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8-11章.doc

上传人:枫** 文档编号:548221392 上传时间:2023-05-31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6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育学8-11章.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教育学8-11章.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教育学8-11章.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教育学8-11章.doc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教育学8-11章.doc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教育学8-11章.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育学8-11章.doc(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八章 学前儿童的美感发展与教育1.美,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是指能引起人们美感的客观事物的共同本质属性的抽象概括。2.美可以分为现实美与艺术美两种表现形式,还有艺术美。(1) 现实美包括自然美和社会美两个方面。自然美是自然事物表现出来的美。包括自然形式的美和自然内容的美(2) 社会美是社会中的人们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形成的相互关系以及由这种关系构成的社会活动的美社会美是社会关系的美社会美是社会生活的美艺术美作为美的变形形态之一,它是指艺术作品的美、艺术形式的美。首先是指作品思想内容和生活内容的美。3.美感是一种由审美对象引起的认识感受和反映,是一种能引起人们情感上愉悦的心理活动和心理过程,它涉

2、及感知、联想、想象、思维、情感等多方面。4.美感的主要特征:美感的直觉性、美感的情感性、美感的功利性5.审美是主体对客观事物能引起人们美感的某些性质、特征的审辨、感受、体验、判断、评价和能动创造。6.审美过程的三个最核心的要素:1、审美主体(实践性、社会性)是审美过程中与审美客体相对的一方,即欣赏美、创造美的人2、审美客体:在审美活动中与审美主体相对的一方,是具有审美属性的客观事物3、审美活动欣赏美的事物和创造美的作品的活动7.美育,也称审美教育或美感教育8.美育的实质:(1)美育的实质是陶冶、塑造性情(2)审美教育的实质是形成和完善受教育者的审美心理结构。9.学前儿童美感的发展是以一定的生理

3、和心理发展为前提的10.幼儿美感表现的特点(1)幼儿的美感表现具有模仿性(2)幼儿的美感表现具有活动性(3) 幼儿的美感表现具有表面性11.学前儿童美育的目标美育的目标主要有以下三个层次:(1)幼儿美育为幼儿将来成为一个完整的、理性的人打基础。即幼儿美育以奠定一个完整的人、理性的人的基础为目的(2) 幼儿美育是为了促进幼儿逐步形成的审美心理结构。这是由审美心理结构的特征及其功能决定的。它是由认识结构、情感结构、意志结构整合而成。(3) 幼儿审美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幼儿对美的兴趣和爱好;培养幼儿感受美的能力和表现美以及初步创造美的能力。这一层次的可操作目标,是以上两个层次目标的深入。一是培养幼儿对美

4、的兴趣和爱好。二是培养幼儿感受美的能力即审美感受力。三是培养幼儿表现美及初步创造美的能力。以幼儿语言和动作能力的发展,知识经验的丰富,各种表达技能的获得为前提。12.审美教育过程的内涵和特点内涵:审美教育史在审美目标的引导下,借助一定的什么媒介,陶冶、培养受教育者的审美心理结构的过程。特点:(1)审美教育过程是按一定的审美理想对儿童的审美感受加以引导,定向控制,使之符合审美规律(2)审美教育过程是借助各种各样的审美媒介展开的,必须充分发挥审美媒介的影响作用。13.审美教育的途径1.通过园所环境开展审美教育。园所物质环境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场院环境廊道环境室内环境心理环境是园所精神环境之一方面2.

5、通过 大自然开展审美教育3.通过社会生活进行审美教育4.通过艺术作品进行审美教育:音乐、美术、文学作品第九章 学前课程1.学前课程是一个所指较广的概念,它涉及学前教育机构(正规的及非正规的)以及机构以外的学前非机构教育的课程课程的定义从力新在课程的研制一书中,对课程的三种主要定义做了归纳:1、课程是知识 2、课程是经验 3、课程是活动2.学前课程主要指幼儿园课程包括:活动课程:强调以儿童的经验或活动为中心组织课程学科课程苏联的学前课程是较为典型的学科课程,它是以系统化知识及相关技能传授为主要目的,以适合儿童思维的可能性(不是现有水平,而是最近发展区)为基本前提的一种教育组织方案,其主要形式是“

