 教材第34页练习三第15题。 教学目的 和要求1、通过练习,让学生进一步加深对有关数的分与合的理解,帮助学生记忆27各数的分与合。 2、在练习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有序思考问题的能力。 3、在操作过程中,培养学生有序操作的习惯。 教学重点 及难点 加深理解27各数的分与合

7、。 教学方法 及手段 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等 学法指导 练习法、自主探索法等 集体备课 个性化修改 教 学 环 节 设 计 一、导入 二、进行练习 1、完成练习一的第1题。 (1)课件依次出示分草莓的图,学生说说把草莓分在2个盘里,可以怎样放? (2)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演示。 2、完成第2题。 (1)课件出示第2题图。 (2)请小朋友说一说这道题目是什么意思?(风筝后面的每一节都要合成7) (3)学生在书上填写。 3、“对口令”游戏,完成第3题。 4、完成第4题。 (1)课件出示第4题图。 (2)请小朋友说一说这道题目是什么意思?(花上的数合起来是花盆上的数,花盆上的数可以分成两朵花上的数

8、)。 (3)学生在书上独立填写。 (4)集体反馈 5、完成第5题。 (1)出示第5题图,说说哪幢房子高,你是怎样看出来的? (2)独立填数,看看谁填的最合理。 三、总结评价 板书设计 执行情况 与教学反思 一年级数学课程教案 年级一班级主备人丁盛霞备课时间2010年9月2日 周次 四课次4 授课课题 8和9的分与合 教学 基本内容 教科书第35页的例题、“试一试”,第36页“想想做做”第15题。 教学目的 和要求 1、让学生经历8和9的分与合的探索过程,知道8和9各可以分成哪两个数,哪两个数能合成8或9。 2、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继续接受分与合的数学思想,接受分析和综合的思维方法和对立与统一观点

9、的熏陶。 3、进一步培养学生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意识。 教学重点 及难点 掌握8和9各能分成哪两个数,哪两个数能合成8和9。 教学方法 及手段 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等 学法指导 练习法、自主探索法等 集体备课 个性化修改 教 学 环 节 设 计 一、复习 二、新授 1、教学8的分与合。 (1)同学们,老师这里有8个圆片,老师想把他们分开,可以怎么分呢?请同学们用圆片摆摆看。 (2)发表意见。如:8个圆片可以分成左边2个,右边6个。 (3)教师板书:8 / 26 也就是说8可以分成2和6。说给旁边的小朋友听。 (4)看到这个,你马上就会想到什么? 8 / 62 (5)还有没有其他的分法呢? (

10、6)用同样的方法把其他的分法写出来。 (7)齐读8的组成。 2、教学9的组成。 (1)教师启发学生如果没有圆片,你能够说出9的分成吗? (2)先说给旁边的小朋友听。 (3)发表意见,能否一次多说几个呢? (4)、教师将9的分成板书。 (5)将9的分成说给旁边的小朋友听。 三、巩固新知 1、完成第5题。 2、完成第6题。 3、完成第7题。 4、完成第8题。 四、总结全课 板书设计 执行情况 与教学反思 一年级数学课程教案 年级一班级主备人丁盛霞备课时间2010年9月2日 周次 四课次5 授课课题 10的分与合 教学 基本内容 教材第37页例题、“想想做做”第13题。 教学目的 和要求 1、让学生

11、通过动手实践,探索得出10可以分成哪两个数及哪两个数能合成10,加深对10以内数的认识。 2、使学生在活动中培养合作学习的意识和动手实践能力,并在相互交流中探索简单规律,逐步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3、让学生初步体会分与合的思想,更加乐意学习数学。 教学重点 及难点 掌握10的分与合,加深对10以内数的认识。 教学方法 及手段 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等 学法指导 练习法、自主探索法等 集体备课 个性化修改 教 学 环 节 设 计 一、复习 1、复习数的组成。 2、对口令 二、新授 1、教学10的组成。 (1)媒体演示:有一串珠子,其中的一个被涂上了红色。 (2)问:这里一共有几个珠子?有几个红色的?几个没有涂色的? (3)也就是说10个珠子分成了1个红色的和9个没有涂色的,那么也就是10可以分成几和几呢?(教师板书:10) / 19 (4)看到这个,你马上想到了什么? 10 / 91 (5)齐读10的组成。 (6)让学生涂色 2、将10的组成完整地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求职简历 > 职业规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