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课文化思想的繁荣.doc

上传人:ni****g 文档编号:548219522 上传时间:2023-08-31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4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七课文化思想的繁荣.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第七课文化思想的繁荣.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第七课文化思想的繁荣.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第七课文化思想的繁荣.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第七课文化思想的繁荣.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七课文化思想的繁荣.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七课文化思想的繁荣.doc(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七课 文化思想的繁荣课题:文化思想的繁荣课时教学目标:知识目标:了解中国古代最早的学校 中国古代私学的创立 春秋战国时期,主要思想学派的观点方法与技能:培养学生读图的能力 培养学生讨论的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学习中国古代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思想,学生能过了解中国古代的教育制度,先秦诸子的思想,及其伟大的成就,培养对于中国古代文化的兴趣。教学方法:叙述法,图示法、提问法等教具:多媒体导入新课:师:在学校附近有个文庙,不知道有没有同学去过? 那你们知道文庙是纪念谁的吗? 每年的中考、高考前都有大量的考生去文庙烧香,求签,祈求能够考试成功,这是为什么呢? 因为他们祈求文庙中供奉的孔子能够保佑他们考

2、试成功。说到孔子就联系到教育。那为什么孔子能够在教育方面有这么大的影响呢?我们这节课就将回到孔子所在的春秋战国时期,去感受一下孔子的伟大的功绩。 为了更加突出孔子伟大的功绩,我们先来说一下孔子之前的教育。一、 从官学到私学1、 中国最早的学校:庠、序师:中国古代文化源远流长,而使这种文化能得以传播的机构便是学校,通过在学校接受教育,使得学生能传承这种文化。中国的学校教育历史可以追溯到夏商时期。在古籍文献中,便已经有了学校的记载。在孟子滕文公一书中有这样一句话:“设为庠、序、学、校以教之。庠者养也,校者教也,序者射也。夏曰校,殷曰庠、周曰序。学则三代共之,皆所以明人伦也。”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古人

3、设立庠、序、学、校等机构,用来教养民众。庠是教养的意思、校是教授的意思、序时学习射箭的地方。夏代称之为校,殷商时称之为庠,周时称之为序。学是指兼有庠、序、校功能的机构。这些机构都是教育人们伦理道德、生存技能的机构。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在中国很早以前就已经有了学校这样的机构。2、西周的教育制度:其特点:“学在官府”、“官师合一”师:到了我国历史上第三个王朝,西周。其教育制度也得到了发展。“学在官府”是指学校设在官府之中,官府中的官吏既是教育官员,也是教师。教育机构与学校不分,教育与行政合一。此外,西周时期的教育为国家和贵族所垄断。学术和教育为王宫和各级政府所把持,礼器也全由政府掌握,民间是没有条件举

4、行学术活动的,更不用说学校了。其内容:六艺师:西周的学校主要进行“六艺”的教育。所谓六艺就是指礼、乐、射、御、书、数。在书上第38页的小字部分中有所谈及。请位同学来解释一下六艺所指的具体内容生:师:在这其中,礼和乐最为统治者阶级所重视。因为他们要通过礼和乐来宣扬等级的观念。比如说,周天子要接见群臣,那么所用的礼器,比如酒器、乐器等所用的规格,要比群臣自己所使用的酒器、乐器高。为什么要这样呢?这样可以突出周天子之高无尚的地位。如果一旦发生臣民所使用的礼器不符合他的身份的话,别人就会以为你有谋逆之心。其目的:向朝廷输送人才。师:西周时期的教育目的主要是向朝廷输送人才。学生在庠、序等机构接受六艺的学

5、习后,经过考核,合格的人员便会担任朝廷的官员,之后每年还要接受考核,实行考查与选拔相辅相成的机制。就如同一句古话:“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3、私学的创立师:西周王朝的灭亡,东周建立,在东周前期的春秋时代,诸侯国林立,郑国、齐国、晋国、楚国等先后崛起,使得王权沦落,诸侯对天子的朝聘、供奉也大大减少,王室财政越来越拮据,官学制度就难以维持,受到了很大的冲击。而当时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也促使社会内部发生了新的分工,即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的进一步分工,产生了单纯的脑力劳动者,生产精神财富。于是就产生了一个新的阶层“士”。“士”是一个有强大生命力的阶层。各诸侯国的执政者从巩固自己统治的需要出发,竞相

