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塘月色》朱自清㊣

上传人:ni****g 文档编号:548217164 上传时间:2023-07-14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4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荷塘月色》朱自清㊣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荷塘月色》朱自清㊣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荷塘月色》朱自清㊣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荷塘月色》朱自清㊣》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荷塘月色》朱自清㊣(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总第 课时 高中语文第2册教案 王贵和荷塘月色 朱自清教学目标1熟读课文,整体感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2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结合语境揣摩词语、语句的含义,进而学习运用比喻、通感、拟人和叠字表情达意的技巧,体味作品语言精练优美的特点及表达效果。教学时数 3课时教学方法 读、译、析教学过程第一教时 关于散文的学习1散文,尤其是抒情散文,是非常个性化的东西,带有强烈的主观感情色彩。散文中的情,往往的打上了作者独特的个性、人格的印记。散文中的情往往带有一定的社会的、时代的烙印。2品散文时,一方面要“披文以情”,通过解读语言文字来感知作品中呈现的物象,进而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一方面还要尽可能多地了

2、解作者自身的方面,了解创作的时代背景,从而更深层次地把握作者蕴含在文章中的情感。3欣赏抒情散文,要重视艺术手法的赏析。有的借景抒情,有的托物言志,有的通过生存环境表达自己的思考和追求。 导入新课,简介作者朱自清:著名散文家、诗人、民主战士、爱国知识分子,初中时,学过他的散文春背影等。(1)19岁考入北大哲学系;(2)27岁任清华大学教授;(3)伟大领袖毛泽东主席高度赞扬朱自清“一身重病,宁可饿死,不领美国的救济粮”“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4)朱自清的散文秀丽朴素。 放听录音,正音,了解散文大意煤屑xi 蓊蓊郁郁郁wng 踱着du 点缀zhu 袅娜nionu 霎时sh 脉脉m 笼着lng

3、(笼lng子) 参差cnc 峭楞楞qiolng 乍看zh 媛女yun 鷁首y 櫂zho 敛裾linj(衣服的大襟;衣服的前后部分) 学生朗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心里颇不宁静,出去走走荷塘月色荷塘四周江南旧俗,惦念江南回到家中 朗读鉴赏第四段景物描写部分1.指明一个学生朗读。2.提问:这一段写什么景,是从哪些方面来写的?月下荷塘美景,写了荷叶、荷花、荷香、荷波、荷韵五个方面。3.提问:作者是怎样从这五个方面描绘这月下荷塘美景的:清找出这些句子,展开想象,阅读品味它的妙处。(第1组)荷叶:“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运用比喻手法写出荷叶的风姿。由“出水很高”联想到“亭亭的舞女的裙”。两者不仅

4、相似,而且写出其动态美。(第2组)荷花:“层层的叶子中间,又如刚出浴的美人。”运用拟人、比喻的手法。“袅娜”写出荷花的饱满盛开状,“羞涩”写荷花含苞待放。这两个词本是用来描写女子娇美姿态、羞涩神情的,现在用来写荷花,赋予物以生命力和感情。这是拟人写法。接着连用三个比喻,分别描绘了淡月辉映下荷花晶莹剔透的闪光,绿叶衬托下荷花忽明忽暗的闪光,以及荷花不染纤尘的美质。写出了荷花的神韵,倾注了作者的主观感情,可以激发读者的想象。(第3组)荷香:“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提示学生参看“练习二”)由嗅觉向听觉转移。“缕缕清香”与“渺茫的歌声”在许多方面有相似之处,如时断时

5、续、若有若无、轻淡飘渺、沁人心脾等,其间感觉的转移伴随想象的跳跃。“清香”与“歌声”同属美好的事物,把“清香”比喻成远处的“歌声”,烘托出几分幽雅和宁静来。(第4组)荷波:“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运用拟人的手法,写出微风过处叶花颤动的情状,既有视觉形象,叶子“有一丝的颤动”化为“一道凝碧的波痕”;又有听觉形象,风吹花叶的颤动声音。动静结合,形象地传达出荷塘富有生气的风姿,创造出了清幽恬静的氛围。(第5组)荷韵:“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作者把所见与想象结合,“脉脉”本指默默地用眼神或行动来表情传意,这里用来写流水,塘水