6、作业”。3.我国的学前课程在我国,幼儿园课程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幼儿园课程指为实现幼儿园教育目标而组织安排的全部教育活动,或指规定的全部教学科目及其目的、内容、范围和进程的总和。狭义的课程指某一门学科课程。4.学前课程的特质(1)幼儿园课程目标的全面性、启蒙性(2)幼儿园课程内容的生活性、浅显性。幼儿的兴趣是确定课程内容的重要依据(3)幼儿园课程结构的整体性、综合性(4)幼儿园课程实施的活动性、经验性(5)幼儿园课程的特殊性、不可替代性。5.进步主义代表人物:杜威杜威课程思想中倡导的注重儿童自身的经验、活动、兴趣和需要,培养儿童的思维能力和创造精神等主张在当今西方以及我国学前课程论中仍有重

7、要的影响。我国当前的综合教育课程、主题教育课程、单元课程、甚至分科课程均不同程度地反映了进步主义课程思想的影响6.学科中心课程,在我国也称分科教育课程,它是一种与经验主义(进步主义)课程相对立的课程。受要素主义教育理论的指导。分科传授,按序传授。7.结构课程理论代表人物:布鲁纳布鲁纳的结构课程理论遭到了批判,在学校教育实践中也表明其不是成功的课程方案。但他有关学科结构的课程及其转化的思想,对于我们设计学前课程具有借鉴意义的。8.皮亚杰主义的认知课程理论及其模式第一章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1智慧及其组成部分:认知结构、认知功能、认知内容2影响智慧发展过程的因素:受到成熟、经验、社会互动及平衡四个

8、因素的影响3智慧发展的阶段4知识的类型:数理逻辑知识、社会知识、物理知识、表征知识。9.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对皮亚杰主义认知课程理论的建立和发展影响(1) 注重儿童的认知发展阶段及各阶段的特点,注重的个别差异,注重各类知识的作用,发挥影响认知发展的各种因素的作用,形成合理的课程结构(2) 皮亚杰关于构成智慧的认知结构、认知功能及认知内容的思想,关于影响智慧发展因素的思想,以及智慧发展阶段特征的学说,对于学前课程的实施进程具有极其重要的指导意义。一是注重儿童的活动,二是注重儿童的主动性发挥10.行为主义课程理论及其模式(1) 行为主义课程理论行为主义作为一种心理学的理论流派,其最基本的观点是:人

9、的行为是对外界刺激反应的结果,强调外部的影响是形成人的行为的重要原因,故行为可以通过外部强化方式(条件发射、强化、消退等)加以塑造和改变,这也就是儿童达到发展目的的原理反应。行为分析学派20世界60年代 斯金纳,不只是刺激与反应的联结,还需要对环境有所操作,不但赋予行为以更积极的意义,也因为它强调环境影响行为的重要,更蕴含学习的可能,而在教育上具有更大的意义。教育内容的组织上强调“编序”,编序的重点在于教育内容组织的改进。教师的行为是自变项,学生的行为是因变项。采用个别、分组或集体教学,特别重视个别化教学。社会学习理论。重视生理情绪反应和行为变化的关系,主张经过学习过程减少不当的情绪,增加适当

10、的活动经验;强调个人主动参与学习和积极的人际关系,可克服恐惧反应,恢复健康心理和行为;重视个体的认知历程对行为形成和变化的影响,强调经过认知历程,可以解释、预测、进而有效地改变人的行为。从课程内容结构上看,观察或模仿对象的选择及对这些对象特性的控制是非常重要的。真正的目的是幼儿行为的变化和幼儿的发展。从课程实施进程看,社会学习理论重视个人和环境对学习的影响作用,强调个体行为动机作用,强调替代强化、自我强化的作用。主张示范教学,认为它是一种观察学习的方式(3) 行为主义课程论教育实践美国,宾夕法尼亚 州立大学 海抗普课程hicomp的目标和内容结构分为四个维度:交往、自我关心、运动技能、问题解决

11、。从课程的展开进程上看,经历:任务分析教学行为。示范、激励、塑造示范:1.是教师或其他个体表演将要学习的行为的技术。示范的个体必须是儿童所钦佩的或者其示范是儿童乐意认同的。2.伴有示范或演示的清楚的言语指导能促进模仿。3.应该从儿童的观点出发提供示范。4.给正确的行为提供鼓励和欣赏。5.使观察者模仿范型而实施强化。激励:能够帮助儿童在适当的时间呈现适当的行为。可通过视觉的、触觉的、身体的渠道进行。塑造:强化儿童在行为上的每一点进步。连锁技术:在有序的教学行为中是很有用的。当儿童学着有序地做事时,他们就学到了一个连锁。在行为链式的过程中,教师要把握强化适当行为和提供必要的激励的机会。角色游戏是行

