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思政理论课与通识教育课程的关系探讨.doc

上传人:工**** 文档编号:548225220 上传时间:2023-01-05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3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校思政理论课与通识教育课程的关系探讨.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高校思政理论课与通识教育课程的关系探讨.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高校思政理论课与通识教育课程的关系探讨.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高校思政理论课与通识教育课程的关系探讨.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高校思政理论课与通识教育课程的关系探讨.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校思政理论课与通识教育课程的关系探讨.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校思政理论课与通识教育课程的关系探讨.doc(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高校思政理论课与通识教育课程的关系探讨石书臣 近年来,随着国内高校对通识教育的探索与实践,通识教育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关系问题已成为我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中的一个热议话题,甚至出现了一些认识误区,不仅影响了我们对通识教育的探索,也模糊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特殊地位和作用,影响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改革与建设。因此,有必要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与通识教育课程的关系进行深入分析,以便明确二者的联系与区别,实现二者的相互促进与协调发展。 一、通识教育的由来及其在我国的实践探索 通识教育源于古希腊的自由教育。“自由教育的目的在于进行理智方面的训练,排斥任何职业的或功利的目的,在教育内容上关注知识的

2、全面性和普遍性。”把自由教育思想改造成通识教育是在美国。工业革命后,科技的发展使得专业教育成为不可抗拒的发展趋势,特别是自然科学的发展,使得学科之间相互疏离,热衷于追求功利和实用,而忽视人文素养教育,因此就有学者提出通识教育。最早提出通识教育概念的是美国博德学院(Bowdoin Col-lege)的帕卡德(A.S.Parkard)教授。之后,越来越多的人对它进行研究和讨论,可至今对通识教育还没有一个公认的、规范性的表述。我国学者李曼丽在综合了国内外学者对通识教育的各种表述之后,从性质、目的和内容三个角度对通识教育的概念内涵做了初步建构。她认为,“简言之:就性质而言,通识教育是高等教育的组成部分

3、,是所有大学生都应该接受的非专业性教育;就其目的而言,通识教育旨在培养积极参与社会生活的、有社会责任感的、全面发展的社会的人和国家的公民;就其内容而言,通识教育是一种广泛的、非专业性的、非功利性的基本知识、技能和态度的教育。” 现在,重视通识教育已成为现代大学在人才培养方面的一个重要理念。但在我国,通识教育还处于起步阶段,通识教育的提法也不普遍,通常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或“素质教育”、“文化素质教育”等命名。将“通识教育”狭义地理解为“文化素质教育”,是我国的特殊情况。这是针对我国高等教育建国以来学习前苏联模式,过分强调专业教育,忽视大学生综合素质教育的现实状况,尤其是过度专业化导致学

4、生片面发展的问题而提出的。1995年我国开始在部分高校进行“文化素质教育”的试点与实践。1998年,教育部颁发了关于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教高(1998)2号),“文化素质教育”进入全面推广阶段。 就通识教育课程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关系而言,在我国大致有三种主要观点:一是包含论,即通识教育课程包含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思想政治理论课是通识教育课程的组成部分。例如,王德胜认为:“无论是国外与通识教育相关的博雅教育、全人教育、自由教育、能力拓展训练等教育方式;还是中国贯彻多年的素质教育和“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教育;以及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还有培养一专多能、德才兼备的

5、人才教育;或者弘扬传统文化教育等等,都能涵盖在通识教育的范畴之中。”这种观点明确了通识教育的理念,不足是泛化了通识教育的内涵,甚至把思想政治理论课通识化,混淆了思想政治理论课与通识教育课程的性质界限,不利于体现和发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特殊地位和作用。二是平行论,即把通识教育狭义地理解为文化素质教育,把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与文化素质教育课同时开设,分别管理。许多高校采用了这一模式。这一观点既突出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地位和作用,也在一定程度上贯彻了通识教育的理念,不足之处是对通识教育的理解不够到位和全面,窄化了通识教育的内涵,实际上没有真正实施通识教育。三是一体论,即把思想政治理论课与通识教育课