6、在茂密的荷叶下是看不到的,作者却由叶子的“风韵”想象到那叶子下的水“脉脉”有情,真正做到了言有尽而意无穷。4.师生共同小结本段写景重点。本段运用比喻、拟人、通感等手法,描绘了月下荷塘的美景,这些手法令人浮想联翩。更绝的是全段不着一个“月”字却处处有月。请同学们朗读品味。5.齐声朗读课文第4段,品味其写景特点。第二教时 朗读鉴赏第五段景物描写部分1.指明一个学生朗读第五段。2.提问:本段写荷塘上的月色,月色本是难写之景,作者借哪些景物,写出荷塘上月色的特点?叶、花、树,写出了月色朦胧飘渺的特点。3.提问:月色本是难状之景,作者用了一些传神的动词:(如:“泻”“浮”“洗”“画”等),描绘出了可感的

7、月光形象,试结合语境分析这些动词的特点。(可分成4组讨论后回答)泻既照应了以流水喻月光,又写出了月辉照耀,一泻无余的景象,使月光有了动感。浮写深夜水气由下而上轻轻升腾,慢慢扩散、弥漫,以动景写静景,描绘雾的轻飘状态。洗写“叶子和花”在月光映照下一种奶白色而又鲜艳欲滴的状态。画有“人为”动作含于其中,仿佛有无形的手在展纸描绘“倩影”,写出了投在荷叶上的月影之真、之美。4.师生共同小结:本段虽着意写月色,但又处处不忘荷塘,用几个传神的动词,从不同角度写出淡月辉映下荷塘里雾光叶色、水气交相杂糅而形成的朦胧景象,使难状之景如在眼前。请同学们看着挂图展开想象,进入情景,朗读课文。5.齐声朗读第5段,体味

8、作者写景的高明手法。 朗读鉴赏第六段景物描写部分1.齐声朗读。2.提问:本段写了荷塘四周的景色,与课文第2段照应,试比较两段写景的异同。(阅读比较后回答)相同:都写了荷塘四周景物,都写了树、小路。不同:第2段重点写了小煤屑路的寂静、阴森,写得简略。而本段则以树为着眼点,由近及远,写了树色、烟雾、远山、灯光,再由静到动,写到蝉声、蛙声,显然,3.提问:本段写月下荷塘的景色,作者选用了一些叠字叠词(如远远近近、高高低低、重重、阴阴、隐隐约约等),试结合语境,说说这些词语的妙处。(学生阅读后回答)明确:远远近近、高高低低写出了树的错落有致,既开阔又有立体感,用语平实自然。重重、阴阴、隐隐约约传神地描

9、述出特定环境中的景物特点,不仅写出了树木之多,而且加强了叶色的浓重气氛。4.师生共同小结。叠字叠词的运用,不仅传神地描写了事物的特征,而且照应了第2段中“蓊蓊郁郁”的树,“阴森森”的小路。读起来节奏鲜明,韵律协调,富有音乐美。请大家再次朗读体会。5.齐声朗读第6段,体会其特点第三教时 思考讨论1从课文结构看,作者的一切活动都是由“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引起的,这是“文眼”,是理解全文的关键,试联系背景讨论作者“这几天心里”为什么“颇不宁静”?(1)对现实不满的愤激;(2)对政局和个人前途的忧虑;(3)表现了一种我行我素的闲适心情;(4)表现了作者对美好自由幸福生活的向往。2.提问:月下荷塘的美景

10、使作者获得了片刻的宁静,但蝉声和蛙声又打破了他内心的宁静,作者的思绪由理想回到现实,似乎可以收尾,为什么还要写一段描写古人采莲和记起西洲曲情景的文字?试结合语境谈谈自己的看法。(引导学生诵读,讨论后回答)明确:从全文看,这是在游完荷塘往回走的路上想起的,刚游完荷塘,由荷花想到采莲,这顺理成章。游荷塘没有使作者摆脱“不宁静”,于是作者又回忆历史,描绘出了一幅热闹欢快的景象,这不仅反衬出此时的静,更表现了对美好自由生活的向往。“可是我们现在早已无福消受了”,历史只能想想而已。又记起西洲曲里的句子,西洲曲是以谐音描写一个青年女子思念情人的痛苦。犹如两幅画图,形成了“冷”与“热”、“静”与“动”的强烈对比,写出了一个知识分子内心的矛盾与冲突。“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一句,是全文的点睛之笔,既是因回忆而勾起了乡思,也含蓄地揭示了“心里颇不宁静”的原因所在。深切而又微妙地反映了作者想摆脱这种不宁静而又摆脱不掉的万分苦恼的心情。 放听录音,再品全文1.体会一位知识分子当时的苦闷心情。2.品味课文“景语”“情语”浑然一体、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3.感受作者朴素、准确的语言特点。 小结全文整篇文章作者以艺术的笔法,描绘了一幅令人陶醉的月下荷塘美景图,充满了诗情画意。这清新、美丽、宁静的大自然正是作者的精神避难所。 布置作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初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