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腰三角形的性质课程设计.doc

上传人:cn****1 文档编号:548215022 上传时间:2024-02-07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5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等腰三角形的性质课程设计.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等腰三角形的性质课程设计.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等腰三角形的性质课程设计.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等腰三角形的性质课程设计.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等腰三角形的性质课程设计.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等腰三角形的性质课程设计.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等腰三角形的性质课程设计.doc(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学科:数 学 版本:七年级上册(北师大版)课题:等腰三角形的性质 类型:多媒体课课程设计方案执教教师:渠县双土中心学校 周辉二零一三年四月多媒体教学课程设计方案设计者:周辉 执教者:周辉 授课时间:2013年4月一、教材内容选自北师大版七年级下册三角形(二),是全等三角形的续篇。等腰三角形是最常见的图形,由于它具有一些特殊性质,因而在生活中被广泛应用。等腰三角形的性质,特别是它的两个底角相等的性质,可以实现一个三角形中边相等与角相等之间的转化,也是今后论证两角相等的重要依据之一。二、学习者特征分析(说明学生学习特点,分析学生基础水平)学生在小学已经接触过等腰三角形,对等腰三角形并不陌生,在进入

2、八年级后,学生观察、操作、猜想的能力较强,已经具备了独立思考的能力,但演绎推理、归纳、建立数学模式的意识等方面比较薄弱,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能力也需要在课堂教学中进一步的加强和提高。(一)、学习目标描述根据数学新课程标准对学生在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以及情感与态度等方面的要求,我把本节课的学习目标确定为:1、知识目标:了解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有关概念,探索并掌握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性质,能应用性质进行计算和解决生产、生活中的有关问题。2、能力目标:能结合具体情境发现并提出问题,逐步具有观察、猜想、推理、归纳和合作学习能力。3、情感目标:通过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自主探求的热情和积极参与的意识

3、;通过合作交流,培养学生团结协作、乐于助人的品质。2(三)教学重点难点重点:等腰三角形性质的探索及其应用。难点:等腰三角形性质的探索及证明。难点突破策略:通过创设具有启发性的、学生感兴趣的、有助自主学习和探索的问题情境,使学生在活动丰富、思维积极的状态中进行探究学习,组织好合作学习,并对合作过程进行引导,使学生朝着有利于知识建构的方向发展。四、教学设想和媒体环境构思(一)教与学策略数学新课程标准指出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的主要学习方式,我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采用了以观察法、发现法、实验操作法、探究法为主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以帮助他们进行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引导学生探索性学习,唤起学生的创

4、新意识。具体实施手段:1、指导学生动眼观察、动手操作、动脑思考、动口表达,注重多感官参与,多种心智能力投入,使学生始终处于主动探索状态。2、向学生渗透探究、发现的学习方法,培养他们在合作中共同探索新知识、解决新问题的能力感教学过程设计问题与情境师生行为设计意图一、实践操作:(1)把1张长方形的纸片对折,并剪下阴影部分(如教科书14.3-1),再把它展开,得到一个什么图形)(2)上述操作得到ABC是什么三角形?学生动手剪纸观察,教师在学生观察同时提出问题,指出等腰三角形的腰、底边、顶角、底角。从实践中得出结论,手脑并用,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二、提问:(1)一般三角形有什么性质?(2)等腰三角形

5、除具有一般三角形的性质外,还有特殊的性质,引出课题。学生动脑思考,口答教师提出的问题。构设悬念,体会由一般到特殊的思维方法。三、观察:(1)性质1性质2(2)数学表达式(3)证明学生观察一中的ABC,把两腰叠在一起,说出自己的猜想,教师引导学生观察,总结出性质1、性质2培养学生的语言转换能力,体验性质的正确性和演绎推理能力。问题与情况师生行为设计意图四、练习1 如果等腰三角形的顶角是36,那么它的底角度数为。2 等腰三角形中有一个角为110,那么另两个角的度数为。3 等腰三角形有一个角的度数为54,那么另两个角度数为。4 在ABC中,AB=AC,BDAC,A=56,则DBC=。图15 例:在A

6、BC中,AB=AC,点D在AC上,且BD=BC=AD,求ABC各角的度数(见图1)学生独立思考解决问题教师深入到学生当中,答疑引导解决问题。培养学生正确应用知识的能力,提高应用方法的意识,体验成功的喜悦。五、探究1 等腰三角形底边中点到两腰的距离相等吗?2如果DE、DF分别是AB、AC上的中线,ADB、ADC的平分线,它们还相等吗?学生动手画图、折纸,得到结论。教师引导学生寻找其它线段是否相等。增强由文字到图形到数学符号的转化,启发学生的发散思维。六、小结与作业 本节课有什么收获? 作业P149-2、3、4师生共同归纳总结常引辅助线的方法。督促学生课后复习、练习,巩固所学知识。6八、教学流程图开始现实情景 引入新课展示图片观察图片 汇报发现 尝试体验 归纳概念迁移训练引导质疑 提出问题巩固概念交流互动 组织探究课堂汇报归纳评价自主练习小结收获拓展延伸创新生活结束分享图片交流汇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