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说》的有关练习题.docx

上传人:新** 文档编号:548212194 上传时间:2023-03-26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17.8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马说》的有关练习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马说》的有关练习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马说》的有关练习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马说》的有关练习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马说》的有关练习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马说》的有关练习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马说》的有关练习题.docx(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马说的有关练习题马说的有关练习题扶余县三井子镇职业中学王新我一、填空1、马说选自韩愈文选,作者韩愈,字退之,河北昌黎人,唐代著名的文学家,其散文气势雄健有力,语言精练。是唐宋八大家之首,古文运动的倡导者。有“文起八代之衰”的美誉,代表作品昌黎先生集。2、用原文语句填空。揭示全文中心的句子是其真不知马也。(主要结论或主旨句)交代千里马终身遭遇的句子是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千里马最悲惨的遭遇的句子是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表明千里马被埋没的直接原因的句子是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表明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是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其真不知马也)说明千里马和伯乐之间的关系

2、的句子是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起领起全文作用的句子是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文中最能表现统治者平庸浅薄、愚妄无知的句子是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表明作者对千里马被埋没的感叹的句子是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有一位哲人说过:“世上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由此,我们可以联想到马说中的一句话: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本文的论点是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3、第一段正面写世有伯乐的重要性,第二段反面写世无伯乐的危害性,第三段是为世上无人识马的慨叹。4、第二段的写作意图在于谴责:食马者。5、第二段连用四个“不”字,源出于食马者的无知。二、阅读课文,回答下列问题。1、指出文中的通假字,写出其本字

3、及含义。答:食马者食通饲,喂养。才美不外见见通现,表现,显现。食之不能尽其材材通才,才能。其真无马邪邪通耶,表示疑问语气。2、马说一文题目中的“说”是什么意思?答:说,是一种议论性的古代文体,大多是就一事、一物或一种现象抒发作者的感想。跟现代杂文颇为相似。3、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答:中心论点是: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运用了举例论证、道理论证、比喻论证。4、本文在写作上主要有什么特点?答:托物寓意。5、“千里马”、“伯乐”、“食马者”在本文中有怎样的寓意?答:千里马比喻人才;伯乐比喻善于识别人才,重用人才的封建统治者;食马者比喻愚妄浅薄、不识人才、埋没人才的封建统治者。6

4、、伯乐和千里马的寓意及其二者之间的关系是什么?答:1千里马比喻人才;伯乐比喻善于识别人才,重用人才的封建统治者;2先有伯乐,而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对伯乐有依赖关系;3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伯乐对千里马起决定作用。说明要发现人才,爱护人才,否则人才就会被埋没,有人才也等于没有人才。7、“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作者表面是在说伯乐和千里马之间的关系,实则是借题发挥,试分析作者实际要表现的内容。答:在作者看来,世上缺少的不是人才,而是发现人才的人。如果不能发现人才,爱护人才,人才就会被埋没,有人才也等于没有人才。8、千里马被埋没的直接原因是什么?根本原因是什么?就其根本

5、原因谈谈这篇文章揭示了怎样的.现实?答:直接原因是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根本原因是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揭示了统治者昏庸无道,不识人才,埋没人才,甚至摧残人才的.现实。9、如何理解“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答:这句话的意思是想要与常马一样都达不到。因为通常数量的喂养,常马吃饱了而千里马远没有吃饱,没吃饱的当然比不上吃饱的,本领自然发挥不出来。这说明千里马喂养不得法,便无法显示它的本领。所以遇到不懂马的“食马者”,千里马只能有如此遭遇。10、文章结尾处为什么直接引用食马者所说的“天下无马”这句话?答:其目的在于表现封建统治者的“愚妄无知”。11、第三段中“策之不以其道,食之而不能尽其材,

6、鸣之而不能通其意”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有什么作用?答:排比;增强语势,刻画食马者愚妄无知的形象,表达作者对“食马者”辛辣的讽刺和无情的嘲弄。12、请就本文第三段的内容或写法写一段评注性文字。答:本段文字先以一组排比句刻画了“食马者”浅薄、愚妄、无知的丑态,字里行间渗透着作者作者对“食马者”辛辣的讽刺和无情的嘲弄,最后用“不知马”点明主旨,总结全文。13、本文描述了“千里马”怎样的悲惨遭遇?有什么作用?答:“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揭示人才终生被埋没,才能不得施展的命运。“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揭示人才因“饥饿”而无法展现才能的无可奈何的痛苦。14、分析作者写作此文的目

7、的。1本文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答:本文通篇用托物寓意的写法,以千里马不遇伯乐,比喻人才难遇明主。作者希望统治者能识别人才,重用人才,使他们能充分发挥才能。全文表达了作者对封建统治者埋没人才,摧残人才的强烈愤慨和抨击。15、本文表达了作者什么政治主张?答:希望统治者善于发现人才,重用人才,使他们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和作用。16、文章结尾句“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答:表达作者对不知马的食马者的嘲讽与愤慨之情。17、文中最具有讽刺性的情景是什么?为什么?答:是“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一边折磨千里马,一边慨叹天下没有千里马,真是绝妙的讽刺,作者生动地刻画出统治者愚妄

8、无知的形象。18、这篇文章有什么现实意义?答:告诉人们要任人唯贤,要善于发现人才,不能压制、埋没人才。19、千百年来,怀才不遇之士常常感慨万千,如果你是当今.的一个人才,也不被重用,你将怎么做?答:在现实生活中,即使没有遇到伯乐,我也要抓住时机,展示自己的才能,乐观向上,积极进取,为.做出贡献,让自己的人生充盈美好。20、请写出古往今来,曾被统治者埋没甚至迫害过的名人及这些人发出了无尽的感慨。答:刘禹锡,“巴山蜀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21、读完本文后,你认为伯乐应具备怎样的才能?请联系你自己的读书实际,列举一位大家熟悉的伯乐,并概括他的事迹。答:伯乐必须具备知人善用的才能;齐桓公重用管仲,使齐国强盛起来。(刘邦重用张良、韩信等人,终于消灭秦国,打败项羽,建立大汉王朝。)22、根据你对本文的理解,拟一组不少于五言的对偶句。答:无才难做千里马,有志可成万里驹。23、积累与马有关的成语答:马到成功、一马当先、老马识途、天马行空、人困马乏、蛛丝马迹、指鹿为马、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