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要知识点答题技巧.doc

上传人:壹****1 文档编号:548227307 上传时间:2023-10-12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重要知识点答题技巧.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重要知识点答题技巧.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重要知识点答题技巧.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重要知识点答题技巧.doc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重要知识点答题技巧.doc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重要知识点答题技巧.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重要知识点答题技巧.doc(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地理重要知识点一、大气(一)气候1影响太阳辐射的因素(1)太阳高度角、:纬度位置;正午太阳高度(地区差异、季节变化)(2)日照时间:白昼时间长短(季节差异);晴天多少(天气状况)(3)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地势;天气状况;人类活动2气温日较差的影响因素(1)天气状况:(阴、晴)(高压中心低压中心的日较差)(2)热力状况:陆与海(湖);沙漠与森林;裸地与湿地(3)地形:凹地大于凸地;山谷大于山峰;山地小于平原;(原因第一,受对流层大气的热量来源影响,第二受山地云雾热力状况作用的影响第三,山地气温受周围“自由大气”的调节作用的影响)特殊:高原大于平原(大尺度区域)四川盆地日较差小,而吐鲁番盆地

2、日较差大(地表状况)(4)纬度:(低纬中纬高纬,原因:太阳高度角的日变化,但中纬地区夏季比冬季大,低纬与高纬则随季节变化小)3气温年较差的影响因素(1)纬度位置(到达地面太阳辐射多少)取决于太阳高度角的大小,昼夜的长短及变化(2)热力状况(海陆的比热容)海洋性气候的年较差小于大陆性气候(3)地形(海拔高的地区年较差小于海拔低的地区)昆明四季如春4气温高低的原因 (1)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量的多少(太阳高度与昼长及变化)(2)增温与降温因素(冷暖气流、洋流、热力性质)(3)地形(海拔地势高低,盆地特殊地形的气温)吐鲁番夏季温度最高,四川盆地冬季温度比同纬度地区偏高5气温特征的描述(1)不同热量带气

3、温特点的描述(热带全年高温,常夏无冬;亚热带四季分明)(2)不同气温数据气温特点的描述(25高温;0-15温和;0寒冷)(3)不同区域气温异同点分析要素:最冷月气温与最热月气温,气温年较差,气温日较差6逆温(1)逆温的条件 地形 (谷地或盆地) 锋面(交界处)(2)逆温的影响 阻碍空气垂直对流,减小空气扩散速度,加剧空气污染7降水形成的条件:降温(上升气流);水汽多少;杂质(凝结核)8降水多少原因分析(1)增(或减)水汽:受海洋(或大陆内部)气流影响,洋流。(2)降(或升)温:受上升(或下沉)气流影响;低(高)压;锋面,迎(背)风坡9降水特征的分析描述:年降水量多少,季节分配(年际变化)等降水

4、量图的判断及原因分析10降水与干湿地区:影响因素(蒸发与降水),蒸发的因素分析(气温,风)11雾形成的条件(水多、降温、杂质、风弱)露、霜的成因(近地面水汽、降温、风弱)12降水的类型、时空分布、特点 (范围、时间、强度):(对流雨、锋面雨、台风雨、地形雨)13气候类型、特点、分布规律、典型分布(地带性分布)地区及成因、特殊分布(非地带性分布)及成因。(二)大气运动1热力环流(1)温差与环流(强度)(2)影响天气(近地面的气温与气压状况);等压线(面)的分布状况(3)主要类型(山谷风、海陆风、城市风、季风)2等压线(面)图的判别(数值特征;风向、风力、天气及其变化)3气压带与风带(1)分布规律

5、(2)移动规律及其对气候的影响(3)大气活动中心(海陆近地面的高压与低压中心的出现时间及对天气的影响)(三)天气系统1锋面(1)类型判断(剖面图的异同点)(2)天气状况(气温,气压、风力、降水及变化);典型天气2高压(反气旋)与低压(气旋)(1)类型判断(2)天气状况(气温,气压、风力、降水及变化);典型天气3锋面气旋(1)类型判断(左冷右暖)(2)天气状况(气温,气压、风力、降水及变化);典型天气二、地形地貌。1地形类型及特点:(1)陆地地形(山地、丘陵、高原、平原、盆地)判读方法(2)海底地形及判断(大陆架、大陆坡、海沟、洋盆、海岭);注意海沟与海岭的成因(3)山体地形(山谷、山脊、陡崖、