6、“招贤纳士”,于是出现了“养士”之风,使“士”成为一种现实上的社会力量。“士”是我国历史上的第一代知识分子。“养士”使得“士”的身价很高,不少人以此作为进身之阶通过读书成为“士”,然后再“学而优则仕”。在这样的背景下,私学就应运而生了。 春秋末年,孔子创办了我国第一个私学。孔子,名丘,字仲尼,鲁国人。大约从孔子30岁左右开始收徒讲学。问:请同学们看孔子讲学图,从图中,我们能看到哪些信息?图中的信息是:孔子在野外给学生授课,周围学生较多。孔子办私学首先面临的就是一个学费的问题。在当时孔子的学费是十分便宜的,只要给孔子“束修”便能成为孔子的学生。“束修”就是腊肉,据后人考证,这在当时算是最轻的礼物

7、。孔子教学生所使用的教材是诗、书、礼、乐、春秋。孔子的教育取得了非常大的成功,相传有3000多弟子,高徒72。历史上将这一派的人称为儒家,孔子也成了儒家的创始人。 二、孔子的主要思想:师:接下来我们来学习孔子的主要思想,孔子的主要思想其中在一本叫论语的书中,论语是孔子的门人根据孔子的言论所编成的一本书。其思想主要有两个方面,一个是政治的,另一个是教育的。孔子的教育思想:师:孔子的大半生时间从事教育活动,因而在教育思想和教育方法等方面总结了很多有益的符合认识规律的东西,值得加以批判性的继承。 在教育对象上,孔子提倡“有教无类”。他推广私学,打破了“学在官府”,贵族垄断教育的局面。无论你是哪个等级

8、,哪个地方的人,孔子都会收为学生,提出了“有教无类”的口号,在孔子的学生中,既有富贵人家的子弟,但更多的是贫寒、低贱的平民弟子,他们性格各异,志向不同。这对于促进历史发展的意义是不可低估的。假如同学们生活在那个年代,在座的大部分同学是没有读书的机会的,所以大家一定要珍惜现在的机会,好好读书,将来成为一个有用的人。孔子促使“私学”走向兴盛,并为战国时期社会变革奠定了人才基础。 除了“有教无类”之外,同学们还知道哪些孔子的名言吗? 在教学方法上,孔子强调学与思的关系和学习与复习的关系。他认为“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温故而知新”。知识的获得是要通过经常的练习和复习的。此外,启发学生的积极性

9、和独立思考也是一大特点。学生不到急于求知的时候不去开刀他,不到想说又说不出来的时候,不去启发他。同时要求学生能做到举一反三,融会贯通。 在教学实践中,孔子重视启发学生的学习的自觉性,主动性。强调实事求是地学习态度,反对不懂装懂,认为“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孔子还有一句话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哪位同学能为大家来解释一下这句话的意思?生:师:这句话所表达的就是学习是相互的,要懂得取长补短,不懂就要去请教别人。 在培养目标上,孔子提倡“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打破了商周以来选材上贵族宗法性,为广大有才的下层人士参与国政开辟了道路,同时主张出仕后还要不断学习,提出了终身教育的思想,这

10、在当时是十分先进的,现在我国也依然在提倡终身教育,开办了许多的社区大学和老年大学。 孔子的政治思想:师:孔子的时代已经是“礼崩乐坏”的春秋晚期,周王室的地位已经相当的衰弱了。孔子在研究了夏商西周三代的历史,总结出了历史的规律,提出了要“以德治国”。孔子认为统治国家,在“政”和“刑”之外,还必须借助“德”和“礼”。从政的人如果能以德治国,就会犹如众星捧月,得到人民的支持。孔子是希望周王能通过行先王法,行德政的方法,使当时的动乱社会能过恢复稳定,人民所受的痛苦得以减轻。 那如何实现“德治”呢?孔子认为必须提倡“仁”。从结构上看“仁”就是两个人,指的就是人与人的关系。孔子对于“仁”的定义是什么呢?是