6、程融为一体,统一管理,确定科学的内容比例。这一观点有利于统筹思想政治理论课和通识教育课程的课时安排等,避免课程设置重复问题,不足之处是容易割裂二者的内在联系。就笔者而言,比较主张互动论,即在同时开设通识教育课程和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基础上,实现二者的互补、互通与互鉴。为了正确把握二者的关系,必须首先弄清二者的联系与区别。 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与通识教育课程的内在联系 1教学对象的共同性 通识教育是所有大学生都应该接受的非专业性教育。亚瑟莱文(Arthur Levine)曾指出“通识教育是指大学本科课程中全校共同性的、内容有一定宽度的部分。它通常包括对若干学科领域有关课程的学习,试图为一所学校中的

7、全体学生提供一种应当共有的本科训练。”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全校公共政治课,与通识教育课程一样,都是面向所有大学生开设的课程,是对大学生实施“共同教育”的课程,而不是教会学生某个方面的专业知识或一技之长的以。致用,为目标的课程,也不是为某一专业或部分专业学生开设的课程。正因为这一点,所以,人们容易误认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也是通识教育课。 2教育目标的一致性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和通识教育都是高等教育的组成部分,在教育目标上都是为了提高大学生的素质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陈向明认为,“通识教育理念下培养出来的学生不仅应该学有专长,术有专攻,而且应该在智力、身心和品格各方面协调而又全面地发展;不仅具

8、有高尚的道德情操、独立思考以及善于探究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能够主动、有效地参与社会公共事物,成为具有社会责任感的公民。”我国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实施高校德育的主渠道,是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途径,其目标是把学生培养成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因此,思想政治理论课与通识教育课程的教育目标具有一致性,最终目标都是为了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而且,全面发展的人,首先应该是一个具有良好思想道德品质的人,西方国家称加强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为“德育投资”,德育越来越为世界各国高校所重视。3课程内容的相通性 以美国哈佛大学的通识教育核心课程为例,其通识教育课程分六大领

9、域十组课程:(1)外国文化;(2)历史研究(分两组,一组将历史作为长期的必然演化来研究,一组将历史作为独特的事件来研究);(3)文学与艺术(分三组,文学、视听艺术、文学艺术所产生于其中的文化背景研究);(4)伦理思辨;(5)科学(分两组,物理科学、生物环境科学);(6)社会研究。它涵盖了自然科学、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三个部分。而思想政治理论课内容所涉及的相关学科是一个包括哲学、经济学、政治学、历史学、社会学、文化学、伦理学、法学、教育学等学科在内的一个庞大的人文社会科学学科群。因而,二者的内容有一定相通性和交叉性,特别是在人文教育和德育教育方面有一定的契合性。 二者的内在联系表明,高校思想政治理

10、论课可以借鉴通识教育的理念和做法,以开拓其自身教学改革的思路。但也正因为二者有着上述的密切联系,所以才导致一些人对于二者关系的认识存在一定的误区。有学者认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通识教育的一部分,其实质是把思想政治理论课通识化,用通识教育课程体系取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特有体系;有学者则认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就是通识教育,没必要换一个新概念,主张把通识教育课纳入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体系之中,如有的高校已把文化素质教育课简单地纳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教学环节。这两种说法都是不科学的,前者模糊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地位和作用,后者则模糊了通识教育的宗旨。这就要求我们在正确认识通识教育与高校思想政

11、治理论课的内在联系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二者的明显区别。 三、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与通识教育课程的显著区别 1课程设置的目的不同 通识教育主要是相对于幸业教育而言的,是针对过去重视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学习,忽视人文素质的培养而提出的一种新的教育理念,是对高等教育专业化导致人的片面发展的一种矫正。“通识的意思就是融会贯通知识。通识教育课程旨在推行均衡教育,以扩展学生的视野,培养其抽象与综合思考之能力,使其在瞬息变化的现代社会,能内省外顾,高瞻远瞩。”嘲而我国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属于德育范畴,主要是相对于智育和体育而言的,是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人才的需要,而且主要是培养学生思想政治道德素质的需要。只有把二