12、为练习的一种特殊类型。11.我国幼儿园课程的实践和改革我国的学前课程是伴随着学前教育现象的出现而出现的我国的分科教育课程是对苏联学前课程的移植和发展的产物。从20世纪50年代初至80年代初的三十年中,分科教育课程是我国幼儿园唯一的课程模式。分科教育课程,也称学科教育课程,是一种强调学科及学科体系的课程。由音乐、美术、常识、语言、计算、体育组成。基本指导思想是:知识系统化。按照等级原则建立起来的知识体系,能最有效的影响儿童的发展。主要表现在:进一步优化相关学科内在系统或结构,使相关科学知识的层次、等级更为分明,有利于开展循序渐进的教育教学。加强了情感、个性等因素的渗透,使一直落空的情感、个性教育

13、得以具体落实。加强了教育教学方法的适应性选择,使教育教学收到更大的成效,具体的教学形式日益多样化,开始注重把游戏作为基本的或主要的教育活动形式。但不同地区、不同的幼儿园在对传统分科课程的改革和完善上的差异是明显的。 领域课程与学科相比。领域是一种组织知识较为广泛的形式。一个知识领域可能包含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学科。一是按正式的、规范的知识领域加以划分。健康、社会、科学、语言、艺术。二是从幼儿学习的特点、兴趣出发进行划分。故事、游戏、运动、音乐等等。 综合课程是80年代初回归我国幼儿园的一种课程。陈鹤琴,单元教育。综合教育主张以社会生活、社会实践、自然界中的核心点组织教育内容,使课程内容综合相关的主

14、题或单元,并根据教育内容的需要,综合的使用各种教育方法和手段。涉及三个层面:观念层面、设计层面、实施层面。它是我国长期的学前教育实践、学前教育工作者对学前课程的历史和现实的思考与当代世界人文学科尤其是教育科学最新成就相结合的产物。 第十章 学前教育活动1.学前教育活动的意义 从整个学前教育的设计和组织系统开看,学前教育活动是整个学前教育设计的最后一个环节,学前教育的一些基本观念都要在学前教育活动中加以体现,学前教育目标也要在具体的教育活动中转化为幼儿行为目标,并通过一定的媒介和手段加以贯彻。 从幼儿发展的角度上看,学前教育活动是幼儿发展必不可少的活动,也是一个幼儿自觉、主动参与的活动,是幼儿身

15、心高度投入的活动,也是幼儿不断同物质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2.学前教育活动的类型(1)学前教育活动的含义广义:幼儿园由儿童参与的一切活动都对儿童具有影响作用,都可称为教育活动狭义:专指由教师专门设计、组织和倡导的为了某些特定的目的而进行的专门活动(2)主要类型上课:这是一种最为典型的教育活动形式,也是我国学前教育领域一贯倡导的主要的教育活动形式。强调幼儿是学习的主体,幼儿具有学习、探究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强调让幼儿愉快的、有效的达成教育目标。游戏:这是一种基本(主要)的活动形式,也是一种由儿童的内在需要引发的愉快的活动,它对儿童具有特殊的价值参观:这是一种引导幼儿用感官了解周围生活中的自然和社会现象、事件、设施等活动。具有目的性、针对性。活动:这是一种使儿童体验劳动和培养简单劳动和培养简单劳动技能的活动。儿童主要劳动是自我服务劳动、简单的班内服务劳动。操作:是儿童在特定的教育情境中从事的发现、探究和建构活动。3.苏联心理学中的活动理论把人的活动作为一个专门的研究是苏联心理学理论的一个特点。人是在活动中得到生存和发展的,活动是社会的范畴,动物只有生命活动,表现为机体对环境要求的生物学适应,人的特征在于有意识地从自然界中把自己区分出来,给自己提出目的,意识到激励他去进行积极活动的动机。代表人物:苏联 列昂节夫主要观点:1、 活动总是指向一定的对象的,对象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