11、“仁者爱人”和“克己复礼为仁”。“仁者爱人”对于统治者而言,是“节用而爱人”和“博施于民而能济众”。这是“仁”的极至。意思是说,统治者要勤俭节约,爱护人民;对于民众要大量的施舍,能救济大众。孔子这种“爱人”的思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对人的重视,有利于社会的缓和和进步。而“克己复礼为仁”是指要克制自己,使自己的行为符合周礼的规范,一切非礼的视、听、言、动都必须加以克制,这就能称之为“仁”。做到这一点,统治阶级的内部矛盾就能缓和,人民也因受到统治者的恩惠而消解其反抗的斗志。随着时间的推移,春秋时代结束之后,我国进入了战国时期,这一时期的文化发展可以用“百家争鸣”来形容。三、 诸子百家1、百家争鸣的

12、背景师:战国时期是社会大变革的时代,各种阶级矛盾错综复杂。激烈的政治斗争和经济与文化的繁荣相交融,对于各个阶级、阶层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人们对当时社会大变革中的许多问题,表明了自己的态度,提出了主张、愿望和要求。这是百家争鸣的阶级基础。 战国时期的各个学派,人们统称为诸子百家。各学派都著书立说,议论政治,既相互批判,又相互影响,在学术思想领域内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这对于当时社会变革和文化的发展起到了促进的作用。这一时期形成的各种学术思想成了以后中国思想文化的主要源泉。 我们就来学习这一时期比较有影响的学派及其代表人物和著作、思想等。2、 主要学派儒家学派师:对于后世影响最大的是儒家学派。

13、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是孔子,孔子是春秋末期的人,儒家思想发展到战国时期,出现了另一位代表人物:孟子。问:不知道同学们知不知道关于的孟子的故事?生:师:孟子小的时候非常调皮,他的妈妈为了让他受好的教育,花了好多的心血呢!有一次,他们住在墓地旁边。孟子就和邻居的小孩一起学着大人跪拜、哭嚎的样子,玩起办理丧事的游戏。孟子的妈妈看到了,就皱起眉头:不行!我不能让我的孩子住在这里了!孟子的妈妈就带着孟子搬到市集旁边去住。到了市集,孟子又和邻居的小孩,学起商人做生意的样子。一会儿鞠躬欢迎客人、一会儿招待客人、一会儿和客人讨价还价,表演得像极了!孟子的妈妈知道了,又皱皱眉头:这个地方也不适合我的孩子居住!于是,

14、他们又搬家了。这一次,他们搬到了学校附近。孟子开始变得守秩序、懂礼貌、喜欢读书。这个时候,孟子的妈妈很满意地点着头说:这才是我儿子应该住的地方呀! 后来,大家就用“孟母三迁”来表示人应该要接近好的人、事、物,才能学习到好的习惯! 孟子小的时候,有一次放学回家,他的母亲正在织布,(见他回来,)便问道:“学习怎么样了?”孟子(漫不经心地)回答说:“跟过去一样。”孟母(见他无所谓的样子,十分恼火,)就用剪刀把织好的布剪断。孟子见状害怕极了,就问他母亲:“为什么要发这样大的火?”孟母说:“你荒废学业,如同我剪断这布一样。有德行的人学习是为了树立名声,问才能增长知识。所以平时能平安无事,做起事来就可以避

15、开祸害。如果现在荒废了学业,就不免于做下贱的劳役,而且难于避免祸患。”孟子听后吓了一跳,自此,从早到晚勤学不止,把子思当做老师,终于成了天下有名的大儒。有德行的人认为孟母懂得做母亲的法则。孟子名轲,鲁国贵族的后裔,被人们称为“亚圣”,是仅次于孔子的儒家思想家。相传孟子的母亲从小就对孟子严加要求,使得孟子最终成为一代名人。师:孟子的思想继承了孔子“仁”的思想,提出了“仁政”,所谓“仁政”就是要使民众有固定资产,比如说有土地、有房屋,家里要有鸡、狗、猪等家畜。要吃的饱,穿的暖。这其实就是富民的思想。 而对于人的行为准则,孟子也提出了要求“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这句话就是说人富贵之后不能昏乱,不能安于享受,而贫困和低贱的状况与地位不能使我的人生目标发生改变,而武力的胁迫不能使我屈服。问:练习册上13页有一个关于孟子的小故事,结合说上40页,请同学们找出第二道问题的答案。提出了“民为贵,君为轻”的观点,从字面上我们就能理解这句话的意思。这个观点在当时能够提出是十分先进的。 在人性方面,孟子主张人性善,认为人先天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的萌芽。另外,还有一个叫荀子的儒家大师提倡人性恶,认为人一生下来就是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研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