12、者区别开来,才能确保和发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地位和作用。 2课程的性质与功能不同 如前所述,通识教育有其特殊的理念和内涵,是一种非专业性的、非功利性的基本知识、技能和态度的教育,因而不能简单地把全校开设的所有课程都归入通识教育课程。严格来说通识教育课程主要是智育层面的教育。其理由有三:一是它是对智育的拓宽和优化,是不同于专业课程而又弥补专业课程不足的智育课,重在培养人的全面素质和能力。二是西方的通识教育课程往往是淡化其意识形态性的,其意识形态性内容和要求往往是隐性的、渗透性的,不仅渗透在通识教育课中,也渗透在专业课程中,没有明确的德育课程体系。虽然说通识教育课程中包含了大量与思想政治教育相关

13、的内容,但通识教育课程中有意识形态性的内容不一定就属于德育课程,就像哲学社会科学专业的课程多数也都有意识形态性,但主要属于专业课程和智育范畴一样。三是在我国实践中通识教育课程和思想政治理论课也是两种不同的课程体系,分别侧重文化素质教育和德育教育。而思想政治理论课则明确属于德育范畴,具有鲜明的意识形态性,有明确的政治立场和教学制度安排。即便是中国特色的通识教育,如果仅仅把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通识教育课程的一部分,也降低了其特有地位。另外,作为公共课的外语课、计算机课程等工具性课程及体育课也不宜列入通识教育课程。同时,也不能把通识教育窄化为各地高校倡导的“文化(或人文)素质教育”。 3.果程的学

14、科归属和内容要求不同 通识教育课程涉及学科比较广泛,课程内容涵盖自然科学、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三个部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程内容,只是在人文社会科学方面与通识教育有相交叉的地方,有明确的学科归属和课程安排,属于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而且,我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由中央统一规定教学大纲和教材,对教学内容有高度统一的要求,是每个大学生的必修内容。而通识教育的内容安排有较大的自由度,可以根据学生就业和社会发展的需要进行调整,学生在选修课程方面也有很大选择空间。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与通识教育课程的相互区别告诉我们,二者备有侧重,不能互相替代,既不能以通识教育课程取代思想政治理论课,把思想政治理论课通识化

15、;也不能以思想政治理论课取代通识教育课程,忽视通识教育课程建设。 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与通识教育课程的良性互动 以上分析表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与通识教育课程在我国应分属德育和智育学科,二者各有侧重,不能相互替代,但二者又有一定的内在联系,可以相互配合,互为补充,共同完成高等教育的目标。通识教育课程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在现代生活条件下都需要加强。要根据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实际,努力探索中国特色的通识教育思路,使之与我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两种课程体系各具特色,形成合理的互动机制。具体来说,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功能互补 通识教育课程与专业课程相比,其功能主要体现在使不同学科的知识能够融会贯通方

16、面。从总体上看,其主要功能是智育功能,也有一定的德育功能。正如有学者指出,通识教育的“通”指贯通,要求学能通达不同领域,突出人文和科学精神的统一。“识”指对基本知识的认知,还包括人的情感、意志等。它突出了通识教育对个体人的心智的培养。总体上培养的人应是“健全”公民和“完整”人格。而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设置主要体现了它的德育功能特别是意识形态功能,要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与通识教育课程在性质和功能方面各有侧重和优势,二者相互配合、互为补充,更有利于实现高等教育培养大学生全面素质的目标。鉴于我国高等教育课程设置的实际,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应主要体现德育功能和导向功能,通识教育课程应主要发挥智育功能和贯通功能,并按照二者的相对功能定位进行课程设计。 2课程互通 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