6、山顶、鞍部、峡谷等)峡谷地形的判断:大坝的坝址选择在峡谷的原因(坝身的长度,坝的高度的计算)2地形特征:(1)地形类型与分布(2)地势状况:绝对高度(海拔);相对高度(起伏状况)单一地形:如长江三角洲 复杂地形:如中国地形3地形地貌成因:(1)内外力对地形地貌的影响(2)主要地貌成因 流水地貌流水沉积地貌 冲积扇平原 河漫滩平原 河口三角洲平原流水侵蚀地貌(峡谷,瀑布)喀斯特地貌 丹霞地貌风力地貌(沙丘) 雅丹地貌冰川地貌(冰斗,角峰,冰碛丘陵,冰碛平原)海浪地貌(海蚀崖,海蚀柱,沙滩)(3)山地地形的成因褶皱山 断层山 (断块山地) 火山(4)地势高低、起伏大小的原因(内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

7、内外力的关系(强度与时间)三、水文1河流基础知识(1)水系特征:水系状况(支流多少及分布)、流域面积、流程、流向、流速、注入地区)(2)支流多少(水系发达程度):气候、地形(3)流域面积:与陆地面积大小及形状、地形状况、支流多少等因素相关(4)补给类型:雨水、冰雪融水(季节性与永久性)地下水、湖泊水等(5)河流的径流量:以雨水补给的河流:流域面积、降水量、蒸发量以冰雪融水补给的河流:气温,冰雪量、流域面积(6)河流径流量的变化:河水的收入与支出。(来去多少的问题)收入:降水量多少,支流汇入状况支出:蒸发、下渗、人类活动(工农业生产与生活用水,水利工程的蓄水)(7)水文特征的归纳与描述(8)凌汛

8、的成因及发生时间(9)流速分析与描述(地形、河道弯曲程度)2河流的开发与治理(1)不同河段的开发方向(中上游,中下游)(2)河运条件及航运价值分析(6个方面分析)(3)水能资源分析(4)河流主要的环境问题(洪涝、水质、咸潮等)(5)洪涝成因及其治理措施水质恶化的原因(污多净少)(河流或海湾)(6)水利工程的综合效益(防洪、发电、供水、养殖、旅游)中上游的大坝 湖泊与河流之间的大坝 河流入海口兴建大坝(7)水利工程的负面影响库区上游; 库区; 库区下游。(8)水电站的区位选择(地形、地质条件;交通条件;环境等)3湖泊(1)成因:内力作用(火山、构造断裂)与外力作用(冰川,牛轭湖)(2)变化趋势(

9、环境问题):水量变化,面积变化,水质变化,盐度变化原因分析:面积、水量(水位)变化:(收入与支出)水质变化(恶化):(污多净少) 盐度变化(升高):水量减少;水体交换(3)开发与治理(参照河流的开发与治理)4地下水(类型包括浅层地下水(潜水)和深层地下水(承压水)(1)补给条件(地形地表起伏状况;降水强度:植被;地表岩石的透水性(地面硬化如水泥路面透水性差,地表水下渗减少,地下水补给少)(2)运动:地下水与河流补给取决于河流水位的高低(汛期与枯水期) 等潜水位线:地下水的运动方向与等潜水位线垂直,从高指向低 潜水位与埋藏深度(埋藏深度海拔潜水位高度)(3)地下水的利用问题:过度开采,地下水位下

10、降,水质变差;地面下沉塌陷(破坏地表建筑与地下管线);沿海地区地区海水入侵,土地盐渍化措施:政府制订地下水相关的法律法规,加强对地下水资源的管理与宣传,严格控制地下水的超采;加强对地下水污染的治理;雨季进行回灌,增加地下水资源的数量5海洋水(1)洋流名称及分布规律(2)风海流、上升流的成因及分布(3)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4)渔场的成因与分布6水循环(1)水循环的类型及过程(环节)(蒸发、降水、水汽输送、径流、下渗、蒸腾)(2)水循环与人类活动的关系及后果(干预水循环的各个环节)(水库、地表状况改变)四、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1区域地理环境特征的分析(53)地形、气候、生物(植被)、水文、土

11、壤其它(资源、位置、灾害)2区域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分析(相互联系、影响、渗透、制约)西北地区的环境 黄土高原的环境 云贵高原的环境各地理要素的相互关系3地理环境的差异因素自然环境:位置、地形、气候、水文、土壤、资源、灾害社会经济条件:农业、工业、交通、城市等4自然带:地域分异规律及影响因素 垂直自然带:数量及位置、半球判别、种类、雪线五、城市1城市的区位选择(1)自然因素:气候、地形、河流、资源(2)社会经济因素:交通、政策、工农业基础、宗教、旅游、科技2城市的功能分区(商业区、住宅区、工业区的布局原则)3城市化(1)概念(2)主要表现(3)城市化水平及标志(4)城市化的原因(工业化,城乡差距、

12、人口增长、农业劳动力多余)(5)城市化的过程及原因(初期、中期、后期)(6)郊区城市化、逆城市化、再城市化(7)影响:有利:促进经济发展,提高生活质量,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不利(问题):环境污染(四大污染);生物多样性减少(动物的栖息地破坏);影响水循环(城市雨岛效应原因及措施)、城市内涝原因及措施;影响局地气候(城市热岛效应原因及措施);交通与住房问题;就业等社会问题。措施:加强城市管理,合理城市规划,治理环境污染。开发新区,建立卫星城,控制城市规模,分散城市职能,缓解城市中心压力,减轻城市污染。六、农业1农业的区位因素(有利、不利、优势、制约)注意农业区位条件的评价。(1)自然条件:气候(气

13、温降水、光照,昼夜温差,季节分配及组合)水源;地形;土壤(2)社会经济条件:市场、交通、劳动力(机械化水平)政策、科技(经验)、地租资金2主要农业地域类型的特点及其形成条件(区位因素)特点:经营方式(国营或家营,规模大小,农业结构或种类);生产方法方式:生产资料(机械化,水利设施,科技水平);农产品用途(商品率)3区域农业持续发展(1)农业发展的条件:地形:山地高原(林牧业);丘陵(林果业)平原(种植业);草地(畜牧业);水域(渔业或水产业)。 降水:400mm林业或种植业;400mm以畜牧业为主(2)农业发展出现的问题:生态破坏、环境污染(3)农业发展方向:因地制宜:(考虑地形降水水源)宜林

14、则林、宜牧则牧,宜耕则耕);保护环境(退耕还林还草、保持水土、涵养水源、禁止过度开垦放牧樵采、小流域综合治理、建设农田防护林、治理盐碱地和风沙地等;污染(化肥农药杀虫剂等);提高经济效益:A经营方式多样,优化农业结构(立体、生态、特色农业);B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机械化产业化,科技水平,水利设施)如加强农田水利建设、改善排灌条件、加大科技投入、推广节水技术和优良品种等、土壤改良、提高机械化水平、改善交通条件 ;C农业综合开发(农产品深加工,延长生产链,提高附加值)七、工业1工业的区位因素(1)自然因素:资源(原料、燃料);能源;地形;位置(2)经济因素:市场、交通、劳动力(数量、素质、价格)技术、土地租金、工农业基础;社会经济水平;社会协作条件(基础设施,生产、空间、信息联系等)(3)社会因素:政策,侨乡等(4)环境因素:风向;河流流向等2工业地域的形成条件与发展特点(1)工业集聚的原因:共同利用基础设施与劳动力;减少运费与能量消耗;降低生产成本;扩大总体生产能力;获得规模效益;工业用地紧张,环境问题突出。(2)世界与我国的传统工业区与新兴工业区的特点与区位因素分析特点:形成时间,资源,规模,工业部门,生产过程区位因素(传统:资源,水源,交通,市场 新兴(高科技):技术人才,交通,市场)3产业转移(1)原因:降